88读书网 > 娱乐小白成长记 > 第八十九章 你站住
    现场的气氛真的是越发的热烈,可凡连唱了几首快歌。 他现在已换上一身纯白色西装,一出现在舞台上时又是一阵阵尖叫。只见他拿起话筒跟观众互动起来,

    “谢谢大家来我的演唱会,谢谢!刚才的歌还好听吗?”

    台下异口同声的说: “好听!”

    “谢谢!那么我现在带来一首最近自己写的歌曲《沙漠情》,喜欢大家喜欢,谢谢!”

    可凡就是那么寥寥几语,说完后就坐到钢琴边上,只见他把双手放在钢琴上,立马那好听悦耳的音符就从空中飘出,滑进我的耳里,只钻人的心扉。现场很安静,没有任何吵闹,没一会可凡那低沉磁性富有感染力的歌声响起“……漫天黄沙模糊的我的双眼,但我仍能看到你的脸……”

    看着大屏幕里放大了的他,像是一个正在像恋人倾诉相思之苦的白马王子,如此深情如此温柔。我从来没有见过可凡这么柔情的一面,我只记得他冷酷霸道,时时刻刻都表现出生人勿近的气息。我看着台下无数女孩子眼含泪花的盯着台上,也许她们在把自己幻想成可凡这首歌的女主角,也许正想起自己心仪的那个她(他)。

    我听着歌声想起刚旁边女孩说的话,可能对着他那唯一公开过的女友他才会有如此深情的一面吧,也许可凡其实是个专情的人,只是他还没找到那个心目中的她,所以心一直在漂泊。

    可凡在场上动情的演唱着,台下的观众都举着手跟着节奏挥动着手上的荧光棒,感觉被包围在一片蓝色的海洋中,尽情的遨游。

    演唱会进行了四十分钟,场上的气氛越来越热烈,尖叫声不绝于耳,竟有几个人晕倒了被抬上了出去。整场演唱会中,他是一种信仰,我们在崇拜!他在演唱会上唱了很多经典歌曲,每一首都能产生共鸣,每一首都有一段回忆,每一首都是我们更爱他的原因,那种全场人同唱一首歌的感觉,那种尖叫声刺穿耳膜的感觉,那种感动到流泪的感觉,那种五六万人一起大叫可凡的感觉,场上无数人大喊着“可凡,我爱你!”

    我也被这种气氛所感染,尽情的挥舞着双手的荧光棒,大喊“可凡,我爱你!我爱你!噢!!”我看看周围:无数的女歌迷嗓子喊哑了,甚至看见很多女孩子眼睛都哭肿了,脸上的妆都哭花了……

    我望着台上的可凡不禁在想:如果可凡现在说想让有个人陪他一夜,想必这里将会有无数人愿意献身吧!也许在他的这些歌迷眼里,能被他看一眼、拥抱一下便就是无上的荣幸了。可凡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神圣的存在,一种痴恋。那么现场的我竟还有幸跟可凡相处过几个月,还有那么几次肌肤相亲,对她们来说应该是一种幸运,而不是劫难吧!

    是啊,确实是一种幸运的存在,如果没有那次尴尬的相遇,或许我们只是路人,或许我也会成为他众多粉丝的一员,躲在角落里默默的关注他。现在这样挺好,我就把这段记忆深埋在心底,默默地祝福他吧。

    这时,台上又响起了可凡的声音, “演唱会也快到尾声了,那么下面我唱首情歌,等下摄像头转过来屏幕里照到你们时,希望你们挥动手上的荧光棒让我看见,好吗?”

    现场现出了一阵阵躁动,全场沸腾着,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有机会出现在这个屏幕上,能让可凡看到自己。

    此时,响起了可凡的歌声,观众席的歌迷们也跟着哼唱着,突然人群中各种尖叫,看看大屏幕后又站起身来,好奇的张望这些幸运儿是出自哪个方向。我看到屏幕里每个都是激动开心的脸,还有人兴奋的哭了。只见可凡边唱边对着屏幕里比着飞吻,又是惹来一阵阵尖叫。观众席的歌迷们开始寻找这个能把自己带来幸运的摄影机,我顺着大家的目光看到了有个摄像机在转动着。没一会,屏幕里又出现另一波观众席上的人脸,只见有人在激动的欢呼着,还有些在环顾四周看到底是发生了什么,等反应过来时那表情比中了六合彩还高兴。

    我也抱着看热闹的心看看到底有哪些幸运儿能得到可凡的青睐,突然我感觉手机在震动,便掏出来看了下,原来是信息。这时,我旁边的人突然全部都激动的站起来尖叫着,我都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突然一个念头闪过,不会是?我连忙抬起头来看向大屏幕,果然里面有我惊讶着的脸。我看到可凡站在舞台上愣愣的望着屏幕,竟忘了唱歌。我心里想:完了完了!可凡一定是看到我了,要不我现在溜走?可我又转念一想:我为什么要逃?他开演唱会不就是给人看的吗?就算被他看到了也不能代表什么吧!

    这时,感觉人群开始骚动起来,因为可凡从看过大屏幕后便没再唱歌,只是调过头来用眼神在搜寻着什么。突然他径直走向辅道舞台,两边的歌迷们开始尖叫欢呼。

    我看见可凡的目光好像望着我们这个方向,只见他一步一步的越走越近,越走越近。我潜意识里有个声音说赶快溜,我把帽沿压低,躬着背离开座位,顺着旁边的阶梯走上去。幸亏晚上观众席灯光比较暗,我尽量压低自己的身体往前挪,突然我感觉后面的尖叫声更大了,就连后面站岗的保安也往前面跑过去。难道可凡跳到了人群中,他难道是来抓我的?应该不会吧。

    只听后面又响起了可凡的声音: “该死!你给我站住!!”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