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部电影都有评分、评价。

    帝国内发展相对成熟的电影评价体系有代表大众观点的豆瓣儿、time网,也有以影评人、电影学者为主的影视及相关专业人士组成的公众号。

    前者类似于imdb(viedatabase),互联网电影数据库;后者则相当于metacritic(mtc)和烂番茄(s)。

    imdb的评分机制十分复杂。它基于贝叶斯统计算法,不是简单的加权平均。其top250的排名算法也是万分繁琐。

    而豆瓣儿主要是平均数,当然也会考虑一点其他因素:打分者自身情况、打分时间等等。

    有人认为豆瓣儿之类的网站是将所有人,无论行内专业人士还是普通观众的分量看成是一样的,从而进行的电影评分。

    粗暴的平均值。

    但能较好的体现大众的看法。

    这里有两个问题:群体和趋同心理。

    人人都参与打分,但打分的是特定人群,主要是网站的用户。

    对于豆瓣儿和time网来说,他们主要用户存在差异——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对电影评分产生影响。

    豆瓣儿里有很多“文艺”青年,他们对文艺片的打分可能更高;time则更关注电影本身,比如说电影的制作与票房;而imdb较为综合,但它更倾向于holly电影。

    换句话说,像豆瓣儿和time网,他们有各自更倾向的类型、题材、年代等电影成分。一部老电影、一部文艺片,在豆瓣儿上就可能更容易获得高分。

    极大满足一部分人的同时常常会收到另一部分人极大的排斥。

    一些大众看过被他们这些网站评分的影片,却觉得电影与其分数“名不副实”,原因可能也在此。然而,这正是用户有主见、观点多元化的一个体现。

    至于趋同心理。

    人们趋向于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部分。这样的心理同样存在于电影评分中。

    如果一部电影的打分在三星半,除非是特别喜欢它,观众会给它打上五颗星满分。否则,大部分人最多给它打上四星。

    但若是一部片子率先得到了五星,其后也喜欢它的观众同样更容易给它打上一个高分。

    不排除有情绪化的打分: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喜欢就打五星,讨厌就打一星。

    烂番茄有平均分数据,也有烂番茄新鲜度。

    一般,烂番茄根据影评人给出的分数来判断影片是否新鲜。

    烂番茄新鲜度不是评分。它衡量的是一个影评人对电影是否给出正面评价。所以,它的标准是:一篇影评给了及格分以上就是“新鲜”。

    一部电影的新鲜度为90%,就是说,90%的人对这部片子给出了正面分。

    这种新鲜度不能代表电影的平均分。平均分刚上6的电影,它的新鲜度可能有百分之八十多——因为判断电影是否新鲜的是及格分。

    烂番茄的评价用户有三种:普通观众、从业人士和领域内权威。

    后两种用户——从业人士和领域内权威对电影有着深入的的研究和观察。详细的和专业的东西不必多说,他们只需要给出片子“能看”,还是“不能看”,“可以”还是“不可以”。

    所以,这类人在烂番茄上对影片的评价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新鲜”,要么“腐烂”。

    而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就不同了。

    对他们实行的是打分制,也就是用一个数字来量化观众对电影的看法。给出评论和分数,判断是否新鲜则是网站人员的事。如果给出及格分,但评论大部分是负面的,这种情况下,可能也会被判断成“腐烂”。

    并且,由于人工的主观性太高,判断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定偏差。

    烂番茄更加偏向娱乐性,它的参与媒体也更多;mtc的影评人却更传统,数量也更少。

    在达拉斯,电影初期上映时,很大部分可参考烂番茄新鲜度。它的开盘口碑良好:一是其新鲜度由专业人士来评定,二是刚开始的imdb分数会相对偏高。

    因为评价机制不同,同部电影在不同平台上的分数当然不同。一部电影在豆瓣儿上的分数可能比imdb上的高上0.5左右,有一些甚至会高上1分左右。

    近些年,“口碑差、票房高”或者“票房低、口碑好”的现象不少见。两者之间没有绝对的关系。这是产业与创作的拉锯、对峙。

    如果牵涉到商业化和利益的东西,事情就变得更加复杂了。

    “当然,看电影是很私人的一件事。只有你亲自去看了,你……”杨雪儿的父亲盯着女儿,将这个“你”字重读了一下,“才会知道这部电影到底好不好。”

    杨雪儿总感觉父亲话里有话。她微微低头,文文静静的“嗯”了声,向父亲道了谢,就赶紧回房间了。

    看着论坛里的热闹,杨雪儿思索了一下,开始慢慢打字。

    追逐利润是影院的唯一目的。影院排片不会过多考虑口碑和观众对影片的喜欢程度,而是考虑观众是否会来消费买单。

    “热门档期片多厅少,扎堆上映影院肯定有所放弃。”

    刚开始的时候,有个别影院都没有上映《花好月圆》这部影片。一些只有三四个厅的地方影院,无法安排下所有片子。考虑到最高收益,小影院肯定优先选择3d大片、有话题、阵容强、宣传到位的片子。不止是《花好月圆》,这段时间上映的大部分电影都会被砍掉。

    大影院会在排片率和排片时间上进行安排。排片率高的,曝光率也高。上午十点以前和晚上十点之后的场次肯定没有中间段的好。安排小放映厅肯定比不上在大放映厅进行放映。

    用数字来说话:一般情况下,影院的工作时间是早上十点到晚上十二点;按照两小时放映时间来算,同时扣除两场放映中间的休息时间,一块银幕每天可以放映五至六场;如果目前帝国银幕的数量为两万五,一天的放映总量就有12万5千—15万。

    若一部电影平均排片能上30%,它一天的放映量就是37500—45000;排片率在5%,每天的放映场量则在上面这个数上除以一个六——最多七千五,远不足一万场。

    想想电影上映的周期,可以看出以上两者间的差距之大。

    电影公映后,影院会根据当天的上座率对第二天的排片率进行调整。大致上,一部排片率为30%的电影,其产生的票房占当日总票房的30%,这样的排片就是好的排片;若是占当日总票房的20%或者50%,这样的排片就不好。

    这次,大沧娱乐和《花好月圆》合作,帮其进行帝国这边电影宣传。

    第一天来观看电影的观众有冲着导演、演员来的,有听说了电影宣传来的、看到影评人的好推荐来的……甚至有对电影可有可无,凑巧买票进来的。

    结果看完之后:惊喜值很高!

    无形的口碑在观众中流传,这种朋友圈里的推荐十分给力。

    排片率和上座率一对比,影院傻眼了:又看错眼了一回,这又是匹隐形的黑马!排片率,加!

    如果事情到这里为止,它就是一次美好的电影黑马,口碑与票房双高的乐事。但世上总有例外的事情发生。

    网上突然有人说:这部电影刷了票房。

    紧随其后的是,又有人开始爆《花好月圆》还买了影评,刷了口碑。

    事情本来还没现在这样大,但一夜之间好像所有人都知道了。

    “似乎有理有据啊……”

    叶倩这些影评人坐不住了,不管出于对电影的支持,还是对自身口碑的维护,他们发声了。

    “但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完全当不起这样高的评价。也许的确还行,可一想到片方如此品德,我不会主动去支持这样的电影。”这是涌现的另一批影评人对叶倩他们的回复。

    “这群人才是真正的品德败坏!”

    圈内的恩怨外面看不到,大众却能从中闻到不同寻常的味道。

    不得不说,总有人会相信自己“看到”的事实。

    “票房和口碑都刷了?逗我呢?”一些观众笑言。

    “贵圈的事太复杂。吵吵闹闹的,不想去看电影了。”

    “无论怎么说,我是门主的粉丝。就是冲着门主,我也要去看看电影——亲自看看电影才知道它到底好不好!”

    这些人看完电影回来了。

    “有点失望。”

    “就是部一般的电影。想看的就去吧,看过才知道它值不值得那些人的推荐。”

    “还不如去看那些大制作的片子!至少特效画面过瘾极了!”

    ……

    之前去看过电影的少部分人差点怀疑,他们之前对电影的评价是否真的太高了。

    其中一些对以上的评论反应激烈:“这真的是一部好电影!”

    “还在背书的,你们是水军,还是托儿?”

    香珠的观众:我们也是哗了狗了……难道中心区和我们看的不是一部电影?大家的审美是如此不同,我们不能再做朋友了。

    杨雪儿翻了翻网上电影的打分。

    “怎么越来越多的人说电影不好?门主真的演了部烂片?”

    她点开一些打了分的用户,发现他们都不是新帐号,也有活动的痕迹――看起来不是水军。

    针对《花好月圆》的讨论越来越热烈,普通观众已经晕头转向。在这片浑水中,哪怕真的有操作的迹象,也难以把源头找出来了。

    刚刚给《花好月圆》增加了排片率的影院经理们:这世界变化得太快,我们心好累or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