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一草一甘露 > 正文 第七十七章 万元之户 当时全乡第一人

正文 第七十七章 万元之户 当时全乡第一人

 热门推荐:
    曾世平对于三叔能找到这样的好事做并不感到意外,因为三叔向来稳重,做人踏踏实实。不像自己的父亲曾济财,爱动小脑筋,做事喜欢投机取巧,终那成大事。当年能赚到那几千块钱,已是天大的造化了。

    曾济荣跟曾济财虽是同意父母生的亲兄弟,但是性格却截然不同。说到头脑的灵敏度,曾济荣远远不及他的二哥曾济财,但是曾济荣能让乡里领导看中,凭借的完全是自己的良好信誉和他为人的低调谦和。

    曾西北虽然不知道三儿子将要去做的具体是什么工作,但能在为国家效力,他认为是件值得开心的事,公家饭嘛!只要儿子不再起早贪黑,过着让人提心吊胆的生活,转不赚钱都无所谓。能在离家近一点的地方做事儿,一早一晚能照看着家人,自己就老怀为安了。因为自己过了一辈子苦日子,照样有今日的福泽,只是不应该再让儿媳这么操劳了。其实曾西北很清楚三儿子的实力,要不是考虑到自己这个老爹,早就混上一口国家饭了。

    曾济荣处完(卖掉)买来的八头牛,后就即可走马赴任了,与县里派来的同事杨学成一起负责赵家坡矿上的税收工作。对于重操旧业,他做起可谓来得心应手,在业务上一点儿也不觉得吃力。加上自己以前良好的人缘,在山上采矿的人都不会为难他。

    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曾世平回乡转眼已是半月有余,该到会柯灵的时候了。听说赵家坡发现锑矿,曾世平不为所动,因为柯灵有更重的事等着他回去做。两个已婚的弟弟曾世云、曾世忠倒是摩拳擦掌,兴奋不已,打算上赵家坡去大干一场。

    “大哥,你真的打算还要回柯灵啊?”曾世云想说动哥哥跟自己到山上采矿,说不定能像父亲一样发一笔。

    “当然了,不回去怎么行啊!药厂没了我。大伯跟伯妈怎么管理得过来。”曾世平毕竟这几年在可伶见识过世面,对这种偶来的机会,他是不可能会动摇的,更何况大伯曾济元也不会同意他回来了就蜗在山里,还有同来的龙悦会更看不起自己。

    曾世忠正跟二哥曾世云准备采矿的工具。见曾世平说过两天就回柯灵,于是也劝道:“大哥,干脆你就在老家跟龙姑娘把婚结了得了,还回柯灵干嘛?大伯的房子现在空着呢?姑姑一家都搬回去自家见了房子了。”

    “都跟你们说了,龙姑娘是大伯派来考察的,我们现在不是恋人。怎么能说结婚呢?”曾世平言下之意是以前是恋人。现在不是。龙悦跟着回来时有公务在身得区分开来。自己跟龙悦的事情,只有大伯跟伯妈最了解,也知道这次是伯父伯母的良苦用心。至于跟龙悦有没有未来,还得看缘分。在两个弟弟面前实不好提及自己的个人问题。

    “我跟老三还想你跟我们一起去采矿卖呢!这是个很好的机会,矿上又是咱三叔收税,说不定还能照顾照顾咱们呢!”曾世云说的很轻巧,他幻想着三叔会手下留情,对自己侄儿的税收会徇私放水。

    “你们两个给我听好,在山上不要给三叔添麻烦,更别妄想三叔会徇私照顾你们,矿山的事也不是他一个人做主。你们都知道,三叔这几年的条件不好。好不容易找着个工作到头来还被你们两个给害了,我饶不了你们。”曾世平知道叔叔的工作机会得来不易,如果真像世云说的那样,恐怕工作保不住不说,还会被国家严肃处理。一定要让两个弟弟打消这种痴心的念头。

    “我只是随口一说。我们怎么可能为难三叔,别人怎么交我们就怎么交。”曾世云急忙解释。

    “是啊!三娘太苦了,三叔这两年到处奔波,好不容易有这个机会,我们当然不能给他添乱了。”曾世忠也急忙附和。

    在曾家有个家规,就是长幼有序,父辈说的,小辈必须得听,兄长说的弟弟必须得听。

    “知道就好,你们如果乱来,你们是知道爷爷的脾气的,到时他的拐棍可是不认人的。”曾世平搬出曾西北,是想两个弟弟就算是要去山上采矿,也必须中规中矩,堂堂正正。更何况为难的是自家人,算不得本事。

    曾世云不但没说动大哥放弃回柯灵,还被曾世平教训了一顿。曾世平还是不放心,直接将这事告诉了三叔曾济荣,让他注意两个弟弟,如果不听话就撵回来,赵家坡也不让他们上。

    曾济荣听后哈哈大笑,道:“又不是我规定的,每吨矿得上多少税,是事先规定好的,只有一杆秤,有多少算多少,他们就死了这条心吧!”

    县里早就考虑道这种情况了,也想好了对策,对于采出的矿都用一杆秤来称,对大家都公平。

    曾世平这次回乡,先是感叹三叔境况艰难,还好来了个峰回路转,不管三叔能做多久,起码也有个好的起点。心情大好,回到柯灵后跟伯父还是实话实说,如果可以的话,还是做一些对家乡有利的事,毕竟像三叔这种机会不是每个人都能获得。

    离家虽有不舍,但是曾世平在处理好家里的事情以后,还是带着龙悦回柯灵了......

    赵家坡,其实是一个荒郊野岭,并无人烟居住。距离曾济荣的村子约八里地,之所以叫赵家坡,应该是曾经在这里居住过一户姓赵的人家,只是具体的位置跟年代已无从考究。如今却因蕴含矿产而聚集越来越多的人,本地的,外地的,蜂拥而至,都赶着来这里发一笔大财。

    人来人往,热闹非常。有人进洞采矿,有人上山开饭馆,就连到山上卖凉水也能有不菲的收入。一股淘金热涌入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不毛之地,其场面远远盖过当初地质队来考察的时候的探槽热。

    采矿人的收入越多,税收就越多,只要能赚到钱,大家还是很愿意为国家的税收出一份力。所以很少有人拒绝交税。

    曾济荣跟同事杨学成每天忙得是晕头转向。所收的税款都是现金,除了要盯着山上不让人漏税以外,还要将收到的税金及时的送到县里。当时的采矿人不需要注册取得许可证才可经营。只要肯交税。票据都是税务局专门出具的,没有他跟同事开的税票,矿是运不出去的,这使得采矿人的收入不正规但也合法。

    然而,这种模式只持续了两年。不是被政府叫停,而是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完全是人工用锄头、羊挖、还有钢钎采挖。矿井到达二十米以上就没人敢进入继续深挖,只能另打矿井,所以短短两年时间,整座山头就被挖得千疮百孔。凌乱不堪。处于地表的浅矿层就这样被采挖一空。这股锑矿风就像午时的蜜蜂巢一样。万蜂朝王犹如昙花一现。在山上采矿的人很快就出现了入不敷出的情况,长时间采不到矿还得自己倒贴伙食。

    疯狂一时的采矿热被急速的冷却下来,赵家坡又恢复了它往日的宁静。

    最先上山的人,凭借自己的勤劳和勇敢。都赚到了钱。在那个一斤白菜只需五分钱的年代,靠在赵家坡采矿赚到几千块的人不在少数,很多以前穷苦的人也因此咸鱼翻身。

    随着采矿热的过去,曾济荣在矿山的税务工作也跟着告一段落。‘没有人采矿,就没有了税收’,这是当时县税务局对矿山的定义,所以取消矿山的税务所是势在必行的事。

    曾济荣本以为在赵家坡可以好好干上几年,没想到,这条路很快就走道了尽头。唯一值得高兴的是。该到结算的时候了。县里税务局将兑现当初的承诺,按比例给予他提成跟奖金。

    由于在矿上火热的时候,整天只忙着收税工作,一向对数字敏感的曾济荣却忙得忘记了估算自己能拿到多少钱,因为实在是太忙了。虽说是离家不远。但是也不是每天都能做到早出晚归,有时送钱到县里回来也要两三天。妻子李素素没没有像原先丈夫说的那样,找到了这份工作,她就能轻松下来。相反,她依然是一个人扛起整个家庭的重担。虽然孩子们放学能帮上一些杂活儿,但是田间地里的农活还得靠她一个人。

    自从弟弟夭折,年迈的父亲怎么也磨灭不了晚年的丧子之痛。由于住在一个村子,除了自己的这一家子需要照顾外,还得抽时间照看娘家人。直到父亲李松华为妹妹小玉招了一个上门郎,李素素才略感轻松。妹妹的丈夫姓黄,是个老老实实的庄稼人,又是曾济财二儿媳小六的叔叔,大家都很了解彼此的情况。

    曾济荣的税收工作并没有给家里减轻多少负担,税务局只是阶段性的给了他一些钱,贴补家用。具体能收入多少得跟税务局把账结清楚才知道。

    终于到了结算的时候了,结算的结果不光是让曾济荣自己吃了一惊,就连税务局的领导也被震惊了。按照协议提成,曾济荣能提到一万三千千多块,扣除预领的几百块,怎么也还剩下一万三。

    这件事情一下就想炸开了锅,有人说是当初县里的决策失误,为此还专门开会讨论,最后得出的意见是,必须兑现承诺,将一万三千多块钱全数发给曾济荣,连奖金也要兑现,这符合国家提出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口号。

    就这样,曾济荣最后实际拿到了一万六千八百块。乡里为他颁发了奖状,让他成了方圆十六个村的第一个万元户......

    ps:

    感谢各位好朋友的订阅支持,祝各位身体健康,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