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我来京城报仇的 > 3 第 3 章
    这天半夜淅淅沥沥下起春雨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只是京城南边的锣鼓巷本就一年四季泥泞,小雨连绵的季节里,锣鼓巷理所当然积了水。
    应小满穿一身防雨的油衣[1],提着空网兜,脚下趟着积水走进巷子。才走几步,门里的义母听到动静,已经拉开窄门迎出来。
    对着倚门张望的义母,应小满摇摇头。
    河道水位暴涨,这几天捕鱼的收成都不大好。雨下个不停,鱼市买鱼杀鱼的主顾少了五六成。
    义母那边洗衣的生意也比晴天少了。
    母女两个关起院门,从屋檐下解开吊篮,支起两张小杌子并排坐着,仔细数一遍吊篮里头的铜子儿。
    “除去这个月的三百文月租钱,还有两贯并四十个铜子儿。”
    义母欣慰说,“还好京城鱼价贵,前阵子积攒不少。咱们就两张口,省点吃,两个月花销足够的。”
    应小满有点烦恼。“请郎中的钱没算进去。”
    义母连连摆手,把吊篮又吊回去屋檐下,“我都多少年的老毛病了。请郎中也治不好,不请郎中也能过去。不用花冤枉钱。”
    灶台边响起忙碌动静。应小满坐在门边,抬头出神地瞧一会儿雨里低飞来去的燕子,和义母商量:
    “我看这场雨三两天不会歇,河道退水又得三两天。鱼市的生意看来不能一年四季的做,得找个别的生计。”
    义母边切菜边说,“鱼市那边不去也好。最近你去得勤快,兴许抢了旁人生意,不知哪些缺阴德的货色在背后嚼舌根,我都听到好些。说你是‘杀鱼西施’,街头浮浪儿专来寻你买鱼杀鱼之类的闲言碎语。”
    应小满听得笑了,漂亮眼睛弯成月牙儿,“杀鱼西施?这绰号还不错。管他来买鱼杀鱼的是什么人,只要给钱的都是主顾。”
    “不成。”义母放下菜刀,“被人泼上‘色相招揽生意’的臭污水,女儿家名声毁了,多少钱能洗干净?你最近少去鱼市,做点别的生意罢。我看京城人爱吃,我可以做咱们乡里豆腐脑儿的生意,出去支个早点摊子卖。”
    “娘你歇歇。”轮到应小满不乐意。
    “做早市豆腐脑儿生意,三更就得起来磨豆子。你身子累着,晕眩又发作怎么办?京城总有不那么辛苦能赚钱的行当。”
    义母突然紧张起来,三两步坐回应小满对面,攥起她的手:
    “我听说前些日子牙婆撺掇你的事了,有些行当再赚钱也不能做。想想你爹,咱们千里迢迢来京城,可不是为了把你卖去大户人家做牛马!”
    应小满想也不想,脱口而出:
    “娘放心,爹的话我记得很牢。我千里迢迢来京城,当然是为了报仇杀狗官的!”
    义母听前半截话时眼含欣慰,听到后半截,一个没忍住,激动地咳起来。
    “不不不,老头子都入土了,你爹的话不用记那么牢——”
    应小满已经起身去拿油衣。
    说起来,她有大半个月没去城北打听仇家消息。趁着下雨无事正好走一趟。
    ——
    但今天注定是个意外频发的日子。
    应小满才走出铜锣巷口就吃了一惊,河道边的景象和往日大不相同。
    甲胄鲜明的官兵冒雨排成两排把守河岸,几个身穿朱红官袍的官员来回奔走,大声呵斥什么,撑伞看热闹的百姓层层叠叠,一个个伸长脖子往河里张望。
    应小满掂着脚尖也往河里张望一会儿,哟,还是水鬼。
    二十多号身穿黑色水靠的“水鬼”在湍急河道里一趟趟地扎猛子寻摸,眼熟的双层官船依旧停在河中央,大白天地亮起满船灯笼,映照得滔滔白浪反射亮光。
    “又怎么了?”她凑近围观人群,“还是寻尸体?”
    “可不是。”围观妇人兴致勃勃地说,“听说这回掉下水的是位官爷!”
    旁边一个明白人插嘴说,“惊动禁军的人封锁河道,落水的肯定是个大官。”
    另一个更明白的围观客道,“也不见得是官。京城这处贵人多了去了。也有可能是哪家的衙内公子,或者皇亲国戚家里的人。但非富即贵是肯定的,瞧瞧这阵仗。”
    围观客冲河道边排成两排的禁军一努嘴,“人报的是‘失踪’,‘或落汴水‘。意思说,只是寻不见人,不见得跌落水里,就已经越过顺天府惊动禁军,派遣如此之大的阵仗沿着河道找寻啊。”
    应小满正屏息静气地听几位明白人你一言我一语地剖析情势,河边众百姓忽然齐齐又发一声大喊。
    阵仗听着耳熟,应小满往灯笼明亮的大船处望去,果然见几名“水鬼”托举一具肿胀尸身浮出水面。
    灯火映照得鲜明,围观百姓发出一阵阵惊骇噫声。
    这具尸身被水藻缠绕,已经腐烂得看不出面目形状了。
    “哎,水底沉尸现世,或许又牵扯出一桩冤案,可惜不是他们要寻的贵人。”
    围观客惋惜叹气,“如果昨晚刚刚落水,水里泡一夜,绝不至于烂出森森白骨。还得继续找。”
    果然,“水鬼”们并不停歇,又纷纷扎猛子下河去。
    应小满露出思考的眼神。
    她扭头问最明白的那位围观客,“贵人落水失踪,尸身寻获送回家里,会得大笔酬谢还是会被扭送去官府衙门?”
    围观客惊异地瞥来一眼。
    斗笠油衣挡住应小满的大半个身子,只看得出是个穿素色布衣裙的身量苗条的少女。
    “小娘子听口音是外地人罢。如果能把贵人的尸身顺利送回家宅,那还用说,必然会得厚厚赐赏,说不定够吃用半辈子的。”
    围观客揶揄地笑了,“但京城处处都是贵人,咱们这种布衣小民,连贵人的出身相貌都一问三不知,又如何凭借尸身断定贵人身份?万一弄错了呢?送对门路你得横财,送错门庭你得一顿狠打。小娘子,即使尸身摆在你面前,就问你敢不敢?”
    应小满嘶了声,“这门生意不好做。”想想又问,“不是贵人家里呢?也会捱一顿狠打?”
    “不是贵人家里就不相干了。送错尸身最多挨顿骂,你还不会跑吗。”
    “哦。多谢指点。”
    河岸边围观的人群里,她把身上油衣裹紧几分,吃力挤出人群,依旧去城北。
    这趟城北之行却大有收获。
    走过一处不认识的街巷时,雨势陡然大起来,她跑去路边茶肆下避雨。茶肆在雨天里生意门可罗雀,茶博士无事可做,和屋檐下躲雨的应小满闲聊了两刻钟,意外收获许多新消息。
    原来京城高门当中,除了勋贵门第的雁家,还有个出名的晏家。
    晏家是诗礼大族,世代长居京城,祖上出过宰相,城北的宅子绵延几里。
    她不熟“晏”字,茶博士蘸水把字写在门板上才恍然。摆出虚心求教的姿态,又细细问了许久晏家的情况,越听越感觉,像。
    像义父咬牙切齿提起的——蔫儿坏的文官世家。
    雨势减缓时,天色也逐渐暗下。应小满慢腾腾地往回走。
    今日第二个意外就在这时发生了。
    三月初昼短夜长,京城人爱吃,看重早晚两顿饭食,天擦黑时沿街就开始出摊,吆喝声此起彼伏,热腾腾的烟火气弥漫街巷。
    应小满路过一个炸羊头签的摊子,耳边听到摊主和熟客闲聊,“听说城南鱼市淹水了?”
    “淹了!我才蹚水过来。早晨还好好的,下午突然河水倒灌,淹了一大片。这两天别去鱼市。”
    应小满脚步顿住,转回去问,“鱼市淹水,附近铜锣巷淹了没有?
    “靠在一处的地界,哪能不淹?”食客边吃边说,“铜锣巷全淹,到处都有锅盆在水里飘。小娘子家在铜锣巷?赶紧回去捞东西。”
    应小满心里一紧,裹紧油衣,快步往回小跑。
    锣鼓巷果然里外都淹了。水位突然升上一大截,河水倒灌上岸,汴河里停的官船已不见踪影。河道中央黑黝黝的,耳边只听到水流冲刷岸边的隆隆声响。
    铜锣巷淹到了腰。整条巷子泡在水里。
    天色完全暗下去。木锅木盆在水里四处飘,四处都是喊声和孩子哭声。
    应小满摸黑蹚水时被不知什么东西狠撞下腿,吃力地扶着墙往深巷里挪,“娘!”
    喊了半日义母才颤颤巍巍来应门。
    院门泡在及腰深的积水里,里外合力推拉,好容易打开道缝隙,等应小满挤进去就急忙关拢。
    小院里黑黢黢的,只有挂在高处的油灯露出微弱亮光,映在义母发白的脸上。
    眼看阿娘神色惊恐,应小满边蹚水进屋边安慰,“我们家丢了什么东西?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以后攒钱重新买便是。”
    “不是丢了东西。”义母惊得发白的脸色直到挡雨屋檐下才好些,拧着身上积水艰难地说:
    “咱家门外有、有东西。”
    昏暗油灯映出屋外,义母断断续续地道,“洪水一进来,我赶紧关院门。外头有什么东西,咚/咚,一直敲我家的门。黑灯瞎火的,我不敢开门看。小满,是不是水鬼……是不是河里淹死的水鬼顺水漂上门找替死鬼来了!”
    “你听,你听!”义母骤然抓住她,“它来了,它又来了!”
    咚的一声。什么东西撞在院门上。
    檐下两人屏息静气。良久,又是咚一声。
    “我去看看。”应小满取下油灯,蹚水进屋,从箱笼里翻找出老家带来压箱底的二十斤包铁门栓。
    她一手提油灯,一手提门栓,不忘安慰义母,“多半是木桶木盆之类的顺水飘来,撞着门上。如果是乡邻家的盆桶物件,索性拿进来。”
    她自己从小跟义父进山打猎,不大信鬼神。越说越觉得是这么回事。
    义母点起平日里不舍得用的蜡烛,高高举起,映亮一小块院子。
    应小满趟过小院齐腰深的积水,油灯占手,她从手提着改成嘴叼着,把铁门栓牢牢抓稳在手里,唰一下拉开院门。
    咚,随水飘来的物件正好随着晃动水波轻轻地撞一下门。
    八尺长,两尺来宽,人型,有手有脚。
    油灯不怎么亮堂,昏暗黄光幽幽地映亮半尺地界,映出撞门物件的轮廓——
    苍白的面孔,纷乱如水藻的乌黑长发,双眼紧闭,死死扣住门槛边的惨白双手。
    染血单衣泡在水里,衣摆如水草般轻轻摇晃着。
    应小满的脸色也发白了。
    她震惊地张了张嘴。
    扑通,嘴叼着的油灯掉进水里。
    灯灭了。
    黑黢黢的夜色里,除了雨水滴滴答答落入水中的声响,响彻耳边的,只有应小满自己剧烈跳动的心跳声。
    河里才见过几次,没想到……这么快就被她亲撞上了!
    “伢儿,怎么了?”蜡烛也被雨水浇灭,夜色伸手不见五指,义母颤声在堂屋门口问,“外头什么东西?”
    应小满趟着积水,背对屋门,把门外的沉重物件往院子里搬。
    边吃力地搬边说,“京城走、走水路的……大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