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我在武侠世界里长生不死 > 第二百五十八章 天然屏障
    “从灵力机械的大规模研究应用到飞机,汽车等新事物涌现,这三年变化是真不小。”
    “要不是亲眼见证着这一些发生,非要以为是在做梦。”
    叶昊感叹道。
    叶霄笑了。
    “飞机从无到有,再到大规模的铺开。”
    “原本的蒸汽机车,短短几年进化到现在的内燃机车。”
    “水泥,沥青铺成的道路,在整个新汉延展开。”
    “就连我们海上的战舰和商船,也在从木船慢慢像钢铁船替换。”
    “这些变化在这几年尤其明显,可之所以有今天,是新汉数十年的教育投入遍地开花,是几十年的技术积累和几十年间整个工业体系的不断提升,最终,量变带来的质变。”
    “不管是天上的飞机,还是我们脚下的沥青路面,想要做出来,都需要这些年我们工业,科学领域方方面面的积累的技术。”
    “就连小小的轴承滚珠,哪怕只是一颗,除了新汉,又哪有人能造出来。”
    “这里面凝结了新汉千万工人的汗水!”
    “这个伟大的时代,是新汉一万人共同缔造的!”
    ……
    高原,昆仑山。
    这里,是中原王朝权利所触及的极西之地。
    因为地理因素,中南半岛复杂的环境,高原的天然封锁,在到西域的沙漠,漠北的寒冷,将中原之国围绕起来,使汉文化圈在这一道地理屏障内自成一体。
    在加上黄河,长江,淮河的富饶,使这片大地,天然形成了一个以大河流
    域为中心的文化圈。
    如今的新汉,在这道同时兼顾了地理,文化屏障的范围内,达成了前所未有的统一。
    而现在,新汉正打算突破这道天然屏障。
    这不是想想就能做到的事。
    秦皇汉武所能及的极限,西不过昆仑山,北不过漠北。
    对于生产力有限的封建王朝,即便如如何惊才绝艳的帝王,也不可能走出这道屏障。
    因为封建和小农经济所能提供的资源,根本不可能提供跨越如此距离的漫长征途。
    能联通东西的,唯有从西域走的路上丝绸之路和沿着中南半岛向西的丝绸之路。
    即便只是走商队,路上丝绸之路也在几次小冰期的时候没落。
    唐朝时丝绸之路的繁盛,一部分原因是唐朝时气候温热,西域还有大量依托绿洲建立的小国,作为商路的补给站。
    从宋开始,贯穿近千年的明清小冰期开始了前奏。
    能维持农耕的四百毫米降水线南移。
    对于封建农业国来说,种地是看天吃饭的。
    没有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可耕种的土地,就会因为江水不足被废弃。
    原本耕地的范围是长城以南可耕种,关陇之地便是富饶之地,一国核心所在。
    而从宋朝开始,小冰期其实已经开始前奏。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适宜耕种的地区南移。
    原本作为粮仓的关陇地区,变的只是可以耕种,而最适宜耕种的地区,则变为了江南。
    一方面是对南部的开发在一代代人的努力
    下有了成效,另一方面也是气候因素,让重心南移成了必然。
    而在西域和高原,也同样有直接的体现。
    唐时温热,高原的气候也变的适宜耕种。
    有了充足的粮食,才有了强大的吐蕃王朝。
    吐蕃人善战,一直受限与高原生存资源紧张,不能得势。
    一朝粮食充足起来,人口上来,其强大便不可阻挡。
    若不是盛唐更为强大,能压吐蕃一头,历史都要被改写。
    而西域同样如此。
    有西域三十六国的说法,可其实根本不止三十六。
    温热时期的气候条件,让西域有不少绿洲,而西域诸国也依靠着这些绿洲存活。
    到了宋元之时,西域诸国便已经衰落,甚至不少消失在了沙漠中。
    再后来,西域诸国就只留下传说。
    随着小冰期到来,西域沙漠的那些绿洲枯竭,就连地下水都彻底干枯,曾经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沙漠中的明珠,变成了真正的荒漠,成为生命的禁区。
    这也是路上丝绸之路再无唐时繁荣的根本原因之一。
    到了新汉,几十年时间,国力空前强盛,可气候变迁,是没办法的。
    小冰期已经悄然开始,南方不曾下雪的地方,冬天也能看到雪了,甚至泉州的港口有一年都封冻了。
    按理来说,这年岁,新汉的势力范围,会收缩才对。
    可新汉并不是传统农业国。
    新汉在推翻封建建立新制度的同时,也完成了一定程度的工业化。
    不论是粮食产量,
    还是各种机械带来的庞大生产力,都能让新汉做一些以前不敢想的事。
    比如,顶着小冰期的debuff,强行向外扩张。
    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培养耐寒作物,化肥以及科学种田的普及,让新汉在气候条件变差的情况下,粮食增产数倍。
    即便没有达到四百毫米降水线要求的地区,也通过开掘地下水,引河湖的水,以及积蓄雨水来满足耕地需求。
    在西域,除了极个别地区因为条件不满足选择了将当地人迁出外,大部分地区也通过修建各类设施,保障了当地供水。
    这些大型的水利工程项目,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也坚定的在沙漠中扎了根,让大自然的变化,无法逼退人类的脚步。
    相比于经济利益,西域的各项工程更重要的是战略意义。
    而高原上,新汉也放弃了传统农业,而是将重心转向矿产资源开发,高寒地区特有药材和一些特殊药材培养,加上高原南部森林的一些特殊产出。
    于此同时,为了改变高原地区特殊地质条件带来的隔绝,高原也是新汉最早使用沥青铺路的地区。
    直到现在,新汉产出的大部分沥青,都供应到了高原地区。
    剩余的部分则主要供应在燕京到新城这条南北大干线上。
    联通燕京和新城这两座新汉最重要的城市意义自然不用说。
    而在高原修炼,更是对整个新汉来说,意义重大。
    高原地区本来就是新汉统
    治最薄弱的地区。
    而从这里向西,在路修通的情况下是相比于走西域更有优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