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麦子古代天灾逃荒囤货记 > 第187章 沥青路通南北
    上次召集了南地七州的钱权贵眷前来锦州一聚后, 麦子顺利将废除奴仆制的诏书公示天下。
    有了这些人的带头支持,加上东女国官兵的强制施行。
    南地收复的七州中,贱籍, 卖身契全部作废, 东女国官府只认由司农司拟就的役夫暂居证,东女户籍两种文书。
    古代但凡家中有些资本的, 都会蓄奴来增添自家的劳力, 也是用来壮大家族势力的资本。
    麦子此举,无?疑是触犯了大多数人利益。
    可经过锦州聚会一事, 没了那?些领头羊的带头抵制, 即使有人心?存不甘,也只好随波逐流,不敢生事。
    所以废除奴仆制的过程中虽然麻烦重重,但好在没有百姓聚集, 暴起伤人的情?况,最终顺利施行下去。
    卢文松和陆远修两位知县, 也顺利在秋末通过了东女国的大小考, 取得东女国的籍贯以及上任资格。
    除了这两位知县, 南地七州中, 共有二十余数人通过了东女国的小考, 五人勉强过了东女国的大考。
    这么?稀薄的人数, 让南地七州的百姓惊得嘴巴能塞下一个鸭蛋, 纷纷吸气打听起来。
    再得知同?为失地的金国十三郡, 不对,现在是东女国的西北十三郡, 只出了十五人过了东女国的小考,大考也只有一支独苗苗。
    瞬间又神气起来了, 南地士人林立,盛行文风,可不是虚说空妄之词。
    只是如?此一来,原本不想?拿这役夫籍的那?些高绅贵族,也只好屈服于现实。
    这些人家中钱财众多,倒是不需要去司农司领工活干。
    只是身在东女国,他们不得不为家族的未来早做打算。
    如?今想?在东女国闯出一番事业来,很明?显,要么?是通过代邑书院,前去进修那?些从未听闻的数理之说。
    要么?就是搞发明?,搞创造,一举成为第?二个在世鲁班。
    这些都不是他们这些一直生活在富贵窝里的闲人干得来的事。
    那?就只剩下唯一一个途径,如?今东女国要重建七州城防,他们可以出钱出物,在东女国官衙那?里挣个好名?声,尽快取得东女国的户籍。
    或是花重金,去买那?些“发明?创造”,拿得东女国的户籍。
    从而把他们家族的子孙儿郎送去代邑书院,蒙获庇护,才能让家族长?久不衰地兴盛下去。
    不要小看?这三年的时间,三年,足矣让一个家族从兴盛走向衰败,也可以让微末的三口?之家,富甲一方。
    时不待人,东女国如?今正值鼎盛,若是老老实实等到三年以后,凭借他们现在的积蓄,站稳脚跟倒是容易,若想?再进一步,定被那?些先到的家族瓜分干净,一丝不剩。
    花钱铺路,才是他们最好的选择。
    有了目标,所有人的心?中都活泛起来,普通百姓们出力气,这些有钱有权的人则是出钱帛,或是把家中秘宝奉上。
    槐花所处的医署司,就已经收到了许多不少几?乎失传的治病方子。
    麦子看?到事态正如?她所料的发展,心?中大定。
    这一步棋,算是走稳了。
    现在迫切的问题,只有那?些被释放了奴籍贱籍的百姓归属问题。
    这些人身无?长?物,有些苛刻的主家,连衣物都全部要了回去,奴籍销户,带给了他们自由,同?时带来的是真正的一清二白。
    县衙前,躺着一堆人,或趴或坐,百无?聊赖地等着司农司的人来放工。
    和先前的难民不同?,这些人康健有力,面色红润,想?来之前也是在主家有头有脸的人物。
    如?今一朝放了籍,最先不习惯的就是这些做惯了伺候主子的高级奴才。
    此时,陆远修和卢文松正好带着另外三个通过大考的人前来觐见,等待麦子给他们安排官职。
    几?人进来以后,就看?见麦子正和庭上的司农司官员商议事情?。
    为了避嫌,陆远修几?人便矗立在门靠外一侧,等待麦子她们商议完毕,再上前领职。
    小草率先看?到了来人,大步走过去说道:
    “既然诸位都已通过东女国大考,不妨先过来一同?商议。”
    除了陆远修和卢文松,另外三人面面相觑。
    见两位老知县走在前面,连忙跟着就上前去了。
    他们三人这次能通过大考,实属侥幸,上面的数理题,都是多亏了前些年造访过代邑,得蒙有几?个夫子教?授,他们才略知一二。
    两位老知县,还屡次登门,互相交流其题义,他们这几?人才顺利跨过了这道大坎。
    所以他们三人,和两位老知县的关系还算不错。
    麦子也注意?到了来人,将手中的事放下。
    将来人和手中的名?册依次对好:
    从左至右,分别是锦州许家的许断,郴州田韩,扬州成金竹。
    麦子开口?道:“卢老,陆大人,你们负责七州的总调,与柳雅一同?协理。”
    “许断的算学不错,隶属工部,负责丈算田税;田韩负责兴修学堂,隶属司农司;成金竹明?义题不错,现荆州县令一职空置,即日便前去赴任。”
    麦子将手中的具体官职交由他们几?人,同?时附赠的还有一大摞职责文书。
    卢文松和陆远修两人面色尚算镇定,另外三个年纪小的,面色潮红,激动地快原地蹦起来一般,骨节吱吱作响。
    其实不然,卢文松陆远修两人看?着很平静,心?中已经翻出惊涛巨浪,有些不敢相信,这位女帝就这么?将偌大的七个州城这么?轻易教?于他们治理。
    大考结束后,他和卢兄早已商议过,女帝虽然能人善用,不会折辱他们。
    但忠臣不事二主这句话,谁都明?白。
    他和卢兄只想?做个锦州,郴州的小官也算不错。
    没成想?东女帝给了他们如?此厚待,竟让他与卢兄治理这么?大一块地界。
    陆远修有些怔住。
    卢文松则是拿起麦子递过来的文书细细翻看?,上面的内容并不作假,越看?双眼越发亮起来。
    这位年轻的女帝当真手中有真章,设立的部门职权互不干扰。
    大面积规避了徇私舞弊,以权谋私的暗面。
    除了他和元修兄,以及另外三位过了大考的小子,七州的大小官职皆是东女国的官员调迁过来的。
    这三个小子,他和元修兄在大考前后也多次同?他们打过交道,都是为官的好苗子,只是受累于家族打压,前些年还多次出门游历过,个个都有自己的长?处。
    这次他们三人能过大考,也证明?了东女国的选拔,确实不同?常理,又十分透明?公正。
    卢文松抬眼望向这位处事游刃有余的女帝,浑浊的双眼里流露出真心?的诚意?:“陛下大义,臣定不负君命。”
    陆远修也从文书中醒起,作揖道:“陆远修亦是此意?。”
    许断三人也急忙道:“臣等定不负君命。”
    麦子将几?人扶起,司农司的小吏继续禀报道:
    “这些人赖在县衙外,日日等着原先的旧主来领他们回去,现在那?些人还不敢妄动,过些时日,怕又有人要行买卖一事。”
    小芽愤愤道:“怎么?还有人上赶着当奴才,真是烂泥扶不上墙!”
    卢文松几?人过来时,也瞧见了外面的场面。
    如?今不止是锦州,想?必其他几?州也有一样的境况。
    成金竹更是立起了耳朵听,他可不想?上任没几?日,下面的人先反了天。
    卢老缓缓开口?道:“这些人日日吃白食,才有闲心?生乱。陛下何不将其领头的抓起,以儆效尤,当能治住。”
    原先为了图方便,都是县衙里厨子做的大锅饭,到了点,这些役夫便拿着碗筷来吃,这些人就浑水摸鱼,如?此一来,吃喝一事解决,便只等有雇主来找他们。
    陆远修补充了一句,“县衙供给役夫的食物,按领工的人头做个筹子,用筹子来领饭食,这些人不出几?日便能散去。”
    只是如?此一来,官府耗费的人力又要大些。
    麦子点头,肯定了陆卢两人的提议,沉声说道:“将人口?买卖的刑法律条全部刻撰于县衙外墙之上,派官吏前去宣读。”
    “若有人敢前来犯事,擒住之后,严格按律执行。”
    果然,这些方案施行下去后。
    没了吃喝的依仗,原本赖在县衙外面的人也渐渐散去。
    试着在城里自己讨生活,慢慢地,一部分人发现,即使不靠伺候人的本事,也能在东女国挣得活路出来,比当府里的劳什子管事舒坦多了,腰板也挺得背直。
    更有甚者?,做到了比旧主还要大的产业。
    见了面,这些旧主若是敢弯酸以前的低贱身份,报了官,也得被训诫一番。
    这时,所有人都明?白了一个里子,那?些身份门第?都是虚名?,只要甩着膀子干,他们是真的可以成为人中龙凤的人物。
    在东女国,竟然有些孔子所言的天下大同?之风。
    但也仍旧有一些人,还是回归了主家,只是换成了长?工这种方式。
    卖身为奴,贱籍一类的说法才彻底退下了东女国的帷幕。
    --
    秋雨连绵,好不容易出个好日头,东女国的百姓们急着收粮,磨食。
    和拳头一般大的红薯从地里被翻撅出来,扔进了背篓之中。
    来来往往的人们,搬运着粮食,一摞摞地码放在自家的院前。
    每个人的脸上,背部都淌着汗水,混杂着泥地里的气味,百姓们脸上的沟壑,也印证了最近的辛苦劳累。
    司农司的人,算是忙到了脚不沾地,上午得派工,下午得去收粮。
    还有数不胜数的账簿,算本等着他们去核对。
    甜菜丰收,市舶司的人也各奔东西,前往大陆东西售卖糖料。
    工部大楼里又来了许多新鲜学子,鼓捣着各种新式的机器器械。
    东女国的各个职能部门都有自己的事要做,共同?支撑起了一个庞大的国家运转。
    麦子也进入了建立东女国以来,最忙碌的时期。
    一边要处理政务,一边还要到各地去视察城建的情?况,还有西北十三郡
    ,如?今只派了段子越前去指挥交涉,进展十分缓慢。
    加上天气变化,雨水不断,不止她们的视察队伍寸步难行,就连城建也只能先暂停进程。
    麦子决定特?赦一次大考,提前选拔大量人才出来,增添东女国官府的人力。
    如?此一来,代邑书院的学子们更是悬梁刺股,昼夜不断地学习,励志要为东女国的建设添砖加瓦,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光耀门楣。
    麦子最初开设的这些书院,在这时,也发挥出他们真正的作用。
    在这五六年间,第?一批学子也顺利成长?成为了利国利民的栋梁之才,一头扎进建设东女国的狂潮中。
    要想?富,先修路。
    这场连绵不断的秋雨停止后,麦子立即下发了修路的政策到各地官衙。
    这时,朱朱黎也带着她众多“弟子”,研究出了一种铺路用材的新型配比。
    起因是,朱朱黎手下有一个叫小君的女孩,是住在慈幼院的孤女。
    平时会去往橡胶厂接些活计,挣些外快。
    橡胶厂有许多废用的橡胶制品,小君就会拿一些回慈幼院,重新清洗凝固塑形,用来替换慈幼院的破损水管。
    这天,小君做完重制橡胶的工序后,就急急忙忙去工部大楼打杂。
    身上的一包用来粘合橡胶的脂油,就不小心?掉入了新制水泥的实验桶中。
    而这桶新制水泥,用来敷地面的效果,要比原先用石灰石和粘土磨细混合而成的水泥好上不少。
    东女国现有的水泥路,大多不出一年,就会破裂至坑坑洼洼,又需要大量人力去养护修复。
    年年如?此,东女国每年都要花费巨大人力去养路,修路。
    若是能研究出耐久更好,能防淹防潮的水泥配方出来,就能解决这个往往复复的闭环。
    朱朱黎立马将这桶新制水泥,从头到尾研究了一边,最后在多方试验下,在里面加入了树脂,从石油中提取的沥青,最后制出了耐久远超旧式水泥的新型水泥配比。
    麦子看?了这种新式水泥的配方,里面所需要的材料,虽然相比原来只需碎石和粘土制作出来的水泥更昂贵。
    但是加上旧水泥路需要养护,修路的人力,是远远不及的。
    麦子立即下令,将原本的旧水泥替换成新式水泥。
    从荆州扬州一路北上,到合州洛都,都修起了这种宽阔平整的沥青路。
    加上东女国全国都普及了安装橡胶轮胎的马车,路段的耐久性长?达至五六年,也不会严重损坏。
    只有没经历过天灾的新生儿会对这种改变有些钝感,不就是一条路吗?相比起其他的大工程。
    不费一丝人力就能制作出来的精制白糖。
    轻轻扭动水龙头就涓涓而来的清水。
    踩上踏板就能穿针引线的大型织布机,亩产百斤的红薯玉米。
    还有横架在中洲大河的大型水轮车,随处可见的磨坊......
    哪一件不是令人津津乐道的大事。
    不过一条大路而已。
    “兔崽子,你懂个甚!”
    坐在门槛前的老汉拿起旁边的扫帚将捣乱的几?个娃娃赶跑,旁边的阿婶也抄起旁边的掸子,要把这乱说的崽子好好揍一顿。
    “这几?个小子,没过过苦日子,哪知道我们那?时候的日子。”
    旁边看?热闹的老妇人感叹了一句:
    “那?时候下场暴雨,路就垮没了,官府的人把家家户户的壮丁都抓走,凿了半月的石头,一口?饭都吃不上,唉!我家那?口?子就是这么?去了的......”
    话说到这里,这些老一辈的人不约而同?地想?起了来东女国之前经历的事,内有官兵入室抢掠,外有匪患挡路,还得时不时被抓去干苦役。
    那?时候倒是不觉得苦,现在回想?起来,不少老人眼尾都泛着湿意?。
    这条贯通南北的沥青大路,足足花了两年的时间,才全面通行。
    州城之间的官道,全面用沥青路铺成。
    从乡镇至村落之间,则是用的沙石混凝而成的水泥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