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流放后我靠种田位极人臣 > 第172章
    番外一
    讲台上。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要讲的是,李朝时期的农业发展。”老师停顿了下,接着说道:“在讲这些之前,我还要先讲述到一个历史人物,也就是《韩后传》里面主人公韩皇后的兄长——韩彻。”
    这话一出,讲台下面坐着的同学们一个个的都来了精神。
    近来《韩后传》可是属于秋季档的热播剧了。
    剧情讲述的是,永兴年间,韩家因韩彻站位太子失败,全家被他牵连,被流放发配至历来有名的毒瘴之地——安南。
    后因韩彻在地方政绩卓出,颇受百姓爱戴好评,得以被赦免回京,而韩三娘也因此被赐婚给当时的嫡次子李泽。
    当时,还是太子的肃帝李彦与李泽因有心臣子离间,兄弟感情开始出现问题。
    韩三娘多次劝导李泽,晓之以情,让两兄弟情感恢复,甚至是越发亲厚。这便也为后来李泽能被肃帝直接跳开子嗣,传位给亲弟,铺垫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这件事,在后来历史上也一直受到世人的惊奇称叹。
    母仪天下后的韩三娘,还在丈夫李泽病重后,执掌朝政多年,在兄长韩彻的辅佐下,为李朝开创了一个史书上非常有名的盛世。
    也因此,有一些历史学家还表示,韩家兄妹是原本应该已经走向衰败,即将迎来灭亡的李朝,出现的救世之星。
    当然,为了迎合大部分的观众,在这部电视剧里面,增添了一定比重的爱情线。
    这其中主要的cp线当然就是韩三娘和李泽,然后编剧还增加了一对副cp线,韩彻和陈大娘。
    而且比起韩三娘和李泽的这对主cp来说,副cp线显然还要来得更为曲折感人。
    要知晓根据在历史书上所记载的那些,韩彻和陈大娘明明相识甚早,二人最终成功走在一起,却是整整耗费了近二十年!
    并且,韩彻在这之前一直未娶。
    这对于非常看重子嗣传承的古人来说,韩彻又作为韩家当时唯一能传承的男性,显然没有一定的必要缘由,是不可能这么久都不成婚的。
    同时还有陈大娘宁可去东宫做女官,也不愿意嫁人的举措。
    因此,在编剧的一番笔力和演员的演绎下,使得近来观众对这对副cp可谓是嗑生嗑死,很是上头。
    想一对有情人,只因为韩彻与陈家政治立场不同,而历经磨练,千辛万苦方才能走到一起,修成正果,正是应对了爱情里面的,非你不可的唯一。
    不过这会老师是不会去讲什么电视剧里所写的那些爱情线的,她只会依据历史来对大家讲述。
    “想来同学们都知晓,韩彻是李朝时期有名的宰相,经济改革家,理财家,甚至是文书家……经由他所推行的“国民兼富”的经济理念,还有经济举措等,一直到现在,都还具有借鉴意义。”
    “然而比起他前面的那些成就,韩彻在农业上的功劳也不小。”
    “这里,我要跟大家讲的便是受韩彻影响,李朝时期的农业高速发展的一个阶段。”
    “农田的开垦和南北农作物分布的变化。”
    韩彻又开始忙碌了起来。
    或者应该说,韩彻自从被调回京城后,就没清闲过。
    韩彻的官职确实是升职得非常快,掌握的权力也越来越大。可相对应的,他所承担的事务也是越来越繁重。
    尤其是韩彻一直都掌握着全国的财政,这些年来国家的军队和行政等开支可以说是几乎全靠他支撑。
    像这一次,也是如此。
    只不同的是,过往都是韩彻只抓财政收入这块。至于划拨款项,以及款项的具体实施等事情,韩彻历来鲜少会参与进去。
    一方面,作为已经掌握着全国府州信息系统的权臣,韩彻确实是不方便事事都要参与进去的。
    韩彻要真这么做了,皇帝那边只怕便不会再这么放心他了。
    再一方面,专业的事情本就该交给专业的人去做。
    而韩彻这次要负责的事务,就也归属于是他穿越前的职业专业部分——解决江南等如松州等地区,近些年来因为人口增长过快,使得原本就因人口稠密可耕种土地不足以应对课税的地区,百姓可分得土地越发稀少的问题。
    这部分又归属于民生问题,尽管朝廷是非常的重视,但做得好了,也不过是得皇帝嘉赏,松州等地区百姓称赞。
    韩彻倒也不用担心,会为他再招来忌惮和麻烦。
    因此,韩彻这边一将计划文书呈递上去,皇帝根本没多加思考,就将这件事交给了韩彻全权去负责。
    自朝廷实施规定棉花为农税征收对象,棉花大面积的种植,成为了主要的经济作物后,天下务蚕者,日渐以少(1)。更使得纺织业本就最为发达的江南区域的棉织业,得到了空前规模的发展。
    以运河为流域的几个江南府城,还成为了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其中又以松州所产的棉织物最为精美,不仅畅销全国,还远销各藩国。
    所出布匹,日以万计。(2)
    这对于松州等江南区域的百姓来说,生活确实是变得比过去好过了不少。
    只是因着这些年来的天下太平,百姓生活安逸,全国人口也得到了飞速的增长。其中也以松州等区域本就因人口稠密,人均可分配土地本就不足以满足课税,使得如今当地的农户便越发依赖纺织业。
    织布是需要技巧的。
    于是商人从其它产棉大区,将棉花运输过来,然后通过松州善织造的百姓,将其纺织成纱线和布匹,商人再进行销售。
    这期间,商人在外地购买棉花需要金钱成本,运输途中需要物力和财力耗费,再加上无利不足以让商人积极,就也使得松州等江南区域的一些百姓,每日不停辛苦织造,赚取到的银钱会被商人占去一定比例后,剩下的还要再拿去购置从外地运输过来的米粮。
    自然,这些米粮尽管有韩彻管控着常平仓和漕运,进行物价调节,但也只能让它趋于一个相对稳定的价钱。
    若对比起来,这两年松州的稻米价钱,都能比之京城了。
    当然,这也跟京城附近这一片的府城这些年水稻种植快速增长有关。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京城这些北地的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和粟。最开始还以粟为主,后来渐渐的,粟变少,小麦增多。
    这几年,又随着经济中心开始往南方移动,再加上韩彻也一直致力于在南北两地分别推广一些适宜生长的主要农作物,使得南方的一些作物还有耕种技巧也都传到了北方。
    在北地这边,稻谷已经呈现出取代粟的地位的现象。
    同时在南方那边,小麦的种植也呈现出了高/潮。
    然而不管农作物是如何变化的,在农业技术不够发达的古代,是不可能离开得了土地的。
    尤其是人口增长越快,对耕地的需求量就越大。
    当耕地不足,百姓为了满足生存,便出现了“田尽而地,地尽而山”的向大自然索取资源的局面。
    然而如松州等一些江南区域,人口最为稠密且又是多水泽洼地,显然就并不怎么具备开垦山地,形成梯田这一类的自然条件了。
    对此,韩彻首先第一个便想到了——圩田。
    也就是改造水泽洼地,向湖争田的意思。
    很快,作为第一个实验点的松州,便开始动工了。
    这一日,松州不少百姓都听闻了官府在招募工人做事,待遇谈不上有多好,但凡是听闻这事的百姓,皆踊跃报名。
    “官府说了,这次改造出来的圩田,都会按比例分发给附近的百姓耕种。”松州乡下一汉子在报名之前,就是这般跟家里人说的。
    “这圩田当真好使?”
    “那可是韩大人想出来的法子,怎么可能会不好使?”
    “竟是韩大人啊!那指定能行。”
    在松州这些地方,韩彻的名声简直不要太好。要知晓当初就是韩彻来到松州,改革了漕运后,他们这些运河沿岸的百姓,自此就再也不用被官府征集去做漕民。
    松州百姓如今所越发依赖的棉纺织业,也是经由韩彻大力推广种植的。
    另外还有这价钱便宜又稳定的食盐等等,谁不知晓也都是由韩彻所提议,并实施起来的改革。
    而且这次除了圩田,在土地利用这块,韩彻还实施起了更为巧妙的葑田。
    此刻,台上的老师也着重讲述了李朝时期,以松州为代表所盛行的圩田和葑田的两种对土地实施的利用方式。
    “所谓的圩田,就是围堤铸坝,把田围在中间,把水挡在堤外面。”(3)
    “这种土地利用方式并非李朝最先开创,但因为建筑维修这块耗费太大,一般的百姓即便知道办法,也是没能力去实施的。”
    “若是大规模的去修建,别说是古代的那些普通百姓,就是当时的李朝朝廷,在处于国库空虚的阶段,也不一定能拿得出来那么多的银钱。”
    “也就是朝廷在韩公的经济改革下,国库处于一个极为富有的阶段,才有了我们所知晓的古代劳动人民,跟自然做斗争的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创造。”
    “韩公在松州等地区所创造出来的圩田,内里开设沟渠,设涵闸……使其形成了一个完善的水系网络。”
    “最为突出的就是洪期排洪,旱期灌溉,对水资源的一个灵活调配,如此便具有常保丰收的效果。”
    “同时,因为圩田所择选的地方水陆边缘效益明显,因此它还具有生态功能。比如周边的湖塘可养鱼,河堤和田堤可种桑……在这样的合理利用下,当地百姓收入可增数倍。”
    至于葑田,老师讲到这里的时候,都忍不住面露惊叹。
    因为所谓的葑田,也叫架田。
    它是一种以木缚为田坵,使其浮在水面上,可以按需移动起来的农田。(4)
    对此,很多考据党还去仔细查阅各种资料,想弄清楚这些农业知识还有超前的经济学知识,那位韩公到底是天生自己就悟出来的,还是因为在流放至安南或是柏州外放时历练出来的,又或是被人点拨教授的。
    实在是他所实施起来的这一切,太过让人震惊了。
    若说经济知识这块,还能说是悟性。可农业这块,说实话,如果没有亲身实践或是被人教授,一个前面十几年只读圣贤书的世家子弟,又是如何知晓的?
    于是越考究下去,便越是让人对韩彻曾经的经历感到好奇。
    只是这么多年的探索研究下来,依旧未能得到什么实质性的答案。但不管怎么样,都不影响在古代的那些改革家里面,韩彻绝对能占据到前列,受后世之人所钦佩敬仰。
    注1:出自《乾隆湖州府志》记载:永乐年间,棉花“遂遍于天下,其利殆百倍于丝、枲(即麻),自此而天下务蚕者日渐以少”
    注2:出自《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注3:出自《中国通史》:“圩田--又叫围田。在低洼田地周围筑围,围外蓄水。
    注4:出自宋 陈旉《农书》卷上:“若深水薮泽,则有葑田,以木缚为田丘,浮系水面,以葑泥附木架上而种艺之。其木架田丘,随水高下浮泛,自不渰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