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流放后我靠种田位极人臣 > 第166章
    反思
    同一时间,王尚书这边。
    在听闻韩彻真进宫时,他便越发坐立难安,提心吊胆起来。
    因有那韩彻之前直接当场逼迫他也来容许大理寺清查,用以自证一事,王尚书自是知晓对方绝对掌握了足够的证据。
    虽然他也一直都听说在各地方官吏之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哪怕是远在天边,那位韩大人也都睁着一双眼睛在看着。
    但真要说起来,对韩彻在各地方的这份强大的掌控能力,王尚书虽也曾有过些许的惊惧。不过到底想着自己与他同为宰相,又出身世家大族,党派势力也极为强大,还深得皇帝宠幸看重。
    却不曾想韩彻竟真有这胆子这么与他王家,甚至是他背后的整个党派势力直接硬杠上!
    “韩彻那个竖子!他岂敢?他岂敢!”越想心中便越发忐忑难安,王尚书终是忍不住在书房里与心腹等商议应对法子时,破口大骂了起来,全然没了往日的沉稳和威严。
    心腹等人面色也同样的难看。
    最后一群人在商议过后,决定让王尚书提前主动去跟皇帝请罪。
    事情已经发展到这个地步,躲是不可能躲过去的。
    唯一能被他们寄予希望的,便是皇帝对王尚书的宠幸看重,以及当初老皇帝在位时的党派争斗之中,王家坚定不移的站立到皇帝这边所立下的不小功劳。
    于是就在韩彻出宫后不久,王尚书便也进宫请求面见了皇帝。
    听闻内侍来报,皇帝又是一阵沉默,才出声将人传进来。
    王尚书听闻皇帝还愿意见自己后,惊惶难安的心终于得到了一丝安宁,猜测到皇帝到底还是愿意护着自己。
    待到被内侍领进宫殿后,王尚书便噗通一下,跪拜在地上。
    然后在短暂的沉默后,皇帝便愤怒的将韩彻今日呈递过来的罪证,直接砸在了王尚书的身上。
    王尚书顾不上被砸的事,只快速的捡起罪证,翻看了起来。
    越翻看下去,他的脸色自是越发惨白,拿着罪证的手不知何时开始发抖,冷汗也被惊了出来。哪怕他早知晓韩彻必然是掌握了足够的证据,但到底还是小看了韩彻这几年来对各官员的掌控和搜集情报的能力。
    在这些证据里面,不仅有韩彻上台后的这几年里的,更还有王尚书掌控盐政时的各项贪污和违法犯禁。
    “……是臣胡涂,也是臣未能做好管教之职……然臣对陛下的忠心耿耿,却是从未变过。”王尚书一时间心中甚为惶恐,然而他在跟皇帝认罪的时候,却还是全力稳住心神,按照之前商议好的,将罪过尽可能的都推到了周氏和两个儿子,还有一些族人身上。
    这么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以防万一,担忧皇帝未能如预料的那般护着他。那么保全王尚书本人,远比保全周氏和两个儿子,对整个王氏家族的利益是最大的。
    并且等到将来有合适的时机,王尚书还能再想法子将他们捞回来。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皇帝护住他的理由和借口。
    哪怕谁都清楚,王尚书的妻子周氏和他的儿子,以及王氏族人干的那些违法犯禁,以及接受别人的贿赂和请托之事,都是借助了王尚书的势力去操作的。
    其根源,本质还是在王尚书身上。
    于是皇帝听闻了,就又开始一言不发的坐在那里。
    宫殿之中,气氛一时变得极为压抑。
    下方的王尚书则面色惨白,冷汗涔涔的保持着跪拜认错的姿势,心中度日如年般的艰熬着。
    也不知过了多久,上方终于传来皇帝的声音。
    皇帝让王尚书先回去,至于这件事最终要如何来处理,他却仍旧一字未说。
    王尚书一直紧绷着的那颗心,这时候终于能放松了不少。至少能表明,皇帝心里确实是还想要护着自己的。
    到了如今这地步,王尚书所求的也只是希望,事情不要往最坏的那方面去发展便好。
    只是不管是王尚书还是皇帝,都未能想到,打从韩彻大肆请京城各坊间的百姓去韩家亲看他自证的那一刻起,这件事的结果就已经只有一个方向可发展了。
    “陛下就这般放过他了?”结果出来的第一时间,三娘既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失望,也更为韩彻担忧。
    这样都未能彻底扳倒王尚书,只怕自家二兄将来在朝堂上的处境会越发艰难了。
    想也知晓,双方都已经撕破脸到这般地步,对方又岂会放过韩彻?
    对比起三娘和家里人的深深担忧,韩彻却还笑了起来:“勿要着急,这事还没完呢。”
    果然。
    之后的几日里,京城各坊间的百姓对此事的议论非但没有消停,反而因为皇帝只作简单的处罚了周氏和王尚书的两个儿子就作罢后,消息便越发扩散了起来。
    “陛下要包庇那些个贪官,还是陷害韩大人的大贪官!”
    “往后若是那些个贪官当道,咱们又要吃昂贵的盐,还有昂贵的米粮了!”
    在北直隶等地方,类似于这样的流言也迅速的扩散了起来。
    什么?
    他们即将要回到以前那样,只能吃那般昂贵的盐和米粮了吗?
    这可如何是好?
    朝廷这是不打算给他们普通老百姓活路了吗?
    盐和米粮都是民生必需品,与时下每一个普通百姓的生存都息息相关,于是哪怕是在消息闭塞的时下,也根本用不着韩彻去多做推波,消息也以一种堪称惊人又震撼的迅猛速度,被这些百姓自发的传播了起来。
    并且消息每传播到一个地方,都在当地引起极大的轰动和愤怒。
    其中最为愤怒的那批百姓大多都是家境贫苦的,他们每一日都在为填饱肚子而努力又艰难的活着。也正是因此,他们才越发害怕回到过去那样的日子。
    这件事情实在太过严重,一个处理不好,便会引起更大的民愤民怨。又因着还牵扯到当朝的两个宰相权臣,各地方主官也不敢擅自做主,只得赶紧发送文书,将此事呈报给皇帝。
    皇帝在收到这些文书时,面色也瞬间为之大变。
    第二日,正在政事堂处理公务的几位朝堂目前最重要的大臣忽地听闻有官吏来报,言道大理寺的冯少卿带着衙役在外面等候,对方还表示大理寺这次是接了陛下的旨意,过来办理公务的。
    政事堂是时下三省长官在门下省议事或是办公的专设地点,在这里面进行的会议几乎都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重要决策。
    像一些机密大事,还有五品以上官员的升降任免等,也大多都只在政事堂议论。
    因此听闻汇报,在场众人神色都变了起来。
    王尚书心中更是惊惶交加,近来京中越来越沸起的流言,他自然也都听闻了不少。也不是没想过去制止,奈何京中各坊间百姓愤怒太甚,又正值事情尚未完全平息的要紧关头,他实在不方便顶风作案。
    再者,那韩彻这次未能如意将他顺利扳倒,必然也还在一旁虎视眈眈的盯着。
    然而越是怕什么,便越是来什么。
    冯少卿带着大理寺的人一进来,先朝着在场的其他大臣拱手作揖。毕竟这里边坐着的每一个大臣,不论是官职还是受皇帝的看重,都远在他之上。
    “还请诸位大人海涵,下官今日实有要务处理。”冯少卿态度恭敬的表示道。
    在场的人此时也隐约猜到了些许,便下意识的看向了韩彻和王尚书。
    王尚书这时候已经面色惨白,眼神露出惊惶之色,嘴唇更是颌动个不停,却一个字眼也发不出来。
    最终还是韩彻开的口:“哪里,冯大人既是有要务来此办理,我等自是全力配合。”
    见状,冯少卿也不再拖沓,只见他直接面向了王尚书:“王大人,实在抱歉,多有得罪了。”
    说完这话后,冯少卿的右手一挥,带着一同进来的一群大理寺衙役就上前来将王尚书团团围了起来。
    “韩彻你个腌臜竖子!”王尚书在被大理寺的人带走时,再也控制不住的龇牙欲裂,面目狰狞的对着韩彻咆哮了起来。
    对于王尚书这不停的大声漫骂,韩彻只面色依旧平静的坐在位置上。
    一直待到王尚书的声音再也消失不见之时,韩彻才看向了众人:“诸位大人,勿要被小事惊扰,咱们继续吧。”
    在场的诸位大人:“……”
    这一日除了王尚书和吏部那位许侍郎被大理寺逮捕之外,另外还有两名跟他们牵扯比较深的大臣也一同被下了牢狱。
    接着,皇帝还下旨派遣了官员过去,清查这几家的家产。
    只见那一车车堪称数不尽的金银珠宝,珍珠美玉等被清查出来时,宫中的皇帝在收到消息后,也被狠狠震惊到了。
    皇帝确实是知晓王尚书等人一直都有贪污受贿,却从未想过竟能有如此之多。要知晓只单单是王氏这一家被清查出来的财产,就已经能比韩彻改革盐政之前的国库,来得还要富足!
    对此,皇帝从一开始还心怀不舍,瞬间就变得极其愤怒了起来。
    不多久,大理寺便宣布了王尚书等人的罪行,处死了王尚书等几个为首的官员外,其家属亲眷皆被流放发配。
    在这期间朝堂上还有一些朝臣也被审查了出来。
    使得一时之间,京城各世家大族不说人人自危,也皆受惊不小。
    然而受惊过后,便是对这事全方面的反思和静默。
    他们有预料过王尚书等人或许会获罪,只是没有一人在这之前会想过,他会是以这样的方式被扳倒。
    王尚书是败给了韩彻吗?
    不是的。
    他是败给了这天下的百姓。
    “夫民者,万世之本也,不可欺。”(1)
    注1:出自:夫民者,万世之本也,不可欺。凡居于上位者,简士苦民者是谓愚,敬士爱民者是谓智。夫愚智者,士民命之也。故夫民者,大族也,民不可不畏也。故夫民者,多力而不可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