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流放后我靠种田位极人臣 > 第127章
    登基
    陈家和杨家的贬谪消息一传出来,一些人就不是很能明白。陈二娘确实言辞无状,也是该受罚的,可为何太子对这事的处罚竟会如此的严重。
    德行虽然也确实是时下官员考课的重要标准之一,但实际上,这些世家大族家里藏着的肮脏事,比陈家这情况更严重的都有。
    若真严苛按照官员考课标准来,朝臣们只怕就没几个人,还能继续站到朝堂上来。
    对于眼下的人来说,不论是上层的贵族世家,还是下层的寻常百姓,家族观念还全都很强。很多事情,他们更习惯在家族内部解决,自古就还有“民不举,官不纠”的说法。
    不管是各地方官府,还是中央朝廷,对待这一类的家事,大多时候也都是秉持着这么一个态度。
    所以归根究底,太子这次针对陈杨两家做出这种程度的严厉处罚,还是因为陈二娘在宴席上的言行。
    在古代封建社会里,有重罪十条,也被称之十恶。
    其六就为大不敬。
    而大不敬之罪就还包含有对君王的蔑视和无礼,或侵犯君王的尊严等言行。在处罚上,多判斩刑或绞刑,最轻程度的都是刺配流放,家属也会受牵连。
    陈大娘让陈卓自爆家丑,想以家丑跟太子告罪。虽然是摆脱了“怨上”,奈何陈二娘即便真的没有这方面的想法,可她的行为确实已经够得上是对太子的不尊敬。
    子不教父之过,陈卓跑不掉。
    出嫁从夫,作为丈夫未能约束好陈二娘,杨三郎自不必说。而杨父,也是因此受杨三郎的牵连。
    至于杨大郎被牵连,又跟他如今的官职有关。
    杨大郎既为殿中侍御史,掌纠察朝仪,可他却连自家人的礼仪品行都督导不到位,这官职又如何还能做下去?
    没多久,被贬谪的陈卓和杨家人,就得准备收拾行李离开京城。
    杨大郎和崔氏如今自是不用说,可谓是怨恨透了陈二娘,连带着对杨三郎也滋生了几分恨意。带着他们去外放上任绝对是不可能的,可把他们留在京城,也心有不甘。
    凭什么他们被牵连的得背井离家,去那么偏远的地方上任,始作俑者虽被罢免职位,但却能留在京城,住着家里的宅子?
    “他们都随我去裕州。”杨父最后这般下决定道。
    这次也不止是杨大郎和崔氏怨恨上陈二娘,杨父和杨母更恨。想他们杨家走到今日的地位何其艰难,却一朝就被陈二娘的冲动言行尽数毁去。
    偏当初除了杨三郎是真喜欢陈二娘以外,杨家其他人主要是为着陈家和吴家的门第势力,才求娶的陈二娘。到了此刻,他们又还是因顾忌这些,而不敢轻易休弃陈二娘。
    陈卓虽被贬谪,但官职依然比杨家高。
    再者,陈卓身后还有陈家,陈二娘还有外家吴家。
    纵使这次害怕也被牵连,吴家没有站出来,但杨家若真在这时候对陈二娘做出什么太过无情的行为,难保吴家不会记恨在心,事后再算账。
    陈卓至今都未曾休弃吴氏,未曾不是也有这方面的原因在。
    陈二娘这时候肯定也是不愿意跟着去裕州的。
    杨父这种员外官,因为不能实际干涉政务,这就等于他们去到裕州后,杨父将会一无公务在身,二无官舍居住。
    这样的官吏去到地方上后,即便他们只是想好生去过自己的日子,只怕都难。
    但是让陈二娘跟杨三郎和离也是不可能的,先不说能不能和离,只说陈卓这会也被贬谪了,和离过后,陈二娘能去哪?
    不管是跟着陈卓去通州,还是回平州老家,日子都不会多好过。
    想回去吴家,最起码在这个时候,吴家也是不会愿意冒着会被牵连或惹怒太子的风险,接陈二娘过去的。
    于是最后,陈二娘是哭着跟随杨父杨母,坐上的出发裕州的马车。
    往常只要她一哭,定会过来轻哄她的杨三郎,此刻的脸色却是越来越阴沉。
    吓得陈二娘一瑟缩,哭声瞬间就消失在了嗓子眼里。
    官场上,一夕之间有人高升,有人跌落,这般起起伏伏都是常态。
    所以关于杨家和陈家的事,也就一开始讨论的人会多些。而且没等多久,大家的注意力就全都被即将到来的新帝登基大典所占据。
    因着老皇帝现在还活着,太子这次登基就属于被禅位。
    自此老皇帝成为了太上皇,太子成为了新皇帝。
    对于天下百姓来说,这绝对也能算得上是一件喜事。
    因为伴随着这次新帝的登基,除了必有的大赦天下和下令招贤纳才,起用过去遭受贬谪的一些大臣外,朝廷还取消了一部分的苛捐杂税,其中有一条就是有关于盐铁方面的。
    朝廷对盐铁专卖的价格,从原来的盐每斗六十五文,下调到四十文。
    盐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朝廷这一次下调的比例还占据到了原来价钱的三分之一,京中百姓皆为此欢呼大喜。
    除此之外,朝廷还取消了全国老百姓过去拖欠还未缴纳的各种苛捐杂税,共计有六十多万贯钱。
    老百姓当中凡八十岁以上者,朝廷赏赐两石米,两匹绢。九十岁以上者,赏赐两石米,两匹绢,一头羊。一百岁以上者,赏赐五石米,三匹绢,一头羊。
    说起来,这次朝廷能有这么大的手笔,也跟漕运和常平仓改革后,国库变得丰盈有很大的关系。
    太子想登基其实也很久了,一直这么拖着,一方面是老皇帝确实还活着,对他能造成一定威胁的,又全都被他解决掉了。另一方面,就是因为之前国库过于空虚。
    当时京城和北直隶地区连粮食都不够吃了,太子要选择在那时候登基,户部又哪里有足够的银钱来支撑新帝登基后将要颁发的这一系列惠民经济的政令。
    百姓也并不在乎坐到皇位上的那个人到底是谁,他们只在乎坐在皇位上的那个人,能不能是个仁德的,让他们能过上好日子的皇帝。
    过去老皇帝在位时,其实真不能算个好皇帝。老皇帝显然更在乎的是君王的权威和手中的权柄,因他所放纵而造成的多年党派之争,对民生也是造成过不少的损害。
    一直到党派争斗结束后,朝廷得以权利集中,新太子也终于开始进行了一系列对民生有利的政事。
    如今因新帝登基,这一系列的惠民经济政令再下诏出来,使得天下百姓皆为之欢喜,民心更是因此而安定许多。
    而韩彻在这其中所展现出来的才干,也正是朝廷和新皇最为需要的。眼瞧着韩彻越来越受重用,一些人就开始琢磨结亲的事情了。
    “韩大人才能过人,若能再得一贤内助,替他操持家计,想来应能让他于政事上更心无旁骛。”
    “正是!”
    “说来,我家有一内侄女,聪慧贤良……”
    柳氏最近就接连收到相交的女眷们,传递过来的一些讯号。
    也不止有来想给韩彻说亲的,更多的还有四娘的。毕竟在年纪这块,四娘是三兄妹里面最适婚的那一个。
    至于三娘,因着如今已经是皇后的太子妃,在之前的宴会上所展现出来的态度,让一些世家大族们即便是有看好她的,也不敢贸然跑出来抢人。
    柳氏这边是既着急三娘的婚事,但也同样不好做安排。
    此刻,刚登基的皇帝也在跟皇后商议这事。
    皇后显然对韩三娘的印象还不错,就说道:“那韩家三娘子倒确实个聪慧的。”
    “聪慧是聪慧,就是太过聪慧了些。”皇帝就说道。
    在之前的宴会上,韩三娘最后那一番话,若无陈家大娘子当时急忙制止,陈杨两家“怨上”之罪,是绝对不可能躲得过去的。
    能在党派之争中获取最终胜利,做到皇帝这个位置上来的,又如何能看不透这些事。
    “聪慧总好过愚笨。”皇后还说道:“若无此谋算,又如何能配得上咱家二郎。”
    再者,任凭韩三娘再如何的聪慧有谋算,韩彻那边再如何的有才干,整个韩家终究还是太过单薄。这比起其他的世家大族,如韩家这种人口简单的,对于排行只能在第二的嫡次子李泽来说,对他也是最合适的。
    为人父母者,手心手背都是肉,皆爱之。
    皇后对于自己生下的两个孩子,自是不希望将来有一天,走到兄弟相争的那一步。那么在择选王妃的家世上,李泽已经要为此做出一定的让步了,在其他方面,皇后自然就不会再舍得委屈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