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流放后我靠种田位极人臣 > 第118章
    得罪
    韩彻这边才刚忙完这次运输物资和税粮的事物,马上就收到了太子的传唤。
    待到进了殿内,韩彻给太子行礼过后,太子一脸和善亲切的表示韩彻这趟差事办得辛苦了。
    韩彻自是忙言道自己不辛苦,说他既得殿下信重,担任此等要职,所作所为全是他本职应尽之责。
    太子少不得又是对韩彻一番夸赞。
    如此一番来往后,太子才对韩彻详细询问这次从松州运输物资和税粮的事。结果韩彻的回答,又一次让太子为之大受震惊。
    “什么?每石粮食运输耗费竟不足六十四文!此言当真?”因为太过震惊,一向来善隐忍的太子一时之间都未能控制好声音的高度,而变得有些尖锐起来。
    殿内站立着的内侍和宫女们,也不禁纷纷将目光偷偷往这边看了过来。
    因着太子之前才刚取得最终胜利,就遭遇了京城和北直隶等地严重缺米。故这些时日以来,在这内殿侍候的他们,没少见到太子跟一些重要大臣商议这事。
    久而久之,他们也知晓了许多这方面的事情。
    过去光是从含州运输一石粮食至京城,运输费用就需得五百文。韩彻这六十四文一石的运输费用,可还是从江南松州运输到京城来!
    这其中还包含有水流最为湍急危险的巩州河段,试问又如何能不让太子震撼到心情澎湃起来。
    韩彻这时,就给太子仔细算了一笔账。
    他这次从松州出发,行驶三百多里后进入到安州,之后又行驶两百多里至阴州。这两部分河段的水流相对稳定平缓,是比较好走水道运输的。
    但由于后面安州到阴州之间的这两百里的路线当中,是一条较小的河道,容易滋生水位问题。
    枯水期,水位较浅。
    涨水期,水流又会变湍急。
    韩彻这次适逢的是夏季涨水期,进行转运换上针对于这部分河道水位问题专门打造出来的船只后,自然很顺利的就通过了。
    接下来在阴州进行第二次转运,更换船只后再继续行驶,迎来一段一千多里左右,中间无需转运可溯河北上的河道。
    完成这段河道流程后,韩彻开始进行第三次转运,再西上三百多里,就可抵达巩州。
    抵达巩州后,韩彻再吩咐进行第四次转运,换上为巩州这段最为湍急危险的河道专门打造的船只,以及早前就经过多次来回操作实践演练,具有高素质的运输技巧的队伍在,自然以势不可挡的冲势,一举顺利渡过这段河道。
    最后,韩彻再在抵达含州后,进行第五次,也就是这段全程三千多里河道路线的最后一次转运。
    “每段河道的水位特点皆有不同,故安州之船不入阴州。”韩彻停顿了下,继续对太子说道:“巩州之船亦不可入含州。”
    如此一来,每段水位特点不同的河道,运输时都是采用的专门为其打造出来的专用船只和专业运输队伍。
    效率自然大幅度提高,安全也尽可能的得到了保障,另外运输损耗这一块,因为全程都是官府在操办,没有任何的为图方便和省成本而实施偷工减料,也被韩彻控制到了几乎可以说是零损耗的程度。
    同时,还有这次虽然看不到,但过去漕民们在接下官府任务去运输时,难免会遭遇到盗寇贼匪之害,在这么一支庞大的官办漕运队伍面前,怕是从此以后,再也不敢轻易过来抢劫了。
    然,这还不止。
    韩彻还又表示,朝廷既然已经花了这么大的精力和财政支出,方才打造出这么一支专业的漕运队伍,若只是拿来运输税粮和京城所需物资,未免太过可惜。
    因着各段河道的水位情况不同,故需要打造好几批专用船只。
    这些船只在不需要运粮和运输物资时,可安排专业运输队伍里的人一边进行实操练习,一边查看各河道是否堵塞等相关问题。
    这些漕卒们本就是受过训练的专业队伍,他们不仅懂水性,也能看得懂河道出现的问题。这样就还能做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漕运这么改良后,除了在运输这块的作用外,韩彻还又言道,还可以利用它来配合朝廷调节各地的物价,更为及时的赈济灾荒。
    自古以来,谷贱伤农,谷贵伤民。
    也莫说是在古达,就是韩彻穿越之前,农业技术已经称得上是极为发达的情况下,农业生产也没办法做到全面稳定。
    于是在风调雨顺,粮食增产的地方,地里的粮食就卖不起价钱,百姓种植的积极性难免受挫。
    在遭遇灾荒,粮食减产的地方,又碰上粮食价钱飞涨,不少百姓没钱去购买粮食,就只能忍饥挨饿,甚至活活饿死。
    朝廷管辖范围还极广,从南到北,从西到东。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气候等情况也皆会有所不同,所适宜栽种作物自然也会有所差异。
    于是就也造成了,某样作物在盛产之地作价极其低廉,在气候不能适应它生产之地,作价又极其昂贵。
    既如此,何不利用漕运来改善这一系列的问题呢?
    韩彻便又详细的阐述了一番,他预备如何利用漕运去解决朝廷一直存在的常平仓方面的问题。
    太子听闻到这,内心的震撼已经无法用言语来形容。此时太子再看韩彻,登时有那么一瞬间觉得他浑身都冒出了金灿灿的光芒。
    也忽然懂了,为何韩彻会在百姓口中落得个“财神爷”的外号。
    想想韩彻这次漕运的改革,原本太子以为节省运输费用,提高运输效率,减少国库耗费,充实户部财政等相关方面的,就已经很让人震撼了。却未曾想,韩彻还能用漕运解决常平仓的问题。
    若是运行得当的话,过去历来让朝廷处于亏损状态,却又不得不在各地设置的常平仓,很有可能将实现有史以来的转亏为盈。
    “大善!此事依旧全权交予韩爱卿你去办。”太子越想越觉得此事非常可行。
    “臣定竭尽全力,不负殿下厚望。”韩彻连忙表示。
    “韩爱卿这一路舟车劳顿,想来也定是累到了。”刚见面时,太子就也说过韩彻辛苦的话,倒也不全是君臣之间的客套话。
    实在是韩彻此时脸上的疲惫感真的很重,双眼下面更是呈现出一片睡眠不足才会突显出来的乌青。
    想也知晓,光是今年这七个多月,韩彻几乎是跑遍了整条运河贯穿过的州郡。且大半的时间,他还都是在行驶的船上渡过的。
    于是太子赏赐了韩彻许多珍贵的药材补品,还关切的嘱咐他这次既然回京,可先在家中休养几日,之后再去忙公务。
    毕竟朝廷难得碰上一个这么会理财的官员,还又正逢户部财政最为紧缺的时段,若他身体真被累出什么问题来,岂不等同于朝廷的一大损失?
    韩彻出宫后,就直接回了韩家。
    之前韩老三先一步回来,柳氏带着三娘四娘一早就高兴的在家里忙着给韩彻做各种他喜欢的吃食。
    好不容易等到韩彻终于回家来后,柳氏几个眼眶都有些泛红了。
    “这才不过在外几个月,怎就瘦了这么多!”柳氏一脸心疼的说道。
    没办法,高强度的这么来回奔波工作,对人的体力这块的消耗确实是太大。韩彻又想抓质量,又想抓紧时间赶在秋税之前完成,就越发容易掉肉。
    因为秋税过后,马上就会进入到一年一度的河道附近的百姓,因为要服徭役而被官府大量征集去做漕民的时段。
    如今漕运相关的事物进展不仅顺利,进程也比韩彻之前所预计的快了许多。所以对于身上掉的这点肉,韩彻其实心里还是很高兴的。
    “没事,等事务忙完,我多吃些,好生补回来就行。”韩彻笑着宽慰柳氏她们。
    这次回来,韩彻还给家里人捎带了一些松州的特产,其中自然少不了各色面料的布帛。东西也都被先一步回来的韩老三,早就带回家里来了。
    家里一圈的女眷,对这些款式多样又色彩绚烂的各种精美布帛,都非常的喜欢。
    对于这些布帛的作价,柳氏难免多问了一句。
    韩彻笑着说道:“阿母,松州可是衣被天下,纺织一向来最为发达不过,价钱肯定比京城要划算的多。”
    但便宜是便宜,韩彻这次带回来的量其实还远算不得大量。
    漕运马上就要正式全面改革,到时候各地的物资将会通过专业的漕运队伍,被源源不断的运输到京城来,各种过去因为运输不便利导致作价高昂的物品,很快也要因此迎来一场价格的持续下降。
    晚些的时候,收到消息的大娘和齐五郎果然也带着两个孩子过来了。
    “我都听人说了,二郎这次从江南区域运输了好些物资和税粮来京城,时间还比以往减少了好几个月。想来京城以后,断不会再轻易出现粮食短缺的问题了……”只见大娘一脸高兴的对韩彻说道。
    相对比大娘的纯粹高兴,齐五郎想的事情难免就更多些。
    “二郎,此次漕运事务办完,是不是接着就要忙常平仓的事务了?”齐五郎担忧道。
    “姐夫勿要忧心,此事我有办法解决的。”韩彻笑道。
    “那常平仓事务可不比漕运。”齐五郎显然没法放心。
    因为常平仓历来的放权,粮食的收购,抛售和管理,可是关系到一众地方官员的大量灰色收入。
    韩彻一旦动常平仓,就等于动人家的财路。
    正所谓断人财路犹如杀人父母。
    这事即便是真让韩彻办成,只怕从此以后,全国所有的州郡里面,都有被他得罪的地方官员了。
    “姐夫放心,我心里有数的。”韩彻仍旧一脸笑意。
    齐五郎:“……”
    他就是没法放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