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流放后我靠种田位极人臣 > 第107章
    利用
    对于拥立昌王为太子一事,自是引起了颖王一党的激烈反对。
    但是老皇帝已经病重到昏迷多日未醒,朝堂上,宰相杨升和吏部尚书杨光奇团结了好几位重要大臣,再联合了后宫昌王生母杨妃。
    因为外朝官是没办法进入到皇帝内宫里来的,昌王一党便是牢牢利用杨妃受宠,掌控住后宫,展开行政关系,最后终于将昌王成功拥立为了太子。
    昌王被拥立为太子后,其首要任务就是再抓牢财政大权。因为钱财和粮食掌控好后,既可以通过军费掌控各军队,又能以赋税操纵市场和士人。
    于是在昌王上台后,他便立即任命表兄杨宇为度支司郎中兼盐铁转运副使。
    度支司掌管天下租赋,物产调配和水路运输等,就相当于财政部部长。同时还抓牢了盐铁专卖,因为杨宇虽为副使,势大的他才是实际掌权人。
    接着昌王一党就是要尽快把持住京城的禁军军权。
    只是这一步进展并不怎么顺利,因为目前掌控京西诸城镇行营兵马的节度使魏朝,乃是颖王妃的堂兄。
    颖王一党之前就能跟昌王一党分庭抗礼,自然也不是吃素的。
    这日下午,齐五郎下职后,又过来韩家接大娘和齐悦。
    然而这才刚一走到大门口,齐五郎就瞧见韩彻也刚带着韩老三乘坐马车回来。最要紧的是,他们所乘坐的马车还带有宰相府的标记。
    “二郎,这是发生何事了?”
    最近这段时间,朝堂上两派争斗得那叫一个激烈又凶残。只是韩彻虽为户部司郎中,也勉强算得上京官里的高官行列,不过他入职时间还这般的短,相交往来友好的官员也没几个。
    最关键的是,韩彻到底身负着太子旧人的身份,难免遭人忌讳警惕。
    “也没什么多大的要事,就是找我去府上说了会话。”进入到书房后,韩彻方才言道。
    “若无大事,怎的专门找你过去?”齐五郎一脸忧心。
    “……”韩彻叹了口气。
    杨升作为宰相,说要见他,正常情况下,韩彻是没办法能拒绝的。
    事实上,韩彻被叫过去之后,杨升也没说多要紧的事。不过是就今年棉花推广种植成功,对韩彻大力夸赞了几句,然后还又说了一些勉力他的话。
    实属纯粹的职场上,上司见下属时的正常谈话。
    唯一有忌讳的点,则在于眼前处于这么一个关键时间。
    “姐夫,你观昌王如何?”韩彻就问道。
    齐五郎眉头不由得皱了起来,想了许久,方才言道:“昌王虽为太子,但到底还未行册封之礼。”
    是的,昌王虽被杨升他们成功拥立为了太子,把持了不少朝政大事,但却也因老皇帝昏迷不醒,颖王一党以此为由,使得昌王迟迟未能行册封太子的大礼。
    大礼一日未行,昌王这太子之位便一日未能真正被朝臣和百姓全面认可。
    “是啊,名正才能言顺。”韩彻说道。
    听闻这话后,齐五郎的眉头皱得就更紧了。
    昌王这个太子的身份到底来得不够名正言顺,宰相杨升等人为了能够集中权力,尽快全面掌控朝政,难免便开始到处拉拢百官。
    然齐五郎并不知晓的是,真正让韩彻担忧的是另一桩事。
    没几日,宰相杨升等人还在朝堂上,对韩彻的才干大力夸赞了好一番。然后昌王还以太子的身份,对韩彻进行了嘉赏。
    甚至连带韩彻的家人,柳氏和三娘四娘等,都得到了许多名贵布帛和珠宝首饰等奖赏。
    之后拥护昌王的那些世家大族们还时常宴请韩彻,其家眷们也宴请柳氏大娘她们。更有不少青年才俊,表露出愿意与韩家结亲的意愿。
    韩彻做官这许多年,也并非傻子,
    “二兄,对外说我和四娘都感染了风寒,近日不宜出门吧。”这对这一情况,三娘就过来跟韩彻如此说道。
    “好。”韩彻感叹的看着三娘。
    说实话,他历来是知晓三娘聪慧的,可却未曾想过三娘这么一个小姑娘,在政治上还能看得如此清楚。
    “二兄,你最近也要多加小心。” 三娘还不放心的又叮嘱道。
    “嗯,我都知晓的。”韩彻笑着点点头。
    一如韩彻之前所担忧的事情,到底还是发生了。
    尽管韩彻已经尽可能的在全面保持中立,不参与到两派的争斗当中去,但终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在对方这么一番操作下,所展现出来的便难免给人一种韩彻和户部司一干人等,都归属了昌王一派的感觉。
    哪怕实际上,韩彻跟昌王从头到尾都未曾相交过。便是整个党派里的官员,除了公务上的必要,韩彻也从未私下交往过。
    当然,被这么对待的也不止韩彻一人。只要不是明确拥护颖王一党的一干官员们,都先后受到了昌王一党的拉拢。
    颖王一党里的人,又如何能看不明白这些操作的真正目的。对昌王一党行这般的事,他们自是十分愤怒的。也对其中示好最为厉害的韩彻,开始心生忌讳和警惕。
    “听闻那韩彻前些时日,还曾去往杨升府上。他与我等,倒从未有过入府往来。”
    “韩彻历来就极为擅长民生经济,回京后担任棉花推广一事,完成的也这般出色,杨升他们想将人拉拢过去也并不稀奇。”
    “听闻韩彻在安南和柏州任职时,政绩斐然,百姓口碑爆表。此次棉花推广一事,更使得他在北直隶和江南等地名声也颇佳。”
    韩彻官职确实还没达到让哪一派都需要多重视的地步,可他这十年来的为官生涯,在百姓里面创造出一定的好名望,已经到不容人轻视的程度。
    政/治斗争又历来凶残激烈,尤其是在眼下这么关键的时刻。真正是一步走错,很可能就是满盘皆输。
    颖王一党的人就这么商议着,便逐渐有将韩彻列入敌对阵营的意思了。
    “说起韩彻,我这边倒是想起了过去的一桩往事。”就在这时,颖王的嫡次子突然开口说到。
    颖王一党能得这许多拥护,颖王妃父祖的功勋占据不少功劳,颖王妃所生的两个嫡子也很是重要。
    颖王对两个嫡子也很是重视,见着嫡次子一开口,他便专注的看了过去,温声问道:“是何往事?”
    “诸位可还记得,早些年的时候,也就是韩彻曾被流放发配至安南时,曾收到过昔日好友周安的来信。”
    众官员们沉默下来,这件事他们当然还有印象。
    当年太子还在世,两党派都对太子一党诸多攻击打压。就连周安给韩彻捎带过去的那封信,其中便还有他们的手笔。
    “我观那韩彻心中定是个有谋划的,若他真已经被杨升等人拉拢了过去,又怎会这般被推到面前来?”
    虽说两党派的争斗已经摆在了明面上来,但若真是自己阵营里的人,以昌王一党如今的局面,还正是需名声的关键时刻,又岂会不彻底利用好那韩彻?
    同理,韩彻的那两个妹妹,更不可能在这么关键的时候,称病不外出。
    “若我们真就因此针对打压韩彻,只怕才是中了对方的计谋。”
    此举看似对韩彻诸多夸赞,但何尝不是把他推到对阵当中的战场上,树立成了鲜明的靶子。
    韩彻的官职是不高,他所任职的也不是什么能对两个党派的继位有什么实质性影响的部门官职,奈何他在民间的名声好,传播的也甚是广啊!
    颖王一党若真在这时候选择对韩彻动点什么,只怕要不了多久,在昌王他们的有意操作下,民间就会传出他们迫害良臣的消息。
    这时代的人很是看重品德,一旦颖王落下这么一个名声,难免便会失去不少百姓和士人的爱戴拥护。
    政/治斗争就是如此的残酷又现实,往往是一环套一环。至于所谓的政/治见解,政/治举措是否一致,在政/治立场面前,都是可以被退居其次,甚至是忽略掉。
    就更别说韩彻这么一个,对他们来说,只是有些民生经济能力方面的才干。
    再者昌王一党现在也不过是把韩彻拎出来让他受点委屈,待到大事一成,他们随时都能再重新重用韩彻。
    等到那时候,过去一直在遭受各种针对和打压的韩彻,只怕还会对昌王和杨升等人感恩戴德。
    这场议事完后,在面对昌王一党对韩彻乃至韩家人所表现出来的嘉赏优待时,颖王一党便处于无动于衷状态。
    再加上三娘和四娘一早就都以身体不适,连门都不肯出。韩彻这边呢,正全力计划着来年增大棉花推广种植一事。好尽快达成让棉花取代一些地区原来所种植的葛麻,作为新的夏税征收实物。
    这也是老皇帝病之前下发给户部司和韩彻的任务,此时也正好给了韩彻借口和理由。
    于是这事便就这么过去了,韩家终于也逐渐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但实际上,两个党派之间的争斗,这段时间还在越发的激烈。
    而就在年底时,杨升和杨光奇等党派的人,终于开始对京城禁军等兵权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