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流放后我靠种田位极人臣 > 第60章
    制盐
    很快距离收到周安来信已经过去一个月,进入农历五月后的安南,最近也变得越来越炎热。
    这日下午,有两位木匠将韩彻前些时日让他制作的一架大型风力水车运到衙门来。
    风力水车之前便已经造出来,只不过都没有眼前的这架大。过往是一具风帆配制一台水车,这次是一具风帆,配制了两台水车。
    因着造型过于庞大,两名木匠便只能把它们以零件的方式运来。
    “造得不错。”韩彻高兴的夸赞道。他刚大致检查了一遍,不仅没发现什么问题,在细节方面的处理反而更好了。
    “谢大老爷夸赞。”两个木匠也高兴起来。
    “明日辰时初(约早上7点),你二人再至衙门来,随我一道出城一趟。”韩彻心情甚好的说道。
    “是,大老爷。”两个木匠忙应道。
    风力水车使用前还需要先对其进行组装,自然便少不得需要这两个木匠明日一道同去。
    除此之外,韩彻预算这次出城起码需得耗费好几日的时间,便又寻来钱县丞和刘县尉交待道:“我新得了一制盐法子,不需耗费时日去煎煮,只需日晒便可得到白盐,故打算明日出城试试看。”
    闻言,钱县丞大惊:“不用煎煮,日晒便可得盐?”
    刘县尉也面露震惊的看了过来。
    其实早些时候,韩彻便曾考虑过海水制盐。
    安南不仅靠海,海岸线也较为漫长且宽广,地势还平坦。在气候上,安南虽春季雨水较多,但常年气温炎热,有助于海水自然蒸发。
    可以说,在制盐上,安南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时下食盐主要分为海盐和井盐,其中井盐是以通过打井的方法,抽取地下的卤水,将其制作成盐来食用。操作分为凿井,汲卤,输卤再到煎盐。
    海盐则是汲取海水,对其进行煎煮。不过并不是粗糙的直接煎煮,而是也需要先纳潮,制卤,煎煮,最后才能出盐。
    就是利用海水的潮汐规律,算好时间在海边筑坝围堤,引入海水,再让它晒干,最后便可得到包含盐分的盐土。
    再搭建盐漏,底下覆盖茅草,上方覆盖盐土。之后再用海水冲淋过滤,才能得到卤水。
    再之后,便是把卤水倒入灶台上的铁锅,对其进行熬煮,得到可食用的盐。
    这种制盐方式较为复杂,用时很长,效率很低,时间长了对铁锅的损害还不小,因此时下一些不靠海的地方,多是食用井盐。
    至于海水晒盐,眼下韩彻并非见到和听闻。便是在韩彻穿越前的时代,也是一直到明朝嘉靖时期才广泛在民间使用。
    不过此时,韩彻只对二人言道:“具体结果如何,还需得我去试了才知。”
    盐作为人类生存的必需品,也是从古至今都极其重要的民生和战略物资。钱县丞和刘县尉自然知晓韩彻明日出城所办之事的重要性。
    “大人放心,衙门一干事务我等定会好生管理。”钱县丞和刘县尉忙言道。
    “我自是对两位大人万分放心的。”韩彻也这般回道。
    他们三人共事也有不短时间,秉性和办事能力以及配合度上,韩彻对钱县丞和刘县尉都是很满意的。
    第二日一早,韩彻便带着韩老三,还有那两个木匠以及两名衙役,拉着那辆大型风力水车出城去了。
    这次进行海水晒盐试验的地方,依旧比较靠近刘家村。
    刘家村的村民们听说了这事,便都跑过来瞧热闹。
    正好,韩彻也需要一些人手来做事。他便让刘里正从村中挑选出一批人,汉子们去把附近海边的大块火山岩石寻来,将其削平凿岩。
    力气较小的妇人则打来清水,把这些削平凿岩好的火山岩石槽清洗干净。
    另一边,韩彻再让人修建斗槽型的盐泥池,也叫过滤池。
    时下所用的煎煮盐法里,用的方形盐漏其实也是差不多的原理,都是起到过滤卤水的作用。
    在操作时,也是差不多的步骤。
    不过,过滤池是成对出现的,整体是分为两部分,上方的蓄水池和下方的盐卤水池。
    如眼前的过滤池里面,便是在上方的蓄水池底层铺垫一层茅草,上方再填覆盐泥沙,并把它夯实整平,最后倒入海水过滤。
    经过这样过滤后的海水,深入底部,再流入到下方的盐卤水池。
    另外,过去要么人工挑运海水,要么借助潮汐,引入海水。韩彻这次则直接利用风力水车,便可自动汲取海水进入晒制的盐泥沙或蓄水池中。
    之后数日里,韩彻在刘家村附近所选的海水晒盐实验地便格外的热闹。不止是刘家村的其他村民每日都会过来瞧一下热闹,帮着做点事。便是附近的李家村时不时的,也有不少村民过来看情况。
    安南靠海,过去这两个村子的村民便也时常在家中造灶台,煎煮盐一方面满足家中食用,另一方面按则是用来抵税。
    朝廷虽不允许百姓私自售卖食盐,但靠海附近的百姓自家吃用却还是并不管的。事实上,这也没法管。
    至于抵税这里,煎煮盐的效率太低,安南过去又贫穷。尤其是最靠海的刘家村,春夏季一到,江河之水受海潮影响变得苦咸,对不少农作物来说,盐分太高的土壤是不利于生长的。
    衙门便是再如何逼迫刘家村的村民,他们也缴纳不出赋税,便只有让他们煎煮盐来抵赋税这一条路了。
    不过这两年,刘家村的村民有养殖生蚝,制作耗油增多收入,另外甘蔗也选取了地势较高的地方种植了些,便也没再用盐来抵税过了。
    盐泥池修建的速度很快,只一天的时间,便修建出十几套来。有风力水车自动汲取海水,盐泥沙这边的进程也特别的快。
    第二日,盐泥池又修建出十几套后,韩彻便让大家暂停这方面。只专心打凿火山岩石槽,以及拿木耙翻动盐泥沙,让炎热的太阳能更好的把它晒干。
    到第三日,这些盐泥沙已经完全晒干,火山岩石槽那边也打凿出来一批。
    韩彻再让人把风力水车运行起来,汲取海水流入到已经铺垫好了茅草和盐泥沙的上方过滤池中。
    待到这几十个盐泥池上方的过滤池里的水被注平满后,再经过一夜的时间,第二日一早,众人看到的便是下方的卤水池里已经积蓄了满满一池沉淀好的卤水。
    这时候,韩彻再让人用木桶把卤水池里的卤水盛放到已经打凿好,并清洗干净后的火山岩石槽里。
    “好了,到傍晚咱们再过来看。”韩彻笑着说道。
    韩彻特意选的这个季节来制盐,就是想着天气越炎热,越有助于海水的蒸发,海盐的结晶速度越快。
    所以不出意外的话,下午便能带工具过来收海盐了。
    尽管韩彻是这么说,但村民们如今的兴致可是十分的高。顶着个大太阳,一个个的也不嫌炎热,隔上一会功夫便要跑去瞧一眼。
    上午的时候还瞧不出什么太大的变化,但等到中午,突然有一村民惊喜的喊道:“出盐了!真的出盐了!”
    伴随着他这一声大喊,周围的村民忙围了过来。
    果然,大家也都瞧见了这村民面前的那块火山岩石槽的最边缘地方,凝结着一圈细线一样的白色结晶。
    不多久,便有村民欣喜若狂的跑到刘里正家中告知韩彻这事。
    虽一早便预料到这事肯定能成,此刻韩彻听闻后,脸上还是不由得浮现了笑容:“走吧,都过去看看。”
    到了地方后,亲自目睹过后的刘里正等其他人的高兴程度,比起韩彻来便更深许多。
    等到傍晚的时候,海边的那些火山岩石槽里,便随处可见白花花的海盐结晶。刘家村的村民们纷纷欢喜的拿着工具,细心的把上面结晶了的盐巴刮下来。
    这一步得到的海盐为粗盐,虽有一些杂质,但现在一些百姓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也会直接食用粗盐。
    不过在将粗盐加工成细盐这方面,时下早就已经有了较为先进又方便的技术。
    分别为注水再溶解,清洗过滤,蒸发三步骤。
    最后得到的食盐,虽比不上现代的工艺那么纯,但已经称得上是质量比较好的细盐了。
    韩彻在交待刘里正继续带着乡民制盐,并留下韩老三和一名衙役看守。自己则带上另一名,拿着前一天晒制好的那一批海盐赶回了县衙。
    这一次韩彻在刘家村一共待了五天,但实际晒盐只有一日,不过海水晒盐的效率之高,便使得韩彻这次带回来的海盐,需得要两辆牛车来拉运。
    韩彻又被安南百姓都熟识,因此也就一小会的功夫,不少人都知道韩彻拉运两牛车海盐回县衙的事。
    有那消息灵通的这时便言道:“莫不是大老爷之前说的海水晒盐法成功了?”
    “什么海水晒盐法啊?”有那外地来的商贾便忙问。
    “我们大老爷前些时日去了那刘家村,说是试试改进制盐的法子。言道不需要再煎煮,日晒便可得海盐!”托集市创办的福,每日都会有各村的百姓带着自己地里的农作物,拿到县城来售卖。
    因此在消息流通这一块,也比过去要来得快捷迅速不少。
    这下好了,韩彻用海水晒盐成功的事很快便安南县城内传开了。
    隔日,裕州府城刺史府,唐刺史也收到了韩彻派人呈送过来,有关于海水晒盐的文书。
    惊得唐刺史一看完文书,面色都变了,立即大喊道:“来人,驾车!”
    “大人,您这是怎么了?可是安南出了大事?”心腹见状,忙问道。
    唐刺史便把手中文书直接递了过去。
    心腹一看,也惊了一大跳!
    随后,心腹在快步跟上唐刺史的脚步时,心中也翻滚无数。
    别小看这只是一张小小的制盐方子,要知晓食盐对于民生和朝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自古以来,盐都是国之大宝。
    同时,盐在时下也是财富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