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流放后我靠种田位极人臣 > 第54章
    学堂
    这消息一被放出来,无异于往裕州整个文人圈子里投放了一枚大/炸/弹,瞬间引起轩然大波。
    原本新桥的成功修建,就使得安南县近些时日声名大噪。如今又因衙门放出求才这事,茶肆酒馆等文人墨客们素来比较喜爱的去处,便到处可见有人在谈论这事。
    时人看重品德,故文人们也格外注重名节。如韩彻这般愿意捧着有才学的人的行为,文人们几乎都秉持着极高的赞赏态度。
    再想到新桥修建好后,从府城通往安南县城,耗费时日也不过一天。这还是因为两地桥梁修建处都在较为远离城镇的地方。若单只是算从两地最短距离的话,一天可往来好几个来回。
    于是,一些文人便试着约伴一同来安南游玩小住。
    新修建起来的石桥虽不算是特别的宽敞,但也能容纳得了两台牛车并排行走。但在行驶完石桥,进入安南地界后,这些文人们发现,安南这地方的官道竟然比他们府城的官道修建得还要宽敞平整。
    眼下又正值农历七月,牛车缓慢行驶在这样的官道上,让人觉得分外舒服。沿途还瞧见不少荷田或稻田,还有忙碌的农户们正在地里辛勤劳作。这对于追求精神上的享受的这群文人们来讲,眼前这般场景,不禁让他们兴致勃勃的想要吟诗作画。
    等到这些文人一路晃晃悠悠的来到安南县城城门处,刚把身份户籍一拿出来,立即便被守城衙役用着分外热情的态度,领到事先替他们预留出来的客舍入住。
    知晓时下文人们极为在乎态度,韩彻早在之前给各村招聘夫子时,便特意派遣人去跟府城那边来的商户打探城中有学之士。并对接收回来的信息,安排人造册登记。
    古代没有发达的网络,也做不了更为详细的身份查询和登记,因此这事听起来好像很繁琐。但实际上古代考取秀才的难度,比之现代人考大学更为艰难许多。而如裕州这般下等府州,目前一整个府州所登记在册的总人口数才九万出头。
    其中拥有秀才功名的,仅为两百六十七人。
    因此自从放出求贤消息后,韩彻便如最初接待那些沉水香商队一般,在城门处便做起了安排。
    另外韩彻再从租佃出去的客舍里面收回紧邻在一起的两间,命人里里外外重新做了一番修整,再置备了些人手,专门用来接待这些文人。
    文人们对于安南县给出来的招待,普遍来说还是很满意的。
    房屋打扫的干净,一日三餐会按时在客舍大堂里供应。菜肴烧制方面虽比不得专门的食铺,但整体味道也还算不错的。
    种类也挺多的,每一样都拿干净的大陶盆装着,由他们随意挑选。
    在其他的生活方面,如有脏衣物需要换洗,也只需花费少许的银钱,交付给客舍里做事的人去浆洗。
    因着入住的都是相对有些学识的文人,他们还可以白日约伴一起在安南县城游玩。待到晚上,外面宵禁不让随意走动,大家还可以在客舍大堂里作伴,探讨学问和一些时事。
    客舍大堂整夜都会有人在值班,若有事情的话,他们随时也都能找到人帮忙解决。
    如此一来,时间便感觉过得飞快。
    这日,有一文人从房间出来,坐在大堂把朝食食用完,客舍值班的人便笑着走来询问:“郎君昨晚可休息好了?”
    “多谢,休息的不错。”文人也微笑着礼貌作答。
    “郎君这些时日在安南游玩得可还满意?”对方又问。
    “甚为满意。”文人终于反应过来,原来一月之期已到。
    但不得不说,这些时日在安南的居住是让他满意的。在这里,完全不用在吃食操心还只是一方面,最要紧的是难得和这么多同样有学识的人一起畅玩交谈作伴。
    这跟过去在学堂里求学时的还不同,那时候一心为着求学,在这里既是为着游玩的目的而来,自然便少了那份紧迫和压力。
    “既如此,郎君可愿意在我安南常住?若是愿意的话,我可带郎君去新住宿瞧看。”对方又笑着这般说道。
    但别看文人对这一个月在安南的游玩体验感到满意,可真要他常住安南,就不是那么轻易便会答应的事。
    因为安南有规定,凡选择常住者,至少得保证在所分房屋里居住满一年,无故不得让房屋长时间空置,也不得将房屋租借给其他人居住。
    若违约,便需得按安南房屋租佃的市价三倍做赔。另外这一年内每月从衙门领取到的银钱,也需得全数返还。
    时下读书人确实普遍都要比一般平民百姓家境好,但并不是说他们就富裕到完全不差钱的地步。尤其是被这份消息吸引而来的大多数文人,家境都只能算一般。
    三倍的违约金便足以吓退不少心智不坚定,或一心只图便宜的那部分人。
    在这般条件下,若是还愿意选择留在安南常住的,必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对于这部分人才,韩彻当然要尽可能的把他们长久的留在安南。并且为安南的发展,发挥出他们最大的作用和贡献。
    眼前,面对选择在安南长久居住的第一位秀才。刚一见面,韩彻便诚心实意的夸赞起对方来:“今日我安南能迎来杨秀才你这般有才学之士的定居,真乃喜事。”
    当然,韩彻也并不是什么人都会这般夸赞的。事实上,刚一接到衙役前来禀报,韩彻便马上就从之前造就好的信息册子中找寻到了对方的基本数据。
    这人名唤杨岩,裕州府城人士,自从八年前考取秀才后便一直未能再进一步。但学识还算扎实,为人品德也未有瑕疵传出。
    “韩大人谬赞,杨某万不敢当。”对方红着脸忙作揖道。
    杨岩今年已经三十有六,自是早已娶妻生子。他家在府城的日子也并不是说过不去,但这么多年的书念下来,与家中而言耗费自是不小。
    所以杨岩选择在安南长久居住,一是见着如今新桥修建成功,往来变得极为方便。说是从府城来到安南,但其中耗费的时间甚至比从府城到辖下一些偏僻村子更为近些。
    二便是被安南给出来的好待遇所吸引,尤其是在安南已经住了一个月,杨岩发现以安南县城里的繁华和热闹,已经毫不逊色府城!
    眼前,韩彻真挚又热情的态度,也让杨岩感受到了尊重和重视。
    彼此交谈愉悦起来,韩彻趁热打铁,当即便言道,他预备在安南县城创办一座高等学堂,正缺如杨岩这般有学识的人士前去任职教导。
    韩彻还用着生平最为诚恳的语气对着杨岩道:“待将来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时,自也当得起功业显着,名闻天下!”
    苦读诗书多年,如杨岩这般还在坚持的,为的不就是对功成名就的渴望?然他心中也清楚,这么多年的书念下来,想要考中进士已然希望渺茫。
    韩彻还并非普通人,他不仅是安南的县令,在科举上,他曾经更是高中状元。所以如杨岩这种秀才,骨子里便带着对韩彻学识的向往和崇拜。
    结果他所崇拜和向往的对象,对着自己作如此言词恳切的一番夸赞。
    这就好比,现代一个写文多年的老扑街,突然有一天,一个他只能敬仰的大神偶像,对着自己一再夸赞,又如何能不让人心情澎湃。
    杨岩脑子一热,当即便激动万分的应承下来。
    一直到他被韩彻又以极其热情的态度,亲自送出衙门。顶着头顶的大太阳,走在回住宿的路上时,杨岩才逐渐冷静下来。
    然君子重诺,已经应承下来的事情,似杨岩这等读书人又怎好轻易反悔?
    再者,韩大人给出的薪资并不低。
    于是三日后,府城老家的父母妻儿便瞧见杨岩,以一种不怎么熟练的方式驾着从衙门借来的一辆牛车归来。
    韩彻这次要创办的学堂,是由衙门出资,专门为需要报考童生或是对学问上有更高需求的学子们置备的。
    像之前招聘来的那些夫子,做前期简单的启蒙还行,但若是再深一点的学问,他们自己都不会,又如何能教导学生?
    虽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培养人才并不是短期内便可一蹴而就的事情。
    万事又都在变化,将来的事谁也说不清楚,韩彻这边说不定要不了几年他就能带着柳氏和三娘四娘离开安南。到时候,就算教化上获得什么成就,政绩也与韩彻没了关系。
    可即便如此,韩彻现在还是想要做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