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大明鲁荒王:家父明太祖 > 138.第138章 天下英才!黄子澄 解缙!
    第138章 天下英才!黄子澄 解缙!
    应天府。
    翰林院。
    掌院学士、国子监祭酒宋讷、侍读学士吴沈、吴伯宗三人,正跟一群清流名士聚在一处。
    众人看着三人,脸色都有些凝重。
    这些清流名士既有如今在国子监或翰林院做官的。
    也有在民间颇有声望的读书人。
    他们今日来,都只关心一件事!
    那就是明日的科举考试!
    若是三人败了,估计,接下来,科举考试的事情就基本上无可阻挡了。
    毕竟,当着皇上的面,鲁王殿下可以在半年之内将八成招收的勋贵子弟教成进士,那也就意味着,科举考试只考四书五经是有巨大漏洞的。
    原本来说,会试的主考官应该是宋讷,吴伯宗和吴沈三人。
    若大明朝真的出来一位十六岁的状元,那就太惊人了!
    吴伯宗和吴沈面面相觑,看着眼前一众儒家的泰山北斗,不敢搭话。
    那便是大哥朱标。
    而如果能在乡试、会试和殿试中当中都考取第一名,那就会被称作大三元,所谓连中三元便是这个意思。
    解缙!解大绅!
    到了十岁,解缙就能够熟练掌握四书五经,十二岁的时候遍览儒家经典,俨然已是一方大儒。
    贡院。
    因为县令同时掌管一个县的行政、司法等等权力,是能够掌管数万乃至数十万百姓生死的大人物。
    那些丘八的孩子老夫也见过!
    这个时候他神童的名号已经崭露四方!
    县令大概相当于如今的一县最高长官,但权力还要更大一些。
    宋讷又介绍起了其他几人。
    宋讷听到两人的话,忍不住冷笑一声!
    为首一人,正是秦王朱樉!
    此时。
    张昱也是苦笑一声,道:“这恒中书院虽然教学看起来有些胡闹,但其中的授课先生可不容小觑!
    朱标说大家同为兄弟,自然要给十弟捧场,众人迫不得已,只能来看这个热闹。
    站着不少人看热闹。
    这也是科举考试如此竞争激烈,又引得无数人考一辈子的原因。
    跟如今的公务员考试不同,明朝的科举考试,只要考中了进士,以后就能被授予官身。
    科举考试哪有那么容易!呵呵.”
    只要通过了会试考试选拔,成为贡生之后,都可以参加殿试。
    他们原本对这科举考试没什么兴趣。
    更何况,这五十人的水平如何,大家心里都有数!
    不远处。
    更何况。
    很快。
    微笑道:“十弟恒中书院的人呢?可进贡院了?”
    这些人的出现,终于让众人信心大增,彻底对这次科举考试放心了。
    “该不会是怕了吧,呵呵”
    也就意味着,解缙是他认为最有可能得到状元的人物。
    勋贵子弟能有什么读书种子?
    虽然大家都是国家勋贵,身份尊崇!
    有众多儒家子弟。
    但现在是比读书,怕他们作甚!
    这半年那恒中书院里面的大头兵就是将他们打死!只怕也难以读出什么名堂来!”
    而吴沈、吴伯宗二人都有些心不在焉。
    声音之大,让人侧目!
    不少人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话音落下。
    那帮子勋贵子弟,跟人比舞枪弄棒战场杀人还行!
    解缙,字大绅,自幼便有神童美名。
    随后。
    不过
    宋讷作为三人之首,气定神闲,倒是显得谈笑自若。
    “诸位,当初打赌的时候,我们可都是觉得一定能赢的!当初怎么想,如今便怎么想!”
    众人听罢心中稍稍安定了些。
    另一边。
    在读书人中,也是极有声望的。
    宋讷说起解缙这些剽悍的履历。
    今年的状元、探、榜眼,必在这几人中出现!”
    斗南老人胡奎,元末明初大儒,此时忍不住道:“祭酒大人!明日就要举行会试了,若是鲁王殿下的学生真的有些名堂,考中了四十名进士怎么办!”
    主考官由老朱钦点,变为了文渊阁大学士朱善、民间大儒张羽和王蒙。
    来这里,纯粹是因为一个人的要求。
    他都如此说了,那众人也由不得不信!
    四岁的时候能作诗。
    呵呵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汤和笑笑,道:“自然是要考的,不然不是白学了!”
    但现在,因为这三人碍于赌约,都不得不回避。
    不过,老夫以为,少年人,更应当锋芒毕露!
    到时候,皇上想必也会站在鲁王一边。
    有几位身穿华贵衣服的年轻人也聚在一起,眼睛不时瞥向贡院门口。
    更有不少豪富的儒家人为了这一次的考试开出了高额赏钱!
    朱樉阴沉着脸,摇摇头,道:“不曾!该不是怕了吧?
    便是只考中个三甲,在进士当中吊车尾的存在,一般来说,也能被授予县令之职!
    来的一共四位年轻人。
    但是我可听说了!
    “这天底下,怎么可能半年之内就能将四书五经读通,还能考上进士呢?若招的学生都是天才也就罢了,偏偏是那些丘八的后裔,便是认些字就已经很难得了!呵呵”
    “怎么鲁王殿下的恒中书院还没有人来?那些人可是免了乡试,直接就拥有举人身份的!”
    所有考生的试卷都是糊名的,考官看不到考生名字,所以,其实用谁审卷都是一样的。
    正有数十人排着整齐的队伍,随身带着考试用具,跑步赶来!
    “那又如何?鲁王殿下便是请名师,强迫学习,也不过是揠苗助长罢了!
    这些武将凑在一起。
    恒中书院!
    毕竟。
    只有参加完科举考试当中的最后一场——殿试之后,才能正式成为进士。
    他又岂知道,咱们读书人都是需要厚积薄发的!”
    纶、练子宁、黄子澄!
    他们连如厕、用饭的时间都在读书!
    而介绍这四人时,宋讷又口口声声说“达者为先”!
    宋讷满脸笑容地命人招来了几位年轻人。
    “天下读书人如此团结一心,不说别的,光是这赏银金额,就让人震撼!这一次,诸位可是出了巨资!”
    考中了,则鲤鱼跃龙门,成为进士,拥有官身,未来前途不可限量!
    读书人多考中一位进士,也就意味着鲁王殿下的胜算要少一分!
    “原本还有些担心,但现在看到这几位少年英才,心里才终于踏实了!
    区区半年就想成功,简直是痴心妄想!
    “只是这一场赌约,搞得实在太大,关乎我儒家前途命运!我们也是关心则乱啊!现在听祭酒大人的分析,还真是这么回事儿!心里踏实多了!”
    宋讷却是微微一笑。
    真正的少年天才!
    是一次儒家要战胜鲁王殿下阴谋的正义之战!
    个个身材挺拔,如松如柏,气质儒雅又不失英气。
    他们纷纷在为这一次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们加油打气。
    “浙江举子注意了!这一次,能考中进士的,都能领赏银百两!这笔钱,是由咱们浙江大儒捐的!大家一定要加油啊!”
    大明的科举考试一共分为四级。
    在他们的调教下,说不定还真有些名堂的”
    呵呵”
    原本他父亲是想让他再沉淀一届,再参加科举考试的!
    虽然那些孩子进了恒中书院吃尽了苦头,对家中长辈恨得咬牙切齿,甚至说要断绝父子关系。
    不说气质,便是光看长相,都觉得是好读书苗子!
    这些人,自然是来看自家子弟参加科举考试的!
    区区一群勋贵子弟,若是跟他们比舞枪弄棒,咱们恐怕要甘拜下风!
    当初朱檀与宋讷等几位大臣打的赌是,他所教的勋贵子弟能够带出八成人做进士,就算赢。
    依然是满脸的儒雅柔和。
    便是读了这半年,估计也都就饭吃了!
    严格来说,过了会试这一关,并不能算作进士。
    几人的出现,倒是让众人眼前一亮!
    人群中。
    这些时日我可是听说了,他跟那些文官打赌的事情,简直莫名其妙!
    听到这话,在场许多勋贵也忍不住点头微笑起来。
    朱标也一身便服,走到了几人跟前。
    来来来,今日正好!
    江西吉安人,今年刚刚十六岁!
    “说得是啊!能中进士的都是万里挑一的人才!眼前这几位才是真正的读书人嘛!
    这几人虽然也是儒家人。
    但孩子们确实也该多读读书,涨涨学问见识!
    宋讷、吴伯宗、吴沈等人站在人群里,看着进入的举子们有些奇怪。
    除了这些读书人,还有数十家勋贵家族也都来了。
    他身边,站着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和周王朱橚。
    伴随着的,还有口号。
    说着。
    因为某些原因而被推迟的科举考试终于重新举行了!
    增寿自幼顽劣,喜欢舞枪弄棒,若是真的读书读出些气质来,中不中进士也无妨的!”
    便是有那么三五个天赋一流的人物,能够勉强中得进士,又岂能在五十人当中可以中四十个!
    宋讷在大明朝读书人中,也是第一流的人物了。
    一笑居士张昱,元朝的时候做到行枢密院判官,明初受洪武皇帝征辟,受过重赏。
    还有孔家如今儒学最出色的两位,孔言吉、孔言景!
    “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三四!”
    每天除了读书就是读书,全都是疯子!
    分明写着四个大字。
    这一次科举考试的意义已经被无限拔高了。
    而现在,贡院正要举行的考试,就是会试!
    那里面的人读书都不要命的!
    鲁王殿下倒也没有耍赖!
    宋讷笑呵呵介绍起四人来。
    他当真请的都是那些勋贵子弟!
    若是真的有些名堂,考中四十位进士,可如何是好!”
    礼部。
    众人这才对他忍不住侧目!
    众多举人纷纷进入贡院。
    不过还是有人忍不住道:“祭酒大人,不可轻敌啊.”
    少年天才!
    如果在这三级童试中都考取了第一名,那就会被称作小三元。
    看见他们,估计大家心里就有点底了!”
    甚至还有穿着便服的徐达、汤和、蓝玉等人!
    而殿试是没有淘汰机制的,一般情况下,只要考生不自己作死,譬如在答卷中胡说八道,或者忤逆犯上,或者做出什么君前失仪或者缺考的事情,参加殿试的人都能获得进士功名。
    “南直隶的举子注意了!这一次但凡能考中进士,淮安府举人赏银二百两,扬州府举人赏银三百两,苏州府昆山县赏银五百两,松江府华亭县赏银三百两以上十四府一百三十二县,各有各的赏额!还有些镇也有赏额,大家中了进士的话,回去自己对一下!不要领错了!”
    应天府。
    其中。
    忽然。
    但幼子若是能多读读书,改变一下风格,也不错的!
    这些人可无一不是儒学大家!
    同样是儒学大家,此时也有些焦虑,忍不住看向宋讷,皱眉道:“是啊!祭酒大人!这恒中书院来势汹汹,你们几位可做好准备了?”
    两岁能言,过目不忘,出口成诵,早早就成了十里八乡的神童。
    今天。
    不但在朝中极受朱元璋的重视和喜爱。
    这天底下,哪个能考取功名的读书人不是经历了十年寒窗苦读!
    只要朱檀带来的勋贵子弟考中了贡士,就是中进士了!
    考不中,则还要继续承受三年蹉跎,他日再来!
    哒哒哒,哒哒哒——!
    听到宋讷的话。
    有人打着一面大旗。
    毕竟,在不少读书人的有心宣传之下。
    “读半年书.呵呵!就那些家伙,能把四书五经上面的字都认全就不错了!”
    虽然四人形貌、气质各异,但只是站在这里,便让人觉得,今年的科举考试,金榜题名的,必有这几人!
    老夫敢大胆预测!
    但他们的立场还算是公正。
    “祭酒大人说得是啊!那鲁王殿下毕竟是个少年人,喜欢胡闹而已!
    宋讷摆摆手,道:“诸位且放宽心!
    徐达如今病体初愈,微微一笑,道:“我就想看看,增寿如今是否多了几分读书人的儒雅气质!
    一阵整齐划一的跑步声响了起来。
    朱檀与宋讷、吴沈和吴伯宗三人所打的赌,真正的焦点就集中在这一次的会试之上。
    “咱们读书人讲究达者为先!老夫便先介绍最年轻这位吧!呵呵
    之后的殿试反而无所谓了。
    朱标皱眉道:“十弟不是那种人!应该很快就到了!”
    随着贡院门大开。
    人群里。
    众人忍不住看向声音来源。
    不过。
    跟那些读书人比读书,那不是找死吗?”
    蓝玉忍不住皱眉道:“怎么恒中书院的人还没来!鲁王殿下还让不让他们考了!”
    是啊!
    按照宋讷的说法,他觉得,今年科举考试的前三名就在这四人当中产生了!
    很快。
    十四岁的时候,解缙读书已经破万卷,一目数行过目不忘,所过之处,遇见他的人无不称其为天才!
    父辈是大老粗,兄长以后要承袭爵位,自然也是大老粗。
    总之,各地儒家都算拿出了最大的诚意来支持和鼓励各地举人了!
    贡院之外。
    六岁师从欧阳修的十六世孙,文学大家欧阳衡,学习文学。
    此时。
    难怪宋讷如此推崇了。
    并不是一次简简单单的朝廷选拔人才的考试而已,而是一次读书人为了捍卫儒家在大明地位的斗争!
    “江西举人注意了!这一次能考中进士的,都能领赏银三十两!这可是一笔巨款啊领完这笔银子回乡之后再借七十两,凑够百两银子,都能把娶媳妇的彩礼凑够了!”
    其中,最为惹眼的,还是一个少年模样的读书人。
    九岁的时候已经有了能每天记住上万字的本事。
    纶是浙江乡试解元,解缙是江西乡试解元,黄子澄是江西乡试第二名,练子宁则是河南乡试第二。
    赌约设立之前,朱元璋就是如此安排的。
    “若是他们读半年书就能考中进士,那也太视天下英才如无物了!”
    分别是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众人纷纷好奇看向解缙!
    他的眸子亮晶晶的,嘴角微扬,虽然没有说话,却总给人一种傲视天下群雄的感觉。
    此时,贡院门口挤满了前来参加考试的举人。
    只要通过了会试考试,就一定能够获得进士功名。
    “科举考试考我儒家的四书五经是天经地义的事儿!那鲁王殿下吵着什么改革,不过是胡闹罢了!等着会试结束之后,他就知道咱们读书人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成功的!”
    宋讷满脸笑容,对众人介绍道:“这几位,是老夫最近遇到的举子当中,最出色的人物!
    此时。
    无一不是少年成名,都在童试中成绩极为出色。
    此时。
    所以。
    虽然众人议论纷纷,此时已经都很乐观了。
    胡奎叹口气,道:“那恒中书院实在太神秘了!虽然朝中上下,无论文臣还是武将,都在嘲笑那恒中书院的教学模式.什么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动辄便是军士体罚!
    但这科举考试毕竟是人生大事,这些勋贵也十分好奇,自己的孩子被鲁王殿下安排进恒中书院待了半年,到底变成什么样子了,怎么写信都变得如此无情,动辄就要断绝关系,简直大逆不道!
    正式参加洪武十八年的会试!
    其中童试分为三级,分别是县试、府试、院试。
    老夫带你们认识几位天下俊才!
    毕竟,考上了,就能改变命运!
    有已经致仕的前任翰林学士董伦、陈遇、杜如泉!
    读书人报国,宜早不宜迟,诸位以为如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