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穿到古代遇天灾 > 第 146 章 农耕,建设
    何村长熬了半宿,将现存的人手分成三路,五个村民带着五个土匪继续翻地;十个村民去挖野菜砍柴;剩余所有村民带着其他十个土匪,全部留在村里建围墙。
    连那瞎眼老汉都用上了,守在村口,听到陌生人的声音就喊人。
    至于建围墙的材料,现挖黄泥做泥胚子,再将那些倒塌了的房子全部拆了,能用的材料全都用上。
    江月从那堆书里头翻出来一些古代防御工事技巧,可以稍微简化了用上。
    村里的男人们啥都会干,什么泥瓦工、扛大包全都干过,稍微一点就透了。
    到时候将那些碎瓦片的尖顶立起来,贴在三米高的围墙顶上。然后在围墙里外不远处挖上陷阱,像上山猎兔子一样,在沟下放尖竹子,再铺上树叶子遮掩。
    在这个过程中,偶尔也有些流民过来讨食,被他们给赶走了。
    所有人都经历了一年多的灾,又被村长耳提面命,谁还有那同情心,不如同情同情自己吧!
    大人们都干重活儿了,7岁以下的孩子也捂着鼻子,挖坑,收集人的粪水,还将落叶等东西都捂在一起沤肥。不上肥的荒地种不出啥东西来。
    整个村子忙得热火朝天,不过一月时间,一道长长的围墙就建起来一半,好歹挡住了一部分视线。
    因为春耕时间稍微晚了半个月,江月给村里提了个建议,先将种子给泡发了,再移栽进地里。
    老农们知道是江家给了珍贵的好粮种,对他们愈发感恩戴德,怎么说就怎么做。
    他们种地种得精细,种子移进地里后,壮劳力就挪到围墙建造队伍上去。
    而那几个上了年纪的老人,就差住在地里了。日日低着头捡石子拔野草,还小心翼翼地给上肥。
    这肥上多了上少了都有讲究,上多了烧苗上少了没用,这些老人心里头有数,干得比谁都好。
    偶尔下了几场春雨,苗苗们长得尤其旺盛。村里人打招呼,嘴角都咧到耳朵根儿了。
    “芽儿全长好了,都有这么高了!”一老汉双手比出一个高度,心里高兴啊,有盼头了。
    “真的!我日日去盯着,两三日就扎稳了根,风吹都不倒!”
    “还别说,这先泡发了种子,这比直接种在地里要长得好啊!那苗苗都长得壮实!”
    见老妇手里握着嫩草,笑道,“要去村长家喂鸡啊?”
    老妇皱巴巴的脸笑成一朵花儿了,“是啊!那些鸡崽子能吃,一天比一天长得好!”
    能吃说明长得壮啊!
    江家一共给了18枚种蛋,村长媳妇一共孵出来16只小鸡,但是死了2只。现在分别是10只母鸡、4只公鸡。好好养上四五个月,就又能下蛋了。
    等下了蛋再孵出小鸡,就按人头给大伙儿分。现在村里人都是吃大锅饭,等到明年有收成了再分开吃。
    不过村里人心里的盼头足啊,现在粮长起来了,菜有两指高了,也有肉蛋了。只要不再遇着那大旱大涝,他们总是能活下去的。
    众人热热闹闹的,简直要把江家两口子给供起来,威望比青天大老爷也不差什么了。
    江月跟江年窝在屋里,也给空间里的地给种上了。江年不肯让她累着,就单手干活儿,反正地也少,能慢慢种。
    那几亩地都是换着粮种交叉种植,真是称得上是粮余满仓了。
    江月还把吃完了的熟食都给补上了,两人又蒸上了上千个包子馒头和饼子。
    在这期间,果真没人上门来打扰。
    不过,她发现门口时不时就多了把野菜或者柴禾,有时候还有小鱼仔。这应该是在村尾不远处那条小河里头捞的。
    江年喜欢吃炸得酥脆的小鱼仔,江月也就收了。那些野菜也嫩得很,带点微苦又回甘,清爽又好吃。
    难得天气不错,她带着江年出去逛逛。
    村里人今日集中在村口,他们要做一个厚实的大门。
    “哎,小江小娘子出来啦。”
    村里人少见他们出门,都热情地打招呼。
    时不时闻到江家传出来的肉菜香,连那馒头香都能把人香死。
    虽然他们肚子还饿着,也没人上门去讨食,最多蹲在墙角,闻着肉香吃野菜。
    江月笑着应了,“天气好,出来逛逛。”
    她看了下,听村里人的意思,他们是打算建双重门,还安排轮流守卫,挺好。
    那些土匪们已经变得面黄肌瘦,但好在没有受到虐待毒打,比他们当初对待村民们的手段要仁慈多了。
    他们还在给院墙挖陷阱,见到这俩活阎王,手脚发抖。那被江月阉了的老二,更是缩成一团。
    “干啥呢!别想着偷懒,赶紧干活儿!”
    监督的村民们拿着土匪带来的武器,用到他们身上。别说这帮人对村里人有深仇大恨,单说他们现在知道村里的秘密,就不可能轻易把他们放走。就老老实实待在村里干苦力活赎罪吧!
    江月两人走了一圈,发现围墙已经搞得差不多了。走到村后那条小河,里头的水草挺多的。
    前段时间春雨密,长得好。她找了根木棍,往水草里摇一摇,里头有不少小鱼崽跑出来,偶尔还有两指大小的。
    她又给何村长提了个建议。
    “不如在村里挖个小池塘,捞些鱼回去养着,也能补补肉。到时候若是夏日里实在缺水了,也能舀上来救命。至于鱼食嘛,种点水草,养点蚯蚓,也就是地龙,能养得好。喂鸡也很不错。”
    何村长倒是没有想到在村里挖塘的主意,他脑子一转,也觉得是个好主意。
    当日便在村里选了一处种不了的荒地,挖了个大坑用黄泥糊了墙,往里头放水。
    连着一周时间,那些下到五六岁上到十五六岁的娃娃,把村后的小河挖了个透,将水草全部移栽到池塘里。再捞了好几桶小鱼虾放进鱼塘。
    在池塘旁边,还挖了坑,丢下腐叶子,养着孩子们挖出来的地龙。
    若说地里的粮归老人们看管,这里的鱼塘、地龙坑则交由孩子们养着。
    肩上背了“任务”,孩子们觉得自己也是大人了,高兴得很,一日三餐都去看看那一大一小的坑。
    日日数着,多了少了几只都一清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