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抄家后,我诗仙的身份曝光了 > 第497章 活字印刷

第497章 活字印刷

 热门推荐:
    杜蘅设立采风郎一职,其实类似于后世的记者。
    此刻,命令沈傲和夏传莲,各带几名小吏,前往外地收集新闻。
    二人从未做过此类工作,心里不免打鼓,但又觉得此乃开山河之举,欣然允命。
    台下跪坐的吕继祖,心中难免打着嘀咕,杜蘅此举莫非是为了收集什么情报?
    可转念一想,他都是花神使司的花神使了,何必再用采风郎收集情报呢?
    “今天的会议就到这里,诸位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蒋由直起身子,拱手道:“久闻社长诗才惊艳,京城之中追捧者甚众,咱们第一次发刊,若有社长之诗文加持,无异于锦上添花,这样能够增加报纸的销量。”
    此言一出,立即引起了不少人的附和。
    一来确实是为报纸的销量着想,二来也是拍拍杜蘅的马屁,只可惜被蒋由给抢先了。
    “何总,你怎么看?”
    “下官以为这不是一个好主意。”
    杜蘅点了点头,说道:“也罢,拿纸笔来!”
    这是要现场作诗了吗?
    不少人以前都只听过杜蘅的名声,但现场见他作诗,他们还不曾见过。
    看来此人确实才华横溢啊!
    曹子建七步成诗也不过如此了啊!
    很快,纸笔上来,杜蘅却挥了挥手,交给蒋由一个机会:“请蒋纂官替我抄录。”
    “下官之幸。”蒋由立即招呼捧着文房四宝的小吏过来。
    杜蘅随即念了一首七律和一首词,蒋由逐字逐句的写了下来。
    众人阿谀奉承,彩虹屁都吹爆了。
    唯恐落于人后。
    杜蘅笑笑,挥了挥手:“行了,各自忙去吧!”
    ……
    经过抄写员的加班加点,第二天杜蘅面前便摆上了五十份的报纸。
    每一份报纸都是卷起来的,杜蘅打开,里面一共四张,蝇头小楷工工整整的书写,卷面也是一尘不染。
    “就五十份吗?”
    “回社长,书手每人平均抄写五千字,已经算是快的了。”何解忧回答。
    “手抄报,这要抄到什么时候?”
    “要不……多请一些书手?”
    杜蘅摆了摆手:“请多少都没用的。”
    看来活字印刷是该出场了。
    换到前世的历史,这个时间点毕昇尚未出生。
    传统的雕版印刷,对于报纸来说,根本是派不上用场的。
    因为报纸每天的内容都不一样。
    就意味着每发一份新的报纸,就要重新换一副新的雕版,成本太大了,要知雕版的工匠,一天只能刻几十个字,能刻一百字的已经算是能人了。
    等雕版刻出来再印刷,报纸的新闻早就不新了,黄花菜都凉了。
    因此民间小报都是手抄为主。
    雕版印刷主要用于一些经典著作,比如四书五经,这些著作是不会变的,一旦雕版形成,就能一直印刷。
    只要一套雕版就可以了。
    当然,这一套雕版可能需要好多版面,毕竟一本著作的字数也不少,所以造价也不便宜,一般的书商根本用不起。
    这也就是书籍为什么昂贵的理由之一。
    “何总,派人先将报纸挂在一些书肆寄卖,也可以找人承包,将报纸分发给一些报童去卖,都行。”
    “报纸还要再抄吗?”
    “先看看销量,如果买的人多,就继续抄,反正第二期也没那么快出来。”
    何解忧拱手:“好,我这就吩咐下去。”
    杜蘅坐在位置上,继续想着活字印刷的事。
    其实在历史上,我国的活字印刷,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运用,同样的原因,就是性价比不高。
    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活字是由胶泥做的,而汉字有十万个,就意味着要刻十万枚的胶泥字块,跟西方的字母相比,可谓工程量浩大。
    但同时,相比雕版,胶泥不易储存。
    一套雕版,可能人死版还在,还能传给子孙,但胶泥多则几年,少则几个月就有可能出现损坏。
    而且古代印书,一次性印的数量并不大,一是需求少,除了读书人,一般人不买书,二是地域受限制,基本只在本地卖,一本书一次印个百来本,就能卖很久。
    由于印的都是经典著作,这种书属于长销书,千百年都不会换内容,所以根本就没必要使用活字印刷。
    但是报纸不一样,必须使用活字。
    当然,报纸的销量一定要上去,否则注定血亏。
    ……
    回到家中,杜蘅立即就将朱陶找来。
    让他前往城外,去找一个民窑,烧窑的黏土掺杂一些胶质的药水,切成等分的块状,再找人在上面反面刻字,送入窑内烘烤,就能形成活字印刷需要的活字。
    同时又把赵管家找来,让他带人前去常沙郡,那儿有个地方生产一种稀有金属,名曰连锡。
    其实就是锑。
    毕昇四百年之后,德国有个叫古登堡的人,改良了活字印刷,使用铅活字进行印刷。
    铅活字的成分除了铅之外,还有锡和锑。
    前面两种元素都好找,锑目前只有常沙郡才有。
    杜蘅得做两手准备,先将泥活字搞出来,等到报纸的销量上去,再搞铅活字,铅活字更能永久的保存,只要一套就行了。
    但是毫无疑问,工程量肯定是巨大的。
    ……
    第二天朱陶便有了结果,杜蘅见了两个雕版的工匠。
    他们是一对师徒,但二人都不认字。
    这个时期很多工匠都是如此,虽然刻字,但并不需要认字,只要按照字形一笔一划的刻下来就行了。
    “二位贵姓?”
    “不敢,小人姓毕,大家都叫我老登。”
    “哦,老毕登。”
    “贵人,是毕老登。”
    杜蘅笑道:“好,毕老登,你想到我家中来做事吗?”
    “啊,杜侍郎没跟小人开玩笑吧?”
    杜蘅给朱陶打了个手势。
    朱陶立即捧出一盘的银铤出来,每一根都是十两,一共十根。
    毕老登都懵了,拉着徒弟跪下:“杜侍郎是要小人做什么事?小人只是本分人,怕……怕有负所托。”
    显然,官吏长期以来的形象,让老百姓都不怎么信任他们。
    尤其杜蘅拿出了这么多钱,毕老登想当然的以为,杜蘅要他去做杀人放火的事。
    “你放心吧,我要你做的事,是你的老本行,你一定行。”
    “老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