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穿宋之定风波 > 第一百四十四章 神勇将军
    狄青,北宋仁宗时期的传奇将军。出身寒门的他十多岁时因与人打架被抓紧了监牢,判刑很重脸上被刺字,然后发到京师充军。
    不过正所谓福祸相依,也正是这次阴差阳错的“充军发配”,让狄青的人生彻底改变。
    初入军旅,狄青只是一个小小的骑兵。不过由于学习能力强,他很快就因为精通骑射被选为了散直。
    公元1038年,西夏太子李元昊叛乱,30岁的狄青被派去边疆作战。此前,军队在与李元昊交战,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但自从狄青去了,就开始接连打胜仗了。在边境4年,他以25次战斗、8次中箭的代价,带着铜面具,身先士卒,所向披靡。
    仅金汤城一战,狄青便一举中地夺取了宥州,俘虏五千多人,收缴帐篷2000多顶,焚烧了西夏早就储备好的数万石粮食。不仅如此,他更在敌人的要害之处兴建碉堡。
    自此之后,西夏军但凡听到狄青的名字,都会吓得望风而逃。也正因为这样,狄青彻底摆脱了原本的草根阶层,摇身一变成为了大宋战神。44岁时,他升迁为枢密副使,正式进入执政大臣的行列。
    如果放到其他朝代,这或许算不得什么。可对于重文轻武的北宋来说,武将能够成为执政大臣,都是凤毛麟角的存在。而只用了十多年就成为枢密副使的狄青,更是成为了北宋无数文臣忌惮的对象。
    一时
    间,无数攻击、提防、暗箭都涌向了狄青,群臣上奏要求皇帝卸掉狄青的兵权,防止他拥兵自重。
    幸好,仁宗信任狄青。不但对这些弹劾的奏章视若罔闻,还专门让狄青用药将脸上的刺字去除掉,避免影响其仕途。
    不过,狄青对此却婉言谢绝了。他表示,脸上的刺字不会影响自己为国效力,反而更加感恩圣上的赏识,珍惜来之不易的重视。同时也可以激励将士们,只要建立功勋,一切皆有可能。
    果不其然,在接下来的对敌广源蛮首领侬智高的战争中,狄青再次大显神威,直接斩杀了2200余人,杀掉了对面非常多级别很高的将领,还生擒了500余人。
    然而,自此名声大噪的狄青却被谏官盯上了,他们开始用莫须有的罪名来弹劾,仿佛狄青的存在就是对北宋朝廷最大的伤害。而也正是因为这连续不断的弹劾,狄青渐渐失去了仁宗的信任,直至被免去枢密使职位,驱赶出京师。
    1057年,狄青因嘴生毒疮去世,卒年49岁。
    回想前尘,赵哲心中很是感慨。同时,也随之生出了深深的疑问。
    “伯琮,你是不是在想那黑衣人与狄青有何关联?”
    赵哲点了点头:“不错,我听说当年狄青是因病去世的,若当真如此,那黑衣人又为何行刺?”
    “嗯。”完颜雍玩味的看着赵哲手中的狼吞令,“我以前曾听人说过,这狄青有万夫
    不当之勇,是大宋的战神。他麾下的狼吞营更是所向披靡无人能敌,而这狼吞令更是只有他才有。故此,宋营中一直流传着一见狼吞,如见狄青的话。”
    赵哲虽心中感慨, 表面却故作平静的笑道:
    “想不到兄长身为金人,倒比伯琮更了解情况?”
    完颜雍摆了摆手,自嘲笑道:“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想当初,我是为了能够战胜宋军才了解这些事情,如今想来当真恍如梦中。不过我想犹在梦中的人也未必只有我一人,伯琮,兄长还是劝你好好的与那黑衣人谈上一番,或许还会有新的转机。”
    “兄长所言极是。”赵哲赞同的说道,“如今天色不早,我还是先送你回茶楼歇息,其余的话等到他日再谈不迟。”
    完颜雍点了点头,转身向院门走去。赵哲在将狼吞令放到袖筒中后,也疾步追赶对方而去。
    赵哲来到越王府时已是掌灯时分,在听到守门家丁通禀后,赵伯衍迅速随着赵伯麟、赵士程、周必三人带着全府上下百余人出来相迎,人数众多,齐刷刷的站满了整个院子。
    “臣赵伯衍见过圣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一见赵哲下马,赵伯衍立刻双膝倒地,大声说道。
    赵哲快步来到赵伯衍面前,弯下腰去笑着伸手将其扶起:“王兄这是作甚?你我兄弟,不必行此大礼。”
    赵伯衍感激的看着赵哲,心中很是感慨。不过短短一
    年光景,面前这个青年就变得沉稳许多,人也显得越发消瘦。果然,国事催人老。想到这里,他恳切的说道:
    “臣一年未见圣上,圣上又憔悴了许多,还应多多保重龙体才是。”
    赵哲微微一笑,真诚道:“多谢王兄挂怀,朕会的。对了,朕听说王嫂生了王侄,宫中事务堆积如山,还未曾道喜,今日正巧一并探望。”
    “圣上挂心了。”赵伯衍感谢道,随后他伸出手指向前方,“请圣上移步。”
    赵哲点了点头,与赵伯衍手拉手一道走进府中,向着正厅走去。
    此刻,裴竹君早已怀抱婴儿在贴身侍女的陪同下在正厅里等候。稍顷,一见赵哲在丈夫的陪同下来到门口,连忙跪倒在地,口喊万岁。
    赵哲见状忙来到裴竹君的面前,伸手将其扶起,随后又接过襁褓中的婴儿,看着红扑扑的小脸,心中先前因黑衣人行刺的不快顿时全部消失,边温柔的拍着边笑着说道:
    “这孩子长得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将来定是我大宋的栋梁之材,不知起了名字没有?”
    “还未。”赵伯衍看了一眼裴竹君,笑道,“还请圣上赐名。”
    赵哲低头沉吟片刻,继而抬头看向赵伯衍和裴竹君,郑重说道:
    “为官之道贵在勤勉。此子出生于王室之家,日后也必将成为朝廷堪用之人。依朕说,不如就叫赵勉吧,也可时刻提醒自己凡事勤勉,切不可有所差池。”
    赵伯衍和
    裴竹君登时喜出望外,双双向赵哲道谢。
    “朕此次出宫匆忙,也没有准备贺礼。”赵哲边说边从袖筒中摸出了一块玉牌,“这是去年朕冠礼时父皇的赠礼,这些年来一直伴我左右,如今就送给勉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