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穿宋之定风波 > 第一百二十一章 迁灵大典
    赵哲先让周必坐下,随后拿起茶壶为其倒了杯茶,双手捧着送到对方的面前。
    “周兄,常言道千金好得,一相难求。你虽是修道之人,但自打朕三顾茅庐邀请入仕后便一直殚精竭虑,从未有过半点懈怠。若不是有你帮扶,朕如今的位置也未必坐得如此安稳。朕如今想举你为相,不知周兄意下如何?”
    周必听到这话微微一怔,随即笑道:
    “圣上莫不是在说笑,周某乃是方外之人,若说这国师的身份倒也是名副其实,这相爷嘛……”
    “这相爷为何不能当得?”赵哲见周必似乎想要拒绝,连忙急急说道,“自打朕登基以来,那相爷的位置便一直为周兄留着。若是你不答应,那就一直这样吧。”
    周必见赵哲这般言辞恳切,心中很是感动。他虽出身相府,却生性淡泊,若不是特别投缘的人,根本不愿理会,也正因此身边朋友极少,只有赵哲始终被自己引以为知己,即便赔上性命也在所不惜。只是自己的国师是太上皇给的,若是此刻答应了宰相的邀请,一旦太上皇问责下来,只怕又是一场暴风疾雨。自己不过是贱命一条,死不足惜,可假使因此连累到了圣上,那便是罪过了。
    想到这里,周必连忙说道:“多谢圣上的厚意,周某自是感激不尽。只是这国师的身份是太上皇给的,若是突然变动只怕累及无辜,况且所谓官职不过是身份罢
    了,微臣只要尽心竭力为圣上做事便是。”
    “这......”赵哲听到周必这番动情入理的话心中顿生感慨,“难得周兄这般高义,旁人都在拼命的想要加官进爵,兄长却在真心为朕着想。也罢,此事便顺了你。不过这位置还是会继续空缺,等待日后时机成熟再为兄长扶正。”
    周必起身双手抱拳向赵哲躬身一拜:“微臣听闻三国时的刘玄德是位明君,如今看来圣上亦是如此,此乃是我大宋之福。言归正传,圣上如今得了郎经的册子,接下来不知如何打算?”
    赵哲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反问道:“依周兄之意该当如何?”
    周必微微一笑,胸有成竹的说道:“圣上可否听说过请君入瓮?”
    “请君入瓮?”
    赵哲微皱眉头,他当然知道这请君入瓮的意思,可若是没有秦桧及其党羽没有确凿的证据掌握在自己手里,即使想要做也是不可能的。
    周必见赵哲这般为难,便又继续说道:“不瞒圣上,微臣今日在进宫前曾见过郎经。据他说,这几年,秦桧一直秘密派人到吏部、户部、兵部买官鬻爵,莫说是侍郎、郎将这种职位较大的官员,就是无名小吏,也要三千金才可。”
    “三千金?!”
    如同晴天霹雳一般,赵哲的脑子登时一声轰鸣。这三千金绝非小数目,若是放在民间,只怕够十数口人家吃上五十年还有剩余。何况这选人用人关系着
    朝廷发展,若只是为了个人贪欲,而将那些有可能成为忠臣良将、出身寒微的人拒之门外,想来这大宋终有一日会毁到这些人的手中。
    “好一个三千金!”赵哲冷笑着说道,“朕原以为秦太师身为朝廷命官,即便一手遮天,做事也终该会收敛一点,可没想到竟然这般不把朝廷律法放在眼里,属实可恨。他将大宋视作什么?拿这天下百姓又看作什么?”
    周必见赵哲龙颜大怒,连忙说道:“圣上莫要气恼,如今你实力未到,暂时还不足以与秦桧抗衡,不过要他心生忌惮,倒也是可以的。”
    “哦?此话怎讲?”
    周必看了一眼门外,见外面并没有人往这边看,便将嘴巴凑到了赵哲的耳朵前。随着他嘴唇翕动,对方的脸色渐渐缓和了下来。稍倾,待周必站直身子,赵哲思索片刻,点头道:
    “周兄说得有理,此事就这么办。”
    周必双手抱拳,恭顺道:“既然圣上认可,微臣这便去准备。”
    随后,在赵哲的注视下,转身走出御书房。
    次日,在周必的安排下,临安城内大街小巷全都张贴上了为岳飞和其副将平反的告示,百姓们纷纷围观,无不称赞赵哲是位难得的贤明君主。唯有李思云安静的看着告示上的字,逐字逐句的认真读着。当她看到访求其后特与录用八个字时,登时会意一笑,转身走出了人群。
    半个月后,抗金元帅岳飞及其副将
    的灵牌在终于在周必的安排下进入太庙。这天,无论何种身份,从皇上到平民一律身穿白色孝衣,头戴孝帽,神情悲痛的为英灵送行。
    李思云站在人群中间,一脸的凝重。往昔,一家人热热闹闹、团团圆圆的旧景此刻不经意地浮现在了眼前。自打家人出事,她逃难到大运河,这景象几乎每夜都会出现在梦境当中。只是和往日痛苦的感受不同,今日回想起来,心中虽酸楚却也觉得甜蜜。
    父亲、母亲、兄长,你们可看到了,今日圣上为你等平反,这在天之灵终于可以安息了。若是你等还在,想来定是要为思云的婚事忧心。女儿绝非对他无情,只是师父待我恩重如山,如今隔着这血海深仇,又怎能安心相守?
    想到这里,李思云不禁深深的叹了口气,脸上也随之现出一丝惆怅。
    不多时,在她的注视下,赵哲乘坐着十六人抬的龙辇从她面前经过,只见数日不见人又憔悴了许多。
    想不到一段时间不见,他竟瘦了这许多,看来当真是国事操劳惹人老。别人都道他是高高在上的一国之君,独我晓得这是个死心眼,脾气又倔又强,活像个臭木头。不过无论如何,还是得照顾好自己才是。
    想到这里,李思云无奈的摇了摇头,转身悄然走出人群。
    大约又行了半个时辰,一行人终于到达太庙门前。宋朝的太庙原本建在汴京,专门用于供奉皇室成
    员与颇有威望的忠臣良将灵牌,靖康之变后,宋高宗赵构在临安建都,便也将太庙依祖制迁移到了此地。据相关典籍记载,该庙宇分为七个正殿和十三个室,每一室祭祀一个已故皇帝的神位,旁边两侧则分别摆放着文武大臣的灵位。每年每季的第一个月和冬季,皇帝宗室都要前往太庙行朝享礼。每三年,则要举行一次盛大的祭祀礼,以求神灵保佑,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