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带着全家去逃荒,我有空间满仓粮 > 第196章 两兄弟乡试
    第196章 两兄弟乡试
    大雨下了一天一夜,次日傍晚天空总算放了晴,人们还惊喜地发现湛蓝的天空出现了一道彩虹。
    七月二十七,京城里的温度彻底降下来了,甚至比以往的夏季还要凉爽一些。
    百姓们奔走相告,拥抱在一起庆祝。
    京城这次百年难得一遇的高温灾害是彻底过去了,不止是景元帝松了一口气,文武百官也跟着长舒一口气。
    毕竟灾害就意味着要出乱,还是在京城,他们这些京官每天都提心吊胆着。哪有岁月安稳时,每天上上朝,喝喝茶来的轻松。
    又过了几日,天气没有反弹的趋势,虽然热,但也是夏天的正常温度。早晨和傍晚以及夜晚,都还是要盖薄毯子的。
    京城中的百姓恢复了正常生活,朝廷上也开始讨论三年一次的乡试。
    往年乡试举办都是在三年一次的八月初九,可是今年百年难得一遇的高温酷暑刚刚过去。
    如今一转眼就到了七月底,离乡试时间不到十天了。朝中有人提议,可以延迟乡试的时间。
    也有人反对,说是从前从未有过推迟乡试这样的事。
    坐在上首的景元帝,透过冠冕,一双锐利的眼睛扫过下面争吵的群臣,又摩挲着手中的帝王绿扳指。
    最后金尊玉口,一锤定音:“乡试延长一个月,给这届应试的学子一个缓冲机会,让他们养养身体,再巩固些学问。回头科举结果出来,朕希望能看到一些真才实学之人。”
    “臣等替万千学子,叩谢陛下大恩!”出声的正是翰林院的掌院学士,从二品大员。后面还有好几个文臣跟着应和。
    乡试考出来的就是举人,其中前面的佼佼者后面都是要入他们翰林院的。而且此次乡试,翰林院掌院学士还是主考官,如果考生的成绩太差,他这个主考官的脸上也无光。
    而刚过去一个月的高温酷暑,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别说读书做学问了,就是不中暑就是身体素质好的了。
    乡试一旦开始,就要在考棚里待上九天六夜,寻常光景都有学子扛不住晕倒被送出考场,别说这刚过去了一个月的酷暑天气。很多读书人都要好好调养一番身子,才能上考场。
    所以景元帝这个恩旨一出,最高兴的当然是和此次乡试关系最大的翰林院掌院学士最为高兴了。
    其他大臣,家中有今年下考场的子孙,对于这一恩旨自然也是万分感念。
    只有几个御史或者是和翰林院掌院学士不对付的大臣,才会不高兴。
    但这件事到底也是景元帝体恤学子,他们也不好多说。
    ……
    杜家宅子。
    杜鸿羽和杜清安听说乡试延后了一个月,倒是也无可无不可。
    他们这一个月,房中的冰盆都没有断过,自是没有受到暑气的干扰。而且过去三年,兄弟俩头悬梁锥刺股,寒窗苦读一日不曾间断。
    无论是早一个月还是晚一个月考试,对他们来说,影响都不大。他们都已有了足够的把握。
    只是京城中其他学子还是很是高兴的,有些是身体实在太虚,高温酷暑那些天,险些丢了半条命,可是要好好休养一番再上考场。
    也有平日里功课不扎实,一看又多了一个月的复习时间,连忙临时抱佛脚。
    无论是哪种。
    白驹过隙,一个月紧张的备考时间就匆匆过去了。
    九月初九,重阳节这一天,景元十四年乡试,正式开始。
    天刚雾蒙蒙亮的时候,杜家的下人们就起来洒扫庭院了。
    李月娘随即起来,招呼着下人在门头上挂上茱萸,又搬来了好几盆菊花放在正厅里。
    随即,家里其他人也都陆陆续续起来。
    早餐桌上,不仅有丰盛的早餐,还有重阳节必吃的重阳糕。
    因为杜鸿羽和杜清安吃完早饭就要赶往贡院了,所以桌上压根就没有放菊花酒,而是替换成了菊花茶。
    一家老小,都陪着兄弟俩,吃重阳糕喝菊花茶。
    吃完早饭,门口马车已经停好。
    杜鸿羽和杜清安的考篮也早已备好,李月娘不放心又检查了一遍,最后确认无误之后,一家人才前前后后登上了三辆马车,送杜鸿羽和杜清安赶往考场。
    今日重阳节,休沐,杜星剑也不用去宫里上值。
    两岁的耀哥儿今日早起,听说全家要一起送二叔和四叔去考场,他虽不知道考场是什么,但是不影响他激动啊。
    全家一起出去玩啊~~
    耀哥儿从吃饭的时候就在激动。粥没喝几口,重阳糕也没吃两口,但是就拍着自己的小肚皮说,已经吃饱了。
    倒是一双灵动的眼珠子,一直看向外面,家里人还有什么不知道的。
    都是宠着他罢。
    反正一直给他留着好克化的糕点,倒也不怕饿肚子。
    上午九点,杜家一大家子人全都到了贡院门口。
    有上次的院试,杜家人也算是有送考的经验了。不会表现出紧张,也不给杜鸿羽和杜清安两兄弟压力。
    原本都快要去排队检验了,从远处赶来一辆马车,看着马车前面的标记写着“江”,杜鸿羽和杜清安的步子就顿了顿,等着来人。
    从马车上下来两个俊雅非凡的公子,原来正是江清妍的两个哥哥,江奉和江舟,上一届的状元和探花,如今都在翰林院当值。
    江奉和江舟走下马车,分别拍了拍杜鸿羽和杜清安的肩膀。
    江奉给两人说:“放轻松,没什么难的。你俩的学问绝对榜上有名,等你们乡试结束,今日的菊花酒我们再补上!”
    这三年,江奉也时常指点杜鸿羽和杜清安的学问,几人更是成了至交好友。
    杜鸿羽微笑点头:“那就借奉兄吉言了。”
    江奉点了点头。
    旁边的杜清安倒是心里也松快一些了,想着从前奉兄对他兄弟俩学问的肯定,杜清安最后一丝紧张感也不见了。
    江舟却有着和外面谦谦公子完全不一样的性格,内里是个跳脱的。只见他一边逗着自己的大外甥,一边和那边站着的三人说:
    “好了大哥,你可快让鸿羽和清安去排队检验吧,别误了时辰。”
    江奉白了弟弟一眼,看他这不着调的样子颇为头疼,倒是没再说什么。
    杜鸿羽和杜清安和众人告辞,就去了排队检验的队伍里。
    等检查了全身衣服以及考篮,确认无夹带,就可以进考场了。
    午时一刻,“龙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