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逃荒农女,手握空间旺全村 > 第二百五十七章 这叫皮划艇
    张长生回到衙府时正好李通判也从平遥县赶回来了。
    李通判刚下马就急急忙忙跑进衙府后院,看见张县令的手腕包裹着冰袋,还以为是张大人又被他儿子给气着了。
    “张大人!你和小公子又吵架了?”
    张长生是因为今天写字写太多了,回来手酸背痛,便唤下人拿了冰块给他消肿。
    “天安回来了,快坐。”张县令乐呵呵地招呼着。
    “大人,您没事吧?”李通判见他笑得如此欢心,心想是不是被他家那个不孝子给气疯了。
    “天安!天大的喜事啊!”张长生拍拍老伙计的肩膀,“咱们县的春天来了!”
    李通判:“......”
    “大人,到底出什么事了?”
    “我们县来逃荒者了!还说要建村。”
    李通判松了一口气,他还以为是父子俩又吵架了。
    “我看还是别建,别费那点力气。”李通判道。
    这些年因为西凌闹各种天灾,断断续续来了不少的逃荒者,有些逃荒者刚开始也来天灵县选地落家,后来听了二十年前的事,最后都跑去别的县城了。
    “我发觉这批逃荒者跟以往的那些不一样。”张长生拉着李通来到书房。
    “这个村的人都不简单,他们从最西北的地方逃荒而来,那地方我年轻时游历经过,是个苦寒之地,离我们北凌也远,但你可知道?他们村绝大多数人都活下来了,就连年岁大的老人也活到北凌。”
    李通判听了也觉得不可
    思议,西凌那边的情况他是知道的,这次天灾一茬接一茬,百姓饿死不少,再说西凌到北凌路途如此遥远,就算是年轻人也不一定能活着进北凌地界。
    “大人确定他们都来自西凌?”
    “千真万确!”张长生哈哈大笑,“我在西凌游历近一年,知道那边的口音。”
    “若真的那就太神奇了。”李通判可没有张县令如此高兴,这些人再厉害,最终也不是他们天灵县的人。
    “大人,他们怕是还没有听说二十年前的事吧?否则......”否则早跑了。
    张县令摇头,“我刚开始也这么想,但我们临走前那个叫季昭的小丫悄悄地跟我闲聊了几句,话里话外都明示了他们知道二十年前发生的事。”
    这时候李通判才觉得事情似乎跟以前不一样,听着像是一帮清醒的村民。
    “他们知道二十年前的大屠杀还愿意留下来安家?”
    “不仅愿意,还催着本官当天就替他们把迁移手续给办了,比本官还着急哩。”张县令说着伸出右手,“瞅见没,我想着等你回来再跑一趟,结果把本官整去写了一晌午的字。”
    李通判哈哈大笑,“大人,若这些乡亲留下来了,以后我们县的人气慢慢就上来了,可喜可贺啊!”
    张县令忙不迭地点头,突然想到万家村选的地点有种熟悉感,又道,“你可记得当年屠城后,那些被杀的百姓埋在何处了?”
    李通判想了想,道
    :“若下官没有记错的话,依书册记载是在出城往东走十里远的一个山坳里,当年大人上任时下官也陪您去确认过。”
    张县令一听,脸色瞬间就不好,“坏了,万家村人选的地儿好像就是那块地方。”
    李通判一愣,心想不会那么巧吧。
    张县令有心烦躁地来回走,道:“明日你去把剩下的手尾给他们办了,若是问起那些人的去处,就说不清楚。”
    李通判:“......这么处理合适吗?”
    “先把人留下来再说。”张县令也不想骗人,但地方是他们自己选的啊,到时知道实情了也不能怪他们。
    “大人,不如下官劝劝他们换个地儿?若他们自己不愿意,到时也怪不到我们头上。”
    “成,那你明日好好劝劝他们。”张县令点头,突然想到季昭懂医术,“对了,你老母亲的病可好些?”
    “谢大人关心,老人家身上的病都是顽疾了,只能慢慢将养着。”
    “哈哈,说来你怕不信,我今日闪了老腰,万家村有个小丫头懂些医术,你明日可问问她能否治你娘亲的病。”
    “好,多谢大人提醒。”李通判也只是听听,没指望一个乡下丫头会治老人的顽疾。
    他娘亲的病连周边几个县有名的郎中都看过了也不见好,一个没名气的丫头能有什么医术。
    ~
    隔天一早李通判就带着人去了万家村。
    现在通往万家村的路马车不好走,颠得人骨头都要散架了
    。
    李通判就下了马车步行过去,远远的他就看见不远处有许多人在干活。
    有砍树的,有挖土,有挑扁担,还看见修得平整的地上架了数口铁锅,老妇人们正在烧水煮茶。
    大伙都干得热火朝天,连小孩都不见闲的。
    李通判从未见过如此阵状,这么齐心协力的村民还是头一回见。
    这些天在平遥县帮忙登记逃荒者信息,看了不少同村人为了抢地盘打到头破血流,突然看见如此和睦相处的画面反而有点不习惯了。
    “这位大人,您是县令大人派来办迁移手续的吧?”
    李通判刚走到河边不远处就看见河里站着的赵春顺和李喜宝。
    两人见他来了,赶紧上前见礼。
    “正是,免贵姓李。”李通判上前几步,正好可看见停在河里皮划艇,他好奇地打量着:“这是何物?”
    “回大人,这是咱们村过河的工具,绕道有点远,所以草民二人在这接应大人。”
    “此物倒不曾见过。”李通判今年已经四十有二了,他活了四十几年也不曾见过这种渡河的工具。
    他喜滋滋地提起袍摆,抬腿就跨了上去,上艇后这里摸摸那里碰碰。
    “这可是羊皮做的?”
    赵春顺回道:“回大人,正是羊皮做的。”阿昭是这么交代他们的,但懂行的人都知道这肯定不是羊皮。
    “嘿!做得还挺精致的,这手艺可不得了,可是你们村的匠人所做?”
    赵春顺纠结了好一会才回道:“算
    是吧。”
    李通判大喜:“呆会记得把人介绍给本通判认识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