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穿越五十年代:从走出小山村开始 > 第246章 现在时机不合适
    周兴然皱眉:“这是….”
    “是的。”王学义没让周兴然把后面的话说完,快速答道,“有一阵子了。”
    “原因是什么?”
    以周兴然对齐家的了解,齐家一家为人都不错,应该不至于沦落到这种地步才是,不过他离开柿景镇这么多年了,也许齐家人移了性子也不说定?
    “哎。”王学义对齐家人也很有好感,福安医馆附近的对齐家人印象都不错,医术好,谦逊,待人亲和,在这个时代算是个标准的好医生了。
    “应该是有人眼红,7月份,福安医馆收治了一个伤了脑袋的的病人,伤势严重,没有救过来,正好被一直等待的人抓住了机会。”
    “以杀人、骗财、中医、思想陈旧、守封建规矩等等一系列理由被小荭给抓走了。”
    周兴然疑惑:“中医?”
    “嗯。”王学义点头,“那伙人说这也是旧的一种,呵。”语气极其嘲讽。
    周兴然:“我记得上面给破旧立新定的概念里面和中医一点关系都没有吧,怎么齐家还能因为这个被责问。”
    在现代很多小说中,主角总是会在牛棚、在农场发现被发配、过的极其凄惨的老中医,只要主角稍稍施以援手,给个包子、送身旧衣服,老中医就会变成主角的金手指。
    一朝翻身,就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把主角喂的饱饱的。
    但中医并不会过的如此凄惨,因为中医是从建国后领导一直推崇的,为了提高农村医疗,让人人皆有病可医,赤脚医生不过短短几年,遍布在全国各地。
    赤脚医生依托中医而生,领导推崇中医,还提出了“西学中”。
    62年的时候,粤省还给一位老中医颁发了荣誉证书,这事还登上了报纸,持表扬态度;再过几年,青蒿素将被发现。
    这一切都表明,即使在特殊时期,中医的生存环境也是可以得到保障的。
    王学义:“平城是首都,稍有风吹草动,就全国皆知,有什么最新的政策你们最先知道,最先执行,但也不敢出差错,因为受到的关注多,自然谨慎。”
    “文曲市、临曲市的市里和平城是同样的情况,因为发达,受到的关注多,反而不敢出‘框’太多,像柿景镇及下面的这些村子就不一样了,没人会去关注一个小小的镇子上发生了什么,所以一些人反而越发肆无忌惮。“
    “他们不需要知道上面说的是什么,只需要一个机会,一个利己的机会,能够帮助自己迅速爬起,打倒敌人的机会就够了。”
    “兴然,你相信吗?全国上下和齐家处境类似的医生绝不止他们一家。”
    “我信。”周兴然脸色不太好看,“齐家被抓走了,怎么又放出来了?我看这群人可没有放过齐家。”
    “居民们还得看病呢,附近正规的医院可就这一家,把医生都抓走了,大家还怎么看病?小病村子上的赤脚医生能看,稍微大点的病也得来镇上看吧,别看这个医馆小,好歹也把着柿景镇和下属村子的命脉呢。”
    “不放人,他们自己看病都没地看。”
    王学义说完,周兴然没有回应,他一直看着齐家那边的动静。
    “兴然,你可不能冲动。”王学义以为周兴然想伸手帮齐家,“一些脏水一旦被泼上,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就能洗清的。”
    “尤其是齐家这件事都已经这么长时间了,要是事情刚刚发生时还有挽救的余地,现在整个镇子上谁不知道齐家的情况,你能堵住悠悠众口吗?”
    “齐家人现在情况就挺好的,虽然每天都要被这群人拉出来念叨一遍,但是被人念叨又不会受到什么伤害,这群人拿齐家也没什么办法,念叨完还得放齐家去治病救人呢。”
    “只要不节外生枝,齐家就能一直这么安稳的过下去。”
    他们一伙人在这里停留了不短的时间,周宁璋都有些站累了,他歪靠在周兴然的腿上,还抓着周兴然的裤子蹭了蹭脸。
    周兴然低头看了周宁璋一眼,摸了摸他带着毛线帽子的头,对王学义说:“我知道,没想干什么,只是有些感慨。”
    如果时机合适,他不介意伸手拉齐家一把,可惜现在时机不合适。
    “咱们走吧。”
    他们一行人比较幸运,刚出了镇子,没走几步路,就碰上了一辆牛车,牛车堆了不少东西,都是过年要用的物品。
    这种都是过年前,村民有想采买的东西,在附近的集市上买不到,就报给生产队长,由队长指派人去镇上给大家把东西买回来。
    毕竟现在牛可是属于公共财产,要是让村民自己去买,估计人人都想借牛车,这么多人,先借给谁好呢?容易发生矛盾不说,牛也累啊。
    赶车的是个男人,还有一个男人坐在牛车上,看着买回来的东西,防止东西掉落。
    周兴然看他们都比较面生,估计不是梨乡沟的人,问了一下,果然不是回梨沟,但是他们村就在梨乡沟附近,也能搭一段路程。
    都不用给钱,周兴然分别给了他们几块糖,就顺利的把行李和小孩放在了牛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