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穿越五十年代:从走出小山村开始 > 第139章 交钱
    刘老头还在那里叫嚣。
    周兴然已经又假装在兜里掏出一把糖开始发糖了:各位叔伯、兄弟,这还是用厂里发的票买了一些,东西不多,也就给各位甜甜嘴。
    大白兔奶糖他是真的不多,还好围着他的人也不多,他一人就给发了两颗,对其他人来说,能得到这种高档货,别说两颗,一颗也是大方人了。
    平时他们都是给孩子买供销社那种一毛钱十块的水果糖,就这,也不常买。
    然后周兴然又假装从行李里掏出一包大概有大半斤的瓜子,这本来就是打算给家里过年待客用的,先拿出一部分分给村人就算提前待客了。
    买了些瓜子,不是什么好东西,各位叔伯分着吃了吧,聊天也不至于太无聊。
    众人没想到还有这种好事,一拥而上,直接把刘老头挤出人群,急的他直跳脚。
    多谢各位平时对我家的照顾,我工作离家远,我爹他们年纪大了,以后还得麻烦各位再多关照一下他们。周兴然一边看村人分瓜子一边说:大家以后也不用叫我领导,我在平城就是一个小技术员,可不敢称的上领导。
    哎呀,都是一个村的,称不上关照。
    啥?技术员?那不就是领导吗?
    对呀对呀,老周家这回是真发了!
    一个周家人听了挺直腰板:咳咳,哎呀,都是孩子努力,呵呵呵。
    又不是你家孩子,你在这里傻乐什么?我怎么傻乐了,周兴然难道不姓周吗?
    各位叔伯,天色晚了,我先回家去了。周兴然看他们又在争吵,说完这一句就溜了。
    等众人争吵完想再去找周兴然聊聊天,发现早就没人影了。
    哥,你回来了?周兴文看见他惊喜的迎了上来。
    周兴然应了一声,先将给家里买的东西放在桌子上,又将自己的行李放回自己房间。
    收拾完后,一家人聚在一起聊天,周兴然说起村口的事情,李琴美听见他给村里人散了那么多东西,就一脸的心疼:哎,下次可不要和他们多扯,让他们尝到了甜头可不得了了。
    周兴然点头:这个我心里有数。
    一家人吃着花生继续闲聊,聊着聊着聊到了周兴元身上,李琴美一说起他就伤心的哭了起来:这死孩子,一走就是一年,一封信也没给家里写过,心可真硬啊,呜呜~
    一旁的周兴文赶紧拍拍她的背,又拿手给她擦眼泪。
    周兴然皱了皱眉头,问周兴文:你那边有没有收到兴元的消息?
    周兴文摇摇头。
    周兴然眉头皱的更紧了,他也一直没有收到周兴元的来信,这小子也不知道在干嘛。
    周兴然给周兴国和周兴家使了一个颜色,两个小子顿时机灵的开始插科打诨,绕过了这个话题。
    很长时间不见面,一见面仿佛有聊不尽的话题,聊着聊着没注意就月上中天了,一阵寒风从没关紧的门缝中吹来,冻的周王氏和周兴文打了一个哆嗦。
    周富章看了看天色:好了,天也不早了,先回屋休息去吧。
    其他人都走了,周富章和李琴美起身也要走,周兴然叫住了他们,从兜里掏出70块钱递给李琴美。
    李琴美看见钱,伸手想接又顿住,抬头望着周富章。
    周富章深深的看了眼周兴然,周兴然笑眯眯的回望过去:爹,娘,你们就收下吧。我现在也工作了,往家里交钱也是应该的。
    再说,小文一个姑娘家,工作早,交钱不是比我交的还多吗?虽然我现在每个月钱也不多,但我作为大哥,怎么说也不能比她差不是?
    不管怎样,这个时代工作之后往家里交钱是约定俗成的,而且一般是往家里交一半的工资,分家的话就交到结婚,不分家的话就一直交。
    还好,周富章和李琴美在这方面比起这时代的父母强很多,不像一些人把孩子养大了,也不管自己有没有付出,直接趴在孩子身上美美吸血。
    当初周兴文工作后提出往家里交钱,周富章和李琴美还不想要,是在周兴文的坚持下,才同意让她每个月只往家里交十块钱就行。
    周富章和李琴美这性格,也让周兴然松了一口气,虽然他们两个对于周兴然来说属于半路上冒出的便宜爹娘,但不管怎么说,周兴然的身体给了他新的开始,身体里的血缘关系是无法斩断的。
    他也愿意承担起一个儿子该承担的一切,包括在赡养父母,包括他们在辛劳养育还没成年的弟妹时搭一把手,但是不代表他愿意伸脖子任人肆意吸血。
    现在这样就挺好,他们还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而且,周兴然还讨了一个巧,周兴文往家里交了十块钱,那他也往家里交十块钱,虽然他的工资比周兴文高可以往家里多交一些钱,但他也缺钱啊,他那小院还空荡荡的呢,而且,他还想......
    周兴然看周富章和李琴美都站着不动,直接走过去将钱塞到李琴美手里:娘,你就拿着吧。
    想起了什么,又说了一句:咱们家现在条件也好起来了,可以的话把兴国和兴家送到镇上去读书吧。
    周兴然想起这件事就无语,刚刚冒起的周富章和李琴美两人还行的念头瞬间烟消云散。
    也不知道这俩人咋想的,就是不想送孩子去读书。
    当初周兴文往家里交钱后,就提出送两个弟弟出去读书,结果李琴美不以为然的说:不用,让他们俩在家自学就行,家里不是还有你哥留下的课本和报纸吗?你有空回家的时候随便教教他俩就行,你和兴然不都这样过来的吗?
    李琴美想起周兴然和周兴文两个,就觉得十分骄傲,你看,两个孩子随随便便就取得了别人怎么也得不到的成绩。
    周兴然:是谁给的她错觉,他能自学,是因为他就不是个小孩子啊。
    周兴文能学出来,一是因为她对学习抱有强烈的兴趣,二是他当初还没有升入高中,每天都能回家,回家之后每天都会专门抽出一段时间来教导她,升入高中后教导周兴文的时间直线下降。
    虽然那时候周兴文都认识字了,也能自学了,但是比起有他天天教导的时候学习效率还是有明显的下降的。
    毕竟这世界上还是普通人多,还是需要一个老师专门来引导的。
    当时周兴然和周兴文好说歹说,才让周富章和李琴美同意把两个小的送入学校。
    当然,没有送到柿景镇,他们嫌那里学费太贵,想要送到其他村自办的村小,便宜啊,两个人的学费还抵不上当初他一个人的学费,但教师资源也差啊,可惜周富章和李琴美听不懂这些。
    课本费也省了,打算直接用周兴然当年用的那些,虽然周兴然估计课本都换了好几次了,哎,将就用吧。
    周兴然一脸黑线的在附近几个村子扒拉好一点的村小,毕竟很多村里办的那个学校纯纯就是敷衍,一半是牛棚,一半是教室,没有桌椅,没有黑板,甚至连老师也没有,直接坐在稻草堆里上课。
    找来找去,发现还是徐家村的小学靠谱一点,而且徐嘉在那儿,也能照顾一下。
    就是梨乡沟到徐家村比到柿景镇要远的多,还好当时周兴国年纪也不小了,由他领着周兴家上下学周兴然还是比较放心的。
    周兴国直接上了高小,周兴家上了初小,一套课本完全不耽误两个人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