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太子造反,自然是诛九族啦! > 第64章 臣斗胆,请陛下顾念父子情义! 周阳满脸黑线
    他小看李嗣夜了!
    原以为李嗣夜只是没什么脑子,好歹在皇室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文化程度应该不会太低。
    结果,周阳被狠狠打脸!
    “李嗣夜…算了,老易,你留下来,辅导辅导他,帮他把招降书写好。”
    这几句话让他写的,还把自己当太子呢!
    随便说啥,别人都得听他的?都得惯着他?
    太特么扯了!
    四州的官员和将领,谁要是因为这么几句话直接投降了,估计那脑袋里除了水也就没别的了。
    李嗣夜满头大汗。
    众将领下去各自准备。
    就在周阳这边刚刚结束了战前会议的时候,
    远隔千里之外,武阳王朝的朝堂之上,一场激烈争论才刚刚开始。
    ……
    武阳王朝!
    应该怎么说呢,如果非要和历史上的王朝做个类比,它近似于全盛时期的元朝。
    而大雍国不过是一个割据政权罢了。
    军、政、商、谍,等等,方方面面,二者都不在一个层次上。
    且现在的武阳王朝皇帝,武元贞,堪称是雄才大略的一代雄主!
    这个王朝,正处在最鼎盛时期。
    可周阳在大雍国搅动的一摊浑水,连武阳王朝都不得不为之争论不休。
    有些过于出人意料了。
    前者,使者武怀庆禀告了镇南王的意愿后,皇帝武元贞大喜,当时就拍板:
    “这个干儿子,朕认了!”
    随即一道圣旨,派遣五万精锐大军,赶赴大雍,支援镇南王。
    结果呢?
    一番准备过后,五万人刚刚出发,还没离开武阳国境,镇南王败了,一路逃回自己的老巢。
    武阳的五万大军就此止步于边境,不再前进。
    消息传回,满朝文武尽皆哗然。
    龙椅上,武元贞微微抬手,朝堂内顿时鸦雀无声。
    “这个周阳,何许人也?果真如此神勇?”
    闻言,当朝太师楚燕站了出来。
    “回陛下,据微臣查到的消息来看,周阳此子,确实不凡。”
    “此子乃是大雍国后起之秀,大雍以北的蛮子屡屡犯境,他主动请缨,出兵北伐,一路之上战无不胜。”
    “前些时日,周阳率领他的十万北伐军,于巨洋河大败蛮人十五万骑兵,声望一时无两。”
    武元贞的眉宇间逐渐凝重:
    “大雍国缺少良马,北伐军应是以步兵为主,区区十万步兵,大败十五万骑兵,了不起!”
    楚燕向上拱手:
    “陛下说的极是,此子绝非等闲。”
    “巨洋河战后,周阳回返大雍京城,仅仅一夜之间,京城易主!”
    “此等神乎其神的战绩,赵南山输给周阳,一点都不奇怪。”
    “正因如此,以微臣之见,我朝暂时不宜直接插手大雍内乱,等到形势明朗,不为迟晚。”
    话音刚落,另一位朝臣站了出来。
    武阳王朝太尉,林望山!
    “楚太师此言差矣,本太尉不敢苟同。”
    说完,林望山朝着武元贞拱拱手:
    “陛下,以微臣之见,如今正是介入大雍内乱的最好时机!”
    太尉执掌兵权,武元贞正想听听他的意见:
    “哦?太尉何出此言?”
    林望山扭头瞥了一眼楚燕,转过头继续道:
    “陛下请想,大雍国遭遇了历年来最严重的蛮子入侵,国力大损。”
    “而后,大雍太子李嗣夜又联合镇南王,搅乱大雍南部半壁江山,民不聊生。”
    “现在又冒出来一个周阳造反,无视纲常,以下犯上。”
    “这前前后后打了多少次?整个大雍国风雨飘摇,正是国力最弱之时。”
    “恰逢镇南王主动求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区区一个周阳,不过是杀了些野蛮人而已,就算吹破天,大雍国的国力在那摆着呢!”
    “换成微臣麾下的将领,未必逊色于周阳。”
    武元贞频频点头:
    “太尉说得好!不可涨他人士气,灭自己的威风!”
    这时,太傅方启盛也跳了出来,一边拱手,一边忧心忡忡道:
    “陛下,太师和太尉所言,都有道理。”
    “然我朝支持的是镇南王赵南山,说一千道一万,若是赵南山不中用,莫非……”
    “我朝要大举兴兵,劳师远征大雍国?”
    武阳王朝并非没有那个能力。
    关键要看值不值得!
    古代王朝的国力再强,终究受制于交通条件和治理成本,不可能无限扩大版图。
    这是武阳王朝和周边小国相安无事的最主要原因。
    扯什么大国的脸面,都是虚的。
    真相是:
    地盘太大,管不过来!
    有些环境恶劣的地区,一旦纳入领土范围,说不定还要额外往里搭钱,得不偿失。
    因此,
    武阳王朝愿意派出五万大军去支援赵南山,但并不想直接占领大雍国。
    赵南山要是能成,每年直接奉上三成的赋税,那多好?
    武元贞叹了口气,眉头紧锁:
    “是啊,赵南山不中用啊,可惜了朕的一片苦心!”
    “众位爱卿,不妨畅所欲言,大雍如今之形势,我朝该如何对待之?”
    整个朝堂上开始大讨论。
    基本上还是围绕着太师、太尉和太傅,分成了三派。
    一派是观望态度,按兵不动;一派是即刻出兵,继续支持赵南山。
    最后一派是太傅方启盛的意见:
    可以介入大雍的战乱,但是代理人的选择上,需要慎重考量!
    就在这时,始终没有表态的前使者武怀庆,沉思良久后,终于迈步而出。
    “启禀陛下,微臣有一言!”
    “怀庆,但说无妨。”
    武怀庆整了整周身的衣衫,躬身道:
    “陛下,可曾忘了当日所言?”
    “微臣还记得。”
    “那一日,陛下金口玉言,亲口把赵南山认作义子!”
    “如今,赵南山兵败,正值人生低谷,陛下岂可看着他受辱?”
    “臣斗胆,请陛下顾念父子情义!”
    等到武怀庆说完,朝堂上顿时安静下来。
    这种事要是没人提,无伤大雅,也就那样了。
    武元贞哪天不得说个一箩筐话?还都是金口玉言啦?
    可一旦提起来,那就不得不考虑!
    武元贞的神情微微不悦。
    别人都知道好歹,偏偏是自家的皇族子弟,说起话来没深没浅,哪壶不开提哪壶!
    刚要训斥几句,武元贞突然就楞在那了:
    “对啊!怀庆所言,并非全无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