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独宠夫郎 > 独宠夫郎 第212节
    因为盛叶的到来,陶竹耽搁了一些活计,黎荞便放下书本帮他。
    新年这个节日和其他节日不一样,大过年的,这四个字足以把科举考试挤到一边去。
    大年三十,贴春联,包饺子。
    黎荞和陶竹准备了六种馅料,寓意六六大顺。
    黎夏擀皮,黎荞、陶竹、黎二山三人动手包。
    “也不知道三柳村那边怎么样了,想念去年的氛围。”陶竹说着轻轻叹了口气。
    “今年没乡亲给咱们送饺子了。”黎荞也想念三柳村。
    黎二山也想家,第一次离家这么远:“希望大哥赶紧把家书传回来。”
    “不急嘛,三柳村现在肯定一切都好。”黎夏道。
    黎荞听了这话,一下子就笑了:“对,三柳村现在一切都好。”
    这份好来之不易。
    等过了年,他一定得继续刻苦。
    饺子包好之后,他们给徐瑛沈画、庄家、孟家、韩家、徐家送了一些过去,这几家也送了饺子过来,晚饭后大家聚一起玩了一会儿,然后便各自散了。
    大年初一,黎荞和陶竹给黎二山黎夏发了压岁钱,然后出门去逛街。
    这个逛街,最主要的是离开城北这个区域,往其他地方转一转,城北的书铺黎荞全逛完了,他想去其他书铺看看。
    韩宁给他当向导,一日很快过去了。
    大年初二,发生了一件不太愉快的事儿。
    当然,这个不愉快指的是隔壁徐瑛家,他听力好,听到了。
    徐家人此次想亲自登门找他,让他拜访赵大人时带上徐瑛,徐瑛甩出断绝关系来威胁徐家人,徐家人这才消停了。
    听完隔壁的闹剧,他忍不住同情徐瑛,碰见这样的家人,糟心呐。
    大年初五,他和陶竹带上鸭货点心,前去赵府拜见赵大人。
    他早就递了帖子过去,赵大人在府上等着,赵大人跟在首府时一样,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上一次,赵大人给他科普了京城的局势。
    这一次,赵大人重点给他讲述了此次参加会试的种子选手。
    会试是国考,参加者是整个大盛的举人,此届的考生可谓是卧龙藏虎,人才济济,而且,因为黎荞的名声太盛,虽然他还没见过其他考生,但其他考生已经把他当做此届的头号公敌了。
    “你之前的路太顺,又是从小地方来的,不少人都想要与你较量比试呢。”赵大人说着,脸上涌出了一丝难以察觉的忧虑。
    他对黎荞极为满意,上次黎荞写的那篇文章他们工部仔细研究了之后,已经派人去实地考察了。
    若无意外,大盛就要采用黎荞提出的法子去治理黄河了。
    这么一根好苗子,他可不希望被人薅折了。
    *
    作者有话要说:
    咳,七皇子其实小哥儿……
    上章末尾修了一下,就是把水井结冰这个细节给改了,因为水井在冬日很少结冰……qaq
    第104章嘴毒的黎荞嘴巴很毒
    这些天黎荞一直在租住的院子里埋头苦读,偶有出门也都是直奔书铺,目标明确。
    他真正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但其他赴京赶考的举子不是这样的。
    其他举子入了京城,也有黎荞这般关起门来刻苦读书的,但更多的是一边读书一边参加诗社、文社等。
    这些举子以后很可能要做官,在官场混,当独狼容易被人踹下去,所以,哪怕知道皇帝不喜欢大臣们拉帮结派搞小团体,但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人们还是会拉关系,拓展人脉。
    很多举子来了盛京之后,积极参加各种聚会,一方面是真的想切磋文章、诗词,若是写出惊世之作,那立马就能名满盛京。
    出名的好处自不必说,最大的好处便是不必主动投靠权贵,只要名声够大,有权势之人自会主动拉拢。
    另外一方面也是真的想要结交朋友。
    写出惊世之作的概率太小,还是结交朋友这一目的更容易达到。
    除此之外,一些有途径的举子还会拜门认师。
    这个拜门认师分为两种,一种是真·师生那种,老师是真的要向学生传道受业解惑。
    这种师生关系中,老师一般是当代大儒,名满天下,收的学生少而精,个个不俗。
    另外一种师生关系,老师并不会真的给学生讲课,双方只是互相利用,拜师者递上一笔银子,从今以后有了保护伞,被拜者,既有银子入账,自身的势力也添了新血液,双方称得上是互惠互利。
    总之,最近的京城极为热闹,举子们各展神通,好为以后铺路。
    这些举子们为了未来,选的路不同,但对黎荞的好奇,那是这前所未有的相同。
    小地方来的,但偏偏名声很大,圣上都为他写了文章,还拿了小三元和解元,这是争夺状元的热门选手。
    但黎荞这个人,书法除了字全写对了,挑不出任何优点。
    诗词嘛,勉强合格,每一篇的匠气都满得要溢出试卷了。
    至于文章。
    平一篇,惊一篇,是有几分能耐,但看不出到底有几分能耐。
    “你在童生试和乡试中所写的四篇文章,已经流传到了京城,惊叹者众多,但不屑一顾者也众多。”
    赵大人为黎荞细细分析京城众举子对他的态度。
    “你府试的文章有溜须拍马之嫌,县试那篇如何剿灭水寇的文章在河西府还算出众,但放在京城众多举子眼中,那不算什么。”
    “京城的举子,有惊才绝艳的少年天才,比如说辛知,这是武安侯的小孙子,在国子监读书,今年才十九岁,如你一般,拿到了小三元和去年盛京乡试的解元,是状元的热门人选。”
    “除了少年天才,还有之前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参加会试但持重老成的栋梁之才,比如说谷梁涵,这是开安三十年乡试的解元。他是开安三十一年状元的头号人选,可惜的是,父母先后去世,他自己又生了场大病,于是一直拖延到了今年。”
    开安是太上皇的年号。
    “你县试、府试的文章,在辛知、谷梁涵为代表的人群眼中不算什么,这些人眼界,底蕴,阅历都不差,你也就院试、乡试的文章能入他们的眼。”
    “原本状元的人选就那么几个,个个身份不凡,现在你从平城一步步的走到盛京,身为外来者,很多人想知道你真正的斤两。”
    黎荞:“……”
    他沉默了一瞬,随后笑了起来:“学生也觉得学生能站在京城,运气占了八成。”
    “这么多人等着与学生比试,学生惶恐,唯有尽力。”
    既然决定考科举,那就不能怪别人对他有敌意。
    他想要拿下状元,别人也想抢夺,那大家各凭本事。
    “运气有,但更多的是实力,你基本功扎实,这怎么是靠运气。你尽管放宽心,名声大有名声大的好处,无数人盯着你,这反而是一种保护了。”
    “而且此地是京城,没人敢乱来。”
    “你回去之后安心读书,好好准备下个月的考试,旁的一概不要想。如果有人给你递帖子邀请你参加聚会,能推就推。”
    赵大人又道。
    黎荞来京城一个月,但并无势力拉拢他,这说明各方都在观望。
    眼下过了年,距离会试越来越近,肯定会有人坐不住了。
    他不知道圣上对黎荞是什么态度,但圣上都给黎荞赐下御笔匾额了,只要黎荞不主动作死,那别人八成也不敢乱来。
    所以,只要黎荞稳住,好好准备会试,那旁人也不能把黎荞怎么样。
    “学生明白,谨遵大人教诲。”
    黎荞一脸感激的开口。
    赵大人对他讲这些,他心里是真的感激。
    名声大了,的确有好处。
    可没人敢乱来,这一点儿有待商榷,陶竹刚救了个黑衣人呢。
    从赵府出来,黎荞和陶竹两人赶着牛车回租住的院子。
    陶竹刚才一直未说话,但赵大人的话他全听进去了,因此,他藏不住脸上的忧虑。
    “黎荞,咱们两个无依无靠的小土包子莽莽撞撞闯到京城,压过那些天之骄子的风头,他们会不会来阴的?”
    “别怕,我若是出了事,那是在打圣上的脸。圣上赐下御笔匾额,保我一世富裕,我这才二十二岁,这一世刚刚开始呢。”
    黎荞笑了一下,语气轻松:“别多想,咱们不算是无依无靠。”
    “也是。”陶竹想起了江知县不肯让黎荞花钱免得黎荞不富裕了的行径,心里头的担忧顿时去了不少。
    在科举一途上,圣上虽然没有给黎荞什么优待,但是,粉条正火爆,圣上的小作文出炉才三年,黎荞此人在圣上跟前正热乎着呢。
    若黎荞有事,那的确是在打圣上的脸。
    “而且,赵大人说了,那些人对我的才华存疑,这种情况下,就算是要挑衅,那也是正大光明的与我比试,不会来阴的。”
    黎荞又道。
    来阴的代价太大,还不如正大光明的比试呢,毕竟他书法和诗词都不行,想踩他可太容易了。
    “你说的有道理,那咱们去买书吧?你多看书,堂堂正正的胜过他们。”陶竹想去书铺转转。
    “好。”黎荞点头。
    四书五经三史三传他背得滚瓜烂熟,不怵任何墨义和帖经题,诗词这块一时半会提不上去,当然,他也不想提,圣上又不重诗词。
    所以,他现在最应该做的是尽可能的扩大知识面。
    和乡试比起来,会试的层次更高,过了会试这一关,那就是进士。
    成了进士,那朝廷是真的要授官的,所以会试的策论题圣上绝对会提高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