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重回1981从退婚开始 > 173.第173章 顶梁柱
    姚卫军在家闲来无事,早早的亲自下厨,打算给虞秀楠以及全家人做一顿饭。
    他当初去京城采买过年年货,因为有着司机开车,所以买了大量的吃喝物品,像牛肉、海鲜以及各种城里才有的高档食物,都买了不少,因此只要厨艺够水准,哪怕是高档饭店里的菜系也照样能做的出来。
    不过姚卫军的厨艺只能算一般般,为了做这顿饭,还特意让虞秀楠回娘家翻找来了做菜的书籍,打算照着书上的步骤,边学边做,权当是一种消遣的乐趣了。
    临近中午,他正在偏房里忙活着,旁边大嫂跟虞秀楠给他打下手,气氛活跃而欢乐,就在这时,院门外响起了自行车的动静,接着三姐姚卫芳的声音响了起来。
    “爹,娘,我跟怀林来看你们了!”
    “哎呀,你们不在家忙活年货,怎么还有空回来了!”
    母亲朱梅正在院子里择菜,立刻起身惊喜的回应道。
    而忙着摊晒一串串鞭炮的父亲姚显贵也跟着开口说道:“哈哈……来的正好,我就说我家三姑娘最有福气,今儿个老五打算给我们做大餐,你们正好赶上了!”
    “吆!多新鲜啊!老五搁偏房做菜呢?快,让我瞧瞧这大厨都做了什么好吃的!”
    姚卫芳闻言满是惊讶神色,顾不得拿车后座上绑着的年货,快步朝偏房走去。
    她还没进屋,虞秀楠就迎了出来,笑着打招呼,“三姐来了,卫军今天非得坚持由他动手炒菜做饭,您快看看吧,我跟大嫂给他打下手,都不够忙活的!”
    “哈哈……你们还真相信他会炒菜做饭啊?不是我说了,就他那水平,你能吃到熟的就不错了!”
    姚卫芳一边说着,一边走进了偏房。
    此时的姚卫军身上系着围裙,正满头大汗的站在锅边翻动着铁铲,见三姐进来后,笑着道:
    “三姐,屋里坐,待会等你尝过我的手艺,就知道你对我炒菜的水平有多大偏见了!”
    “快得了吧,你还是赶紧陪咱爹去屋里喝茶吧,这里交给我就行!”
    姚卫芳说着,挽起袖子就要插手帮忙,但却被姚卫军给阻止了,“别介啊,我这都快弄好了,你现在横插一杠子算咋回事儿?敢情来抢功劳了是吧?”
    “噗……你就嘚瑟吧,我才不信你……咦?”
    姚卫芳还想多说什么,但当看到桌子上炒好的螃蟹后,不由得有些诧异。
    前几天姚卫军给她也送去了螃蟹,因为之前没怎么吃过这玩意,所以直接给煮熟吃了,现在看到炒熟的成品后,不由得有些好奇起来。
    “嗐,这玩意原来还能炒着吃啊?唔……味道怪鲜的嘞!”
    “不懂了吧?”
    姚卫军斜睨,随后坚持把三姐推出了偏房,在大嫂的协助下,继续忙活起来。
    午饭因为有着三姐一家人的到来,气氛更加热闹了。
    父亲姚显贵满脸欣慰之色,看着眼前热热闹闹的一大家子人,不由得又想起了老四和老二两口子。
    老四姚卫涛后来给他打过一个电话,但父子俩在电话里没说几句,就又拧巴起来,最后不欢而散,挂掉了电话,从此便没了老四的消息。
    而老二两口子自从去了县城卖菜,许是挣到钱了,因此决定过年也不休息,到现在也没露面回来过。
    “爹,想什么呢?”三姐姚卫芳心细,看到父亲神色微微有些黯然,便笑着问道。
    “没什么,咱这一大家子难得坐一块儿,今天中午都敞开了吃,还别说,老五炒菜做饭的手艺倒还行,味道不错!”
    姚显贵收回思绪,顺带着夸赞起了姚卫军的炒菜手艺。
    “爹,您这话我觉得偏心了,卫军的手艺差得远呢,不过是占了食材的光,这一桌子菜,要我说啊,换咱家随便一个人来做,都比他做的好吃!”
    虞秀楠当即反对道。
    不过她的确没说错,又是牛肉,又是海鲜的,还有其他的一些进口食品,可以说在这年头,只要做熟了,保证没人会说难吃。
    因此虞秀楠的话顿时引来饭桌上的一阵笑声,气氛更加欢乐了。
    吃过午饭,奶奶回了屋里休息,姚显贵和朱梅老两口坐着喝茶,三姐便撺掇着打起了牌。
    姚卫军两口子跟她两口子,正好四个人,玩起了扑克牌。
    大嫂则看着三个小的,全家人各忙各的,既悠闲又热闹。
    快到傍晚的时候,三姐姚卫芳一家人回了葛家村,说好等年后初四再回娘家拜年,目送他们一家离开后,父亲姚显贵叫住了姚卫军。
    “卫军,你二哥大年三十应该会回来的吧?”
    “爹,上次我见着二哥跟他两口子说了,大年三十的下午,他们会回来的,你放心吧。”
    姚卫军轻声解释道。
    见父亲欲言又止的样子,他猜到是对老四姚卫涛还抱着一丝念想,但又不好说出口,因此便主动安慰说道:
    “我四哥那边估计得等年后可能会回来吧,毕竟他现在的身份,大年三十肯定要在人家那边过的。
    不过爹你也想开点儿,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以后的形势一天一个样儿,到时候这种倒插门的情况,也会很普遍,不是多丢人的事儿。”
    “哎,这个兔崽子,真是不让人省心啊!白学了这么多年文化,叫我说就是人事不懂,非得跑去人家门上端饭碗,早晚会后悔的!”
    父亲姚显贵倒背着手,恨恨说完后,有些落莫的转身回院子里去了。
    姚卫军微微皱眉,没多跟父亲解释什么,同样回了院子。
    平静悠闲的日子总是眨眼即过,不经意间,已经到了大年三十这天。
    大清早,父亲姚显贵就从偏房拿出来了早买好的鞭炮,走到院子里,小心的挂在了固定好的竹竿上。
    满脸欣慰笑着,等待姚卫军起床。
    按照村里的风俗,大年三十的早上要放鞭炮迎财神,而点燃鞭炮的人选也有讲究,最好是由家里的顶梁柱来点燃,会更能给家里招来财富。
    这不过是种本地的说法,但对于老一辈的人来说,却无比重视,始终秉持着这种传统,不会废除掉。
    老姚家如今的顶梁柱,自然无需多说,自然是非姚卫军莫属。
    因此姚显贵宁愿多等一会儿,也没去点燃鞭炮,而是耐心的抽着烟站在院子里等待起来。
    不多时,姚卫军穿衣出门,立马就看到父亲朝他招手。
    “老五,赶紧过来迎财神,趁着天儿早把这挂鞭炮放了,明年财神肯定就住咱家了!”
    姚卫军闻言放下脸盆和牙刷,来到了近前,从裤兜里掏出煤油打火机,点燃了挂好的鞭炮。
    噼噼啪啪!
    顿时,沉闷有力的爆竹声响彻整个院落,巨大动静仿佛震散了如烟似纱的晨雾,在这大清早传出去极远,余音不绝。
    而此时的村里,也有着络绎不绝的鞭炮声此起彼伏,预示着新年来到,家家户户辞旧迎新,希冀新的一年能带来好运气。
    除夕早上,吃饭也很有讲究,都会煮一锅面条,象征着长长久久,一年的福运绵延不断,老姚家自然不会例外,大嫂比父亲起的更早,此刻鞭炮放完,她也煮好了热气腾腾的面条,走出屋门喊大家伙儿准备吃早饭。
    全家人都行动起来,包括小和立文立武三个小孩子,也都很配合的早早起床,自己洗脸刷牙,然后安静的坐到了饭桌旁。
    按照村里风俗,除夕夜和大年初一这两天,小孩子是不能乱讲话的,除了必要的沟通之外,尽量不要说些没用的废话,小三个从小听到大,早就懂了这里面的规矩,因此都等着大人们盛饭,一言不发的捂嘴偷笑,小脸满是振奋神色。
    早上饭吃过,姚卫军跟父亲两人用簸箕装着早就准备好的灶膛灰,开始在院子里和院外的过道上用灶膛灰淋出一个个巨大的圆圈儿,然后在中心位置放上钱。
    这也是一种村里的风俗,俗称‘打囤’,图的是来年粮食丰收,多多挣钱。
    小和立文立武三个孩子早就盼着这个时刻了,因为等大人们把所有‘粮囤’打好,过个一小时,就可以去捡拾粮囤里的钱了。
    “立文立武,咱们不许抢,按顺序来,轮到谁就是谁的,我年纪最大,我认为应该从我开始,你们没意见吧?”
    小板着脸,把立文立武叫到一起,无比严肃的说道。
    “我没意见!”最小的立武早已按捺不住内心兴奋,当场大声答应道。
    “小姐,我觉得该从我开始才对,因为我上学最早,并且力气也最大,所以你们都该让着我!”
    立文不同意,因为他知道谁排在前面,那么不管大人们打几个粮囤,都不会比别人占有的少,所以要跟小争排位顺序。
    “立文!你也不是小孩子了,怎么连长幼顺序都不懂,我是大姐,你凭什么跟我争?!”
    小一脸不乐意的解释道。
    “可是我……”立文还想争辩什么,却被立武推了一把,“哥,我觉得小姐说的对,你再这么不懂事,我可去拿我的宝枪收拾你了!”
    “嘿,有你什么事儿啊!你啊,跟在我们屁股后面捡现成的就成了,要不是我照顾你,信不信你一个粮囤都抢不到!”
    立文瞪眼呵斥,跟个小大人似的呵斥道。
    这边的动静引起了姚卫军的注意,此时走过来朝他们三个说道:
    “大过年的少说些没用的话,不然待会儿让你们爷爷听到了,我可保不了你们,放心吧,不用抢,先从小开始,每个人都有份儿!”
    “行,我听五叔的!”
    “嗯,谢谢五叔!”
    “……”
    三个小家伙的争执告一段落,继而各自蹲在打好的粮囤边上,耐心等待起来。
    姚卫军跟父亲也去了趟老宅子,同样用灶膛灰打上了粮囤,等忙完后,已经是上午九点多了。
    小三个分头行动,立文被派来了老宅子守着,只等时间一到,就可以捡拾粮囤里的钱,装进自己的小荷包。
    上午的时间转眼即过,今年的最后一天,阳光暖洋洋的照在身上,天气晴朗,各家各户的人们,心情也跟着明媚欢快,欢声笑语不断。
    中午吃过饭,全家人开始准备起了大年三十晚上的年夜饭。
    整个村里到处洋溢着过年的欢乐氛围,太阳还挂着老高,就开始偶尔有成挂的鞭炮声响起,连空气都充满了喜庆气息。
    下午约么快四点钟的时候,老二姚卫林和二嫂闫素霞风尘仆仆的赶回来了。
    两人各自骑着一辆自行车,车后座上绑着口袋,显然从县城里带回了不少买好的年货,路过村里的时候,跟人们笑着打招呼,满脸自信与欣喜笑容。
    他们自然是先返回了老宅子,拿出钥匙开门进院,发现家里空无一人,知道全家人都去了村东头老五家过年。
    “素霞,咱们收拾一下,也去老五那边吧,全家人搁一块儿过年,热闹!”
    姚卫林停下车子后,随即补充道:“我估摸着立文立武肯定在老五家都玩疯了,这么长时间没见着他俩,我还怪想的嘞!”
    “按说过年这种时候,肯定是都来老人这边一块儿热闹,但既然爹跟娘都搬去了老五那边,咱们也没什么说的,去村东头也行。”
    闫素霞这次没有坚持什么,继续说道:“再说现在老五比咱们有本事,能搁县城卖菜做生意,也多亏了老五帮忙,不计较那些了,走吧,咱直接过去!”
    “得嘞!”
    姚卫林乐得自家媳妇没意见,闻言痛快应下后,重新推上了自行车,跟闫素霞两人把院门锁好,一路赶去了村东头。
    “老二家,敢情你们这是刚回来啊?嗐,大过年的,该早点回来帮着忙活嘛!”
    有村里人看到他们,笑着打招呼。
    “婶子你有所不知,这做买卖跟种地可不是一回事儿,大多时候咱自个儿说了不算啊,人家要买东西,总不能不做生意吧,哈哈……婶子你忙着,明天我早点过来给您拜年哈!”(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