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这个导演要谢罪 > 第265章 鱼与熊掌不可得兼
    第265章 鱼与熊掌不可得兼
    晚上的饭局并没有发生什么罗曼蒂克的情节,兴尽而散,无需赘述。
    安妹子也不曾有过引人遐思的暧昧指示,跟陈一鸣单独对话都没几句,让后者更加确认下午的认知真的都是错觉。
    随后一段时间,陈一鸣全力投入《木兰》的后期工作,间或关心一下《情书》的宣发,忙得无暇他顾,之前的那一点点联想,早被他扔到了九霄云外。
    说穿了,陈某人还是对穿越后的人生有着一丝隔膜和疏离,加上前世的经历,打心底里就没想过在圈内确定人生伴侣。
    甚至他还觉得,一人独处也没什么不好。
    某人上辈子的摆烂闲鱼心态,也被带到了今世,迁延难去。
    《木兰》是陈一鸣的第三部电影,跟之前两部《魔都假日》和《1951》比起来,后期工作繁杂琐碎,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魔都假日》属于典型的小成本作坊电影,全实景拍摄的剧情片,除了调色比较精细,其他后期项目只需按部就班即可,毫无难度可言。
    也正是因为如此,《魔都假日》9月关机,11月中即安排上映,后期占用的时间满打满算不到一个半月,堪称神速。
    《1951》虽然是战争片,却尽可能回避了大场面的取巧之作,特效方面是有所创见,但也不过是浅尝辄止,总体强度十分有限。
    一镜到底的拍摄方式,大幅削减了剪辑的工时,也让电影可以在关机两个月后就完成后期提交送审。
    《木兰》则截然不同,后期制作牵涉到方方面面,根本不是一两个月可以完成的,起码四个月打底,稍不顺利就是半年。
    不说别的,剪辑就是一项大工程。
    陈一鸣先是宅家度假,随后又回到魔都帮衬《情书》的宣发,大半个月的时间里,《木兰》的粗剪版都还没能搞定。
    操刀剪辑的是之前合作过《情书》的王素秋,业务能力无可挑剔。
    他接手的素材,还是陈一鸣和林萧初步筛选过的,并非每日收工之后的大杂烩集合。
    即便如此,剪辑进度依旧推进缓慢。
    到8月最后一周,陈一鸣做完两家媒体访谈,自《情书》路演团队中脱身时,才终于看到《木兰》的粗剪版。
    好家伙,时长居然超过1500分钟,是预期终剪版本的十倍有余。
    插一句,《情书》的成绩超出预期,上映第三周依然能够力压《那些年》、《超凡蜘蛛侠》还有《hold住爱》三部新片,刷下7800万票房,位居当周排行榜第2位。
    仅次于横扫全球的《蝙蝠侠:黑骑士》。
    总票房也宣告突破3亿大关,挂在年度榜单第5名,考虑到延映到9月十拿九稳,这部电影很有希望搏一搏年度top10的荣誉。
    看来陈一鸣“拨乱反正”的立项思路恰逢其时,吃腻了大鱼大肉的都市年轻人们,对于《情书》这道清凉小菜很是上头。
    老贾团队的舆论跟踪显示,蚕豆的影评页,妖艳贱货居然成了一个高频关键词。
    影迷们对《情书》的正向观感自然是五八门众说纷纭,但是一提到反向观感,“不同于之前的那些妖艳贱货”,却俨然成为一个共识。
    这就叫,高端的食材,只需要最简单的烹饪方式。
    《情书》名利双收,自然让一众主创大发利市。
    回国执导的第一部电影就放了一个大烟,一年里连续两部电影大卖,伏瑞香一时风头无两,坐稳了华国第一女导演的名头。
    刘东君作为男主角,续上了之前《1951》的人气,这次他是主担,搭档又是一个新人,因此在业内的地位和口碑大幅提升。
    最大的赢家,则是安西西。
    爱情片和青春片本来就捧女演员,《情书》合二为一,捧人的作用直接翻倍。
    这妹子才叫真正的一飞冲天,身为24岁出道的“大龄女青年”,却展现出龙卷风一般的凶猛势头,哪有半点新人的样子。
    处女作宣发期还没过,就以一介新人之姿空降时尚顶刊的九月封,为业内至今唯一一例,突出一个惊世骇俗。
    据传闻,顶掉的还是某赵姓一线女明星,仇结大发了。
    不过以安妹子的后台,这点负能量想必可以轻松化解,陈一鸣毫不担心。
    对于《情书》剧组而言,鲜着锦的日子还可以持续一段时间,陈一鸣却已经早早抽身。
    知道项目没搞砸,他就放心了,至于赚多赚少,他不是很在意。
    对于一个已经财务自由的人来说,大杯和超大杯能有多少区别呢。
    眼前事才是真正该去专注应对的。
    15个小时的粗剪版实在是个大负担,不能不审慎对待。
    不过在往魔影厂的剪辑室搬铺盖卷之前,他得先把外面其他部门的事务安排好。
    电影的后期制作,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实操中往往是串联和并联穿插进行,因此统筹至关重要。
    比如由巨石工坊牵头负责的特效,就非常复杂。
    跟同类电影相比,《木兰》的特效镜头绝对不算多的,立项之初陈一鸣就考虑过这个问题,选择了能实拍的镜头就尽量实拍的原则。
    不仅是为了省下特效环节的成本和工时,更是为了尽可能贴合古装历史题材的厚重感。
    《木兰》的分镜稿中,对大远景镜头的使用十分克制,主要目的是交代场景的空间逻辑,而不是为了凸显所谓大场面的逼格。
    正是因为用的少,由特效补足人数和氛围的大远景镜头,就更需要精益求精。
    比如草原的第一场外景戏,木兰带领的府军巡逻队,就不能用复制粘贴的法子。
    因为按照设定,唐朝府军都是自带干粮,只有甲胄由上级派发。
    作为边军鄙视链中的最底层,府军的装具都是别家挑剩下的,自然不可能很齐整。
    真要是一水的黑盔黑甲装备精良,这个情节就直接穿帮了。
    反过来电影末段的戈壁决战,进攻唐军营垒的西突厥步兵,同样面临这个问题。
    步战的西突厥士卒,大半都是比炮灰强点有限的普通牧民,装具五八门才是正理。
    如果都像东侧突袭的王帐军一样甲仗鲜明,萧嗣业以寡敌众还能反杀,就不合逻辑了。
    这些镜头的后期只能一点点慢慢做,通过叠加工时来换取质感,除此以外别无他法。
    与上述长线工程相比,后期特效也有短线操作,可以留待精剪版确定之后,再集中解决。
    比如武戏的特写镜头,会涉及到一系列调优操作,都是以帧为单位的精细操作,当然是等到电影剪辑完成之后再动手更好,可以省下不少无用功。
    特效以外,作为后期重头戏的音乐和音效,同样需要预先统筹。
    电影还没拍完,陈一鸣就找到了葛继明,请他根据分镜稿来创作电影的配乐。
    这一次陈一鸣没有“越俎代庖”,从前世搬运现成的音乐提供给葛老“参考”。
    因为《木兰》已经算是原创剧本了,与他本人的记忆和乐感相比,陈一鸣更信任专业配乐家的能力和经验。
    而且《木兰》场景复杂情节曲折,不是一段旋律可以统揽的。
    坞堡,草原,长安城,戈壁,至少要有四段彼此独立而又藕断丝连的旋律。
    木兰这个主人公,还需要一段主旋律。
    这完全超出了陈一鸣的能力范围,他有这份自知之明。
    音效方面,则需要音效师根据粗剪版的素材,预先挑选和整合出供后续采用的音效库。
    这是一件非常考验感觉和经验的工作,不亚于大海捞针。
    音效师需要根据导演的要求,确定需要使用的完整音效列表,然后靠着自己的一双耳朵,在茫茫多的音效库中定位到某个特定的音效。
    比较极端的情况下,甚至需要音效师自力更生“创造”出某种声音。
    《木兰》是古装战争片,外景多,战斗场景也多,绝大部分镜头都需要额外添加音效。
    从量级上来说,差不多是《1951》的两到三倍。
    陈一鸣了两天时间跟进了一下特效、音乐、音效部门的进度,随后跟林萧碰了一下后期调色工作,这才一门心思扎进剪辑室开始肝。
    把1500分钟的素材,压缩到150分钟,只是想想都要头大。
    这次还不同于上次给《情书》做瘦身,祥瑞属于放飞自我拍了很多支线,《木兰》这1500分钟可全是主线,并不存在大段大段可以一剪没的素材。
    之所以粗剪版如此之长,是因为陈一鸣在同一场景拍摄了大量的可替代素材,不同的表演方式,不同的运镜组合,不同的布光方案。
    总之,就是陈一鸣在拍摄阶段,给自己预留了丰富的可能性。
    比如郁南与聂元军营初见那场戏,两人的切磋套招,武元荣就做过三种设计。
    陈一鸣的要求是一触即分,郁南一侧是一放一收,聂元则是一收一放,郁南主动吃个小亏占据心理优势,聂元看似得手确是内心暗暗窝火。
    这场戏武戏连着文戏,三种演法关联三种拍法产出三套素材,如今陈一鸣就要面临三选一的抉择。
    当初拍起来有多爽快,眼下剪起来就有多狼狈。
    正应了那句俗语,鱼与熊掌,不可得兼。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