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人在大明,无法无天 > 232.第232章 朱允炆这个号废了,还有其他的
    第232章 朱允炆这个号废了,还有其他的呀!
    听到自家老爹都这么说之后,晋王喜笑颜开,“好好好,爹,您都这样说了,那我可就照单全收了。”
    这下在场的晋王、燕王、楚王可都收获了人才。
    晋王这里多了两员悍将——平安、盛庸;
    燕王那里,陈寒给他配了一个解缙,加上他原来的谋士妖僧道衍,也是相当之不错。
    他本身又是个军事悍将,不需要像晋王和楚王那样需要将领帮衬。
    而楚王的南洋分会,文有夏元吉、郑和,武有张辅,也是配合得相当好。
    至于沐英那边,陈寒还会再选一些文官前去辅佐。
    毕竟沐英的东洋分会,现在除了他这员超级统帅之外,
    他的副将个个也都是武将,打仗可以,但处理文字方面的资料,还是需要一些人才的。
    接着陈寒在大家都满意了之后,道:“陛下,微臣还得向您讨要两个人才。”
    朱元璋点头,“只要你提出来,咱一定给你,说吧谁?”
    陈寒道:“一个是户部给事中铁铉,另一个是中书舍人蹇义。”
    陈寒这么一说,朱元璋愣了一下,接着用手指着陈寒:“好你个猴崽子,也太鸡贼了吧,
    这两个可都是咱留给自己的班底,那可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呀。”
    太子朱标也是捋着自己的胡须,因为这两个人他也相当熟悉。
    尤其是铁铉在陈寒分析朱允炆和朱棣的战争当中,
    铁铉可是坚守在山东济南,打得自家老四,都只能绕道而走,
    军事才能如此了得,简直可以说是个书生统帅。
    另外蹇义是如今在自家老爹身边处理机密文字,老成持重的中书舍人。
    能够在朱元璋这位皇帝身边,处理如此机密的事件,还不被怀疑。
    由此可见此人性格有多么的沉稳。
    这样的人才即便是朱标都非常想要。
    可没想到陈寒一开口就要走了朱元璋的两员大才。
    要知道铁铉是被朱元璋赐字‘鼎石’的人才。
    蹇义是朱元璋亲自给他改名字的人才。
    由此可见,朱元璋对这两个人是有多么的重视。
    可没想到陈寒一开口就要他们。
    想到这里朱元璋哈哈一笑:“好好好,伱是改革派,夏元吉作为你手下大将,被调往广东任左布政使,咱同意了,
    那你手下得有些个人才,你要了铁铉、蹇义,咱想还有个人才你一定会要吧?”
    陈寒嘿嘿直笑。
    这个人才也是他一早看中。
    曾经在朱元璋身边提过一句。
    可当时他在湖广练兵,现在应该被召回来了。
    他就是听到了这个消息之后这才心里面很痒。
    “你说吧!”朱元璋笑道。
    陈寒点头,“那自然就是当今魏国公徐辉祖。”
    一说这话,燕王朱棣噌的一下站了起来:“不行!不行不行,我家大舅子不能被你给抢走。
    我还刚想着说,我想让辉祖到我北洋商会来,
    他可是一员真正的大将,我还想让他给我当个副手,他是能文能武啊,
    你小子挖了这么多人才,不可跟我抢他。”
    陈寒赶紧恭维起来,“燕王殿下,您身边本来就有诸多与您一同和北边蒙古鞑子鏖战的能征善战的将领,您还需要军事人才?
    您别跟我开玩笑,张玉、朱能这两个人,那都是不可多得的悍将。
    我没向您挖这个人才,您居然跟我抢徐辉祖,这可不地道,
    您要这么说的话,那您把这两个人其中一个换给我,我就放徐辉组给您。”
    燕王朱棣这下无语了,真是没想到陈寒对自己身边的人这么了解。
    一时间他是左右都舍不得:“唉呀你,哎呀呀,真的是在挖心头肉啊,
    张辅一直跟着他父亲在我身边,我能不知道他有多优秀?
    被你给挖走,我都心疼,你还想挖我的左膀右臂,
    那行,我大舅子跟你了。”
    张玉、朱能这两个人可是燕王朱棣的真正的左膀右臂,
    跟着他在战场上是神挡杀神、佛挡杀佛,打得北边鞑子痛哭流涕。
    这两员大将他可舍不得舍出去,没想到陈寒居然知道了这么多,让燕王朱棣赶紧坐下,生怕陈寒从他那里挖人走。
    一时间大家哈哈大笑。
    朱元璋和坐标,父子两个人自然知道陈寒来自后世。
    他怎么可能不知道那些将领的情况?
    那些将领打了些什么仗,他都知道得一清二楚。
    所以他挑这些人才也是相当的详细的。
    把人才都给详尽的说完了之后,大家伙是其乐融融。
    接着朱元璋站了起来:“好了,这些正事说完了,咱来你这府里也不是跟你谈论这些,
    而是要到了夜市去外逛逛,看一看这京城的变化有多大?”
    原来是这么回事,陈寒欣然答应。
    大家在府里边盘桓了一阵,然后就在入夜之后从他府里面出去。
    ……
    坐在马车上,陈寒这才知道为什么朱元璋他们坐的马车会这么普通,原来是要微服私访。
    太子朱标的马车车厢里坐着朱标、吕氏、朱允炆、朱允熥。
    此时吕氏脸色看上去平淡,但其实朱标可是知道,她有话要说的。
    “你有什么话就直说,没必要藏着掖着。”朱标直接说道。
    吕氏在朱标的眼里还是一个挺贤惠的女人。
    虽然陈寒说了很多关于吕氏不是很好的言语。
    甚至他也知道,当初的朱允炆在工程学院被陈寒责罚了之后。
    她为了给朱允炆撑腰,还跑到工程学院的门口去给陈寒一个下马威。
    那时候因为江都郡主已经和陈寒订了婚。
    吕氏当着江都郡主的面,甩脸子这件事情,朱标还是知道的。
    他本来想要训斥一下吕氏。
    可又因为这件事情关系到自己的妻子。
    不管怎么说,似乎都是因为自己教导无方。
    这件事情也就压了下来。
    只是随着这一年来,朱允熥越来越在工程学院。
    得到陈寒的眷顾,而且还是那种非常青睐的眷顾。
    吕氏不可能听不到,尤其是由于朱允熥带领着他的攻坚小组。
    又是在珍妮纺纱机上面下工夫。
    又是在自动筛选机上面下工夫。
    让朱允熥的名声在整个京城不胫而走。
    大家都知道陈寒的工程学院培育出了好些个年轻人。
    这当中就有秦王的长子朱尚炳,燕王朱棣的长子朱高炽,还有周王的长子朱有墩。
    虽然朱有敦的名声要比其他人更加光芒万丈。
    是因为他在戏剧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天赋。
    他排练的戏剧深得人心。
    所以大家伙对于朱有敦印象更深刻。
    可是并不能掩盖陈寒的另一位弟子——朱允熥,在民间和官场上面声名鹊起。
    这是为何?
    是因为朱允熥的身份显得很是尴尬。
    首先来说他是朱标嫡妻常氏的次子。
    可是在常氏过世了之后,吕氏被扶正。
    明面上当然现在以朱允炆为长子。
    虽然大家对于嫡长子这个称呼不太乐意给朱允炆。
    但在法理上面已经相当于默认。
    可是呢,在这种情况之下,朱允熥忽然之间声明就像是坐火箭一般的窜升了起来。
    这对朱允炆的地位冲击相当大。
    加上八卦以及各种流言蜚语在京城,是传得沸沸扬扬。
    吕氏怎么可能不知道。
    尤其是她还听说淮西文武那一派人,对于朱允熥的声势,更是不遗余力地鼓动。
    这给了朱允熥现在更加高的威望。
    他的很多事情,都被淮西文武放大了说了出去。
    一时之间关于太子殿下要立谁为世子这件事情非常的敏感。
    尤其是当初的朱元璋,为了试探一下朝廷的文武大臣。
    还说过要立朱允熥为太子的世子这件事,对吕氏的刺激相当之大。
    以至于她失去往日的贤惠,对常氏的孩子江都郡主和朱允熥越发地没有好印象。
    所以坐在了一个车厢里边,吕氏表情的变化,朱标焉能看不出来。
    于是直接想让她把心中想的说出来。
    吕氏看了眼坐在边上的朱允熥,心里边很不是滋味。
    虽然朱允熥,对于她这个后母还算是尊重。
    至少明面上是如此。
    可她就是感觉到受到了巨大的威胁。
    以至于对朱允熥,怎么都喜欢不起来。
    处处将朱允熥制作眼中钉肉中刺。
    要不是有太子和陈寒以及背后的淮西文武在给他撑腰,吕氏都想偷偷摸摸地把这个家伙给处理掉。
    所以现在要吕氏说什么呢?
    她只能是委委屈屈地说道,“我就是个妇道人家,我能说什么?
    我只想殿下能够多给允炆一点关心。
    自从他的两位师傅被一南一北给打发了之后,谁来教他读书,就成了个大问题。
    而今孔家又被陈寒搞成那样子之后,大儒们个个是退避三舍,就怕惹出什么麻烦。
    我就是怕允炆没人教导。”
    朱标眉头一皱,“允炆和允熥一同在工程学院,允熥就能顺风顺水,允炆为何不能?
    如今科学之道,大行其道,必有其发展,允炆你若是还是这般的拒绝融入,那可就是你自己的问题。”
    朱允熥没有说过话,而是小心地撇了吕氏和朱允炆一眼。
    从小到大由于自己没有母亲的照拂,父亲又如此的忙碌,根本无暇顾及他。
    即便是在明面上,好像自己是太子的儿子,没人敢欺负自己。
    但暗地里,吕氏可是不止一次吩咐东宫的宫女太监,要区别对待朱允熥他们姐弟几个。
    江都郡主年纪比较大一些,而且本来就聪明的她,能够对吕氏的各种暗害有所防备。
    但朱允熥年纪这么小,又被吕氏教唆宫女太监传他的一些不好的事。
    诸如就因为深朱允熥,常氏才过世之类的话,不绝于耳。
    所以让朱允熥多少对吕氏是畏惧的。
    即便是现在,自己在先生陈寒指导之下,取得了不少的成就。
    但这种刻在骨子里边的,对吕氏的不安,还是隐隐在发作。
    朱允炆听到父亲的话之后,唯唯诺诺地说道:“父亲,孩儿也想融入其中,只是孩儿以前对儒家学问学得太扎实。
    心中总对科学之道有所成见,所以难免排斥。
    不过既然现在连皇爷爷和您,对先生这一年来的改革都如此认同,
    那我肯定也要,好好的学习,并不会落弟弟太多。”
    朱标对朱允炆多少是有些不喜的。
    尤其是听完了陈寒对于朱允炆的评价之后,他的观感更加的不好。
    以前他是忙于政务,没时间管教朱允炆他们,
    可后来有了内阁的帮忙之后事情少了一些,
    他有更多的时间在东宫,
    能观察清楚朱允炆的所作所为。
    就犹如之前那一次,看到朱允炆在寒风当中站立于宫门口,等待自己的作秀行为,
    在之后又出现了好几次。
    如果一次两次那都是巧合,那是朱允炆的孝心的表现。
    那后面的几次可就不是巧合了。
    而且作为一个少年人,他的心性是不足以支持他做如此严谨之事,
    这背后要是没人指点,那可就真的是见了鬼。
    最重要的是,为何朱允炆次次都能在自己马上要回宫之时站立在门外,
    他总不能一天到晚都站在那里恭迎自己吧?
    也就是说,东宫的这些宫女太监会偷偷给吕氏报信,
    吕氏于是派朱允炆前去等候。
    朱标为何很少看到朱允熥能够站在宫门口迎接自己?
    反倒是每次自己回来之后,他来给自己请安呢?
    因为朱允熥不可能得到吕氏的通知。
    由此可见呀,吕氏为了朱允炆是多下苦功夫。
    也正因为如此朱允熥才从小被压抑得太厉害。
    就犹如陈寒说那些文官,被朱元璋的高压政策压得喘不过气来一样。
    朱允炆在当了皇帝之后立刻反弹,立刻对朱元璋的诸多事项进行改变。
    即便是连宫门都要改一遍,就可看得出来朱允炆内心深处的逆反心理有多重。
    正因为在他没有当皇帝的时候,各种曲意逢迎,各种委屈才会在后边爆发得如此厉害。
    甚至他内心深处估计也对藩王们非常不满。
    觉得这些人都是想管着自己,他非常有人管着自己的感觉。
    所以有人怂恿,他当然乐得去做。
    只是根本没想到自己没有那样的斤两,以至于遗憾千年。
    想到这,朱标对朱允炆已经有了一个底。
    听到朱允炆说他会学习科学之道,朱标也只是勉励一番:“你要能这么想的话那最好。”
    其实他心里面已经放弃了朱允炆。
    正如陈寒说的那样,如果放弃朱允熥。
    那就必须得要将淮西文武那一帮统帅和将领放弃。
    那可都是帝国不可多得的人才。
    现在陈寒要改革,大明要发展,海军要开放,
    就意味着有更多的战士要开启,
    没有这么多优秀的将帅来支撑大明,怎么可能会有前途?
    所以为了让这些将帅能够齐心协力,
    朱允炆也没有资格来当这个世子。
    想到了这些之后,朱标反倒是对朱允炆没那么多关心,
    只能说已经养歪了,没办法了,
    能让他当个普通人就已经算不错。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