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武皇万岁! > 204.第204章 讨价还价
    殿内有片刻的安静。
    高季辅只管低着头,连眼睛都不敢抬。
    李善微微扬了下巴,温和地笑了笑,说:
    “哦……对,老大人说得是,你要是不提,朕都要忘了这个人了。确实很合适,只是他现下获罪在外,这吏部尚书的位置,要不先空着,等他回来再说。”
    高季辅听闻,这才微微抬眸瞧了李善一眼。
    他见皇帝的眉目依旧温和,且带着温暖的笑意,随即便松了一口气,拱手道:
    “陛下英明。”
    ……
    ……
    等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李善看着桌子上的饭菜,时不时地冷笑两声,武柔转问他:
    “又被谁气着了?”
    李善微微皱了皱眉,说:
    “朕本来觉得高季辅可怜,那么大的年纪了,对大唐社稷贡献不斐,可我却要将他挑出来,承担睦州失察之责。
    可谁知道呢,我可怜他,人家心里头却明镜一样,从我这里丢车换子呢……谁可怜的呢?当是我傻的可怜才对。”
    武柔听闻笑了出来,说:
    “他们都是千年老狐狸了,历经三朝,陛下败了下风不是很正常的么?可是换子换的是谁?”
    “褚遂良……”
    武柔点了点头,没有吭声。
    李善接着说道:
    “褚遂良确实有才干,可是他们这些人,仗着自己的功勋和年纪,政务懈怠,贪图安逸。”
    他站了起来,走到了屏风前头,仰着头,慢慢地踱着步子,有些焦虑地说:
    “如果单单只是按部就班,没有拼劲也就算了,总不会造成太大的坏处。就怕他们一步步的往下滑,徇私枉法,就好比褚遂良……他要是不知错,朕是真的不想重用他。”
    武柔想了想,问:
    “陛下如果就坚持不用,会怎么样呢?”
    李善听闻,又走了回来,一撩衣摆,坐在了她的身旁,说:
    “你知道,朝中凡是重要的职位,年纪都在五十岁以上,他们的威望,彼此之间的情谊,可都比我深。
    假若我没有争取到可以抗衡的势力,那他们联合起来,逼我退位让贤,是很容易实现的事情。这在历史上屡见不鲜。”
    “那只能听他们的了?”武柔有些不服气地说,“到底谁是君王?”
    李善苦笑了一声,说:
    “自然不能全听,又不能全不听,每天能掰一点儿是一点儿。
    我现在觉得自己就是那市井商贩,与大臣们讨价还价,还不能黑了脸,呵呵……”
    武柔见他郁闷,瞧了一眼旁边没有人,于是凑过去往他脸颊上亲了一口,说:
    “一会儿我还帮你看奏章,看完了奏章,咱们两个去逗儿子去。”
    李善这才笑了,微微勾起了唇,看着她眼睛里有温暖的光。
    ……
    ……
    如果不是因为朝中大多非议武柔的身份,李善都想让她住在武德殿里。
    毕竟他接见外臣,在武德殿是最方便的,所以大部分时间都在那里。
    而且那是他从小到大,住的时间最长的地方,他在那儿也更自在一些。
    可惜……不行。
    因为将武柔接进了宫,他已经被人诟病贪图美色不顾伦理了,如果再让武柔住在武德殿,他们两个时常的在那些老臣们身边晃悠,大秀恩爱。
    那估计武柔就成现实版苏妲己了。
    没必要添这层麻烦。
    所以每天,基本是白天在武德殿里处理需要御批的奏章,剩下的那些由两省处理过的,他都会连带着自己,一起送到昭庆殿去。
    昭庆殿里也不用宫婢时常在一旁伺候。
    两个人并排坐在一张长案几上,几乎胳膊挨着胳膊,奏章分成了两摞,一人一摞。
    武柔若是看见不解的,或者觉得要紧的,都会举着放到他的眼前,跟他商讨一番。
    这一会儿,武柔从奏章中捡了一本出来,见那奏章比别的都厚一些,还诧异地“嗯”了一声。
    她拿着封皮一看,竟然是长安县令裴行俭的。
    裴行俭她是知道的,就是夔国公推荐的那位,说这个人交游广阔,有识人之明。
    她眸光转了一瞬,想起了刚刚李善说,想要提拔一个年轻一点儿的人去吏部,就是不知道谁合适,且不会引起那些老臣的反对。
    她看见这个人的名字,瞬间眼睛就亮了,一边展开了奏章,一边问:
    “九郎,裴行俭这个人你觉得怎么样,让他去吏部帮你可行?”
    李善没有抬头,用手肘支着额头,目光一行一行的快速浏览着奏章上的字,说:
    “我想过他,可是他太年轻了,履历太薄,且没有什么拿的出手的功绩,我没有足够的理由提拔他。长安县令是七品,吏部侍郎可是三品,如何服众。”
    武柔不说话了,因为她全被奏章上的内容吸引了去。
    因为这是一本对于官员选拔和考核政绩的设想。他先是长篇大论了一番关于科举的弊端和乱象。
    比如,科举通过,只能给末级职位,且基本没有上升渠道,大多人满腹经纶,一辈子都被困在郡县之内,无法升迁。
    而举荐制,往往通过长安城中位高权重的大人物,直面天子举荐,他们举荐的人,定然不会是因为大唐哪个州县缺人,往往是京中的要紧职位,所以被举荐之人,往往一步登天。
    因为这个,科举虽然施行良久,但是并不昌盛,大部分人,都期望通过结识朝中有名望的大臣,通过举荐制做官。
    所以,从前那些把持朝政的世家大族,崔、卢、郑、王的势力倒是没落了,但是朝中新的世家势力也起来了。
    武柔看到这里,心中一动,连忙将这奏章推到了李善的旁边,说:
    “你看,他倒是真敢说。”
    李善眉眼转了过来,眼睛落在了武柔纤细的指尖落着的地方,本来疲惫的眼神一下子亮了,问:
    “这谁的奏章,倒是把我的心里话说出来了。”
    李善听闻,连忙将那奏章给拉到了身前,将本来瞧着的那本给盖住了,认真地瞧了起来。
    那奏章很长,前头用了大篇幅阐明利弊之后,还仔细描述了自己构想出来的考察官员升迁的细则。
    比如,每一级官员,每五年为一个节点,考察政绩,或升或降,或者平调。
    总之,给那些科举入仕的人以升迁的希望,也能杜绝各级官员懈怠懒政。
    当李善将那厚厚的奏章合上最后一页封皮的时候,感叹道:
    “这些东西,如此细致详细,肯定不是他一日之功能想出来的,定是斟酌思虑了许久了……若不是我说,尚书省处理过的奏章我也要看,他的心血恐怕就这么淹没了。”(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