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武皇万岁! > 163.第163章 举荐名册
    武柔心中气得都笑了。
    是她的孩子行止无状,她倒是反过来说别人不懂事?
    这要是韦贵妃在,有哪个皇女敢这样,早就带下去训斥管教了。
    王皇后也不管。
    不过,对待敌人最好的法子,就是捧着她顺着她,越错越捧。挑明了万一让她改了怎么办?
    想到这里,武柔谦逊地低头,说:
    “娘娘教训的是。”
    王皇后冷笑了一声,也不知道在对谁说话,仰着脸道:
    “小孩子不懂事,大人不能不懂事,可是有些大人就喜欢利用小孩子不懂事,沾别人那一点儿光,心里头就舒服了。
    哼,跟个小孩子有什么区别?蠢得要命!”
    萧淑妃听闻,扭过头就对着王皇后怒瞪,刚想要说些什么。
    王皇后就朝着身后招了招手,道:
    “宣旨。”
    一直站在皇后另一侧的图司教便上前一步,从身后宫婢举着的托盘上,拿了一卷卷轴,打开,念到:
    “武氏出身勋贵,自入宫以来,以五品女官之职,恪尽职守,德才兼备,誉满宫韦,今特赐二品昭仪之位,以辅坤仪。”
    武柔听闻,眸光晃了一下,似乎有些心惊,然后便俯首下拜,道:
    “妾武氏,领旨谢恩。”
    图司教将手中的圣旨又放到了托盘之上,宫婢便端着托盘上前,连带着上头放置的玺印和鱼符鱼袋,一并递给了武柔。
    武柔刚刚伸手接过,萧淑妃便阴阳怪气地说:
    “皇后娘娘好大方,哪有刚侍奉陛下一晚上,就册封二品昭仪的?这番拉拢也太明显了。”
    王皇后笑得却极为开心,看着萧淑妃道:
    “这是陛下的意思,你有异议,自己去找陛下说啊。”
    萧淑妃瞪着眼睛,气鼓鼓地没说话。
    王皇后站了起来,一揽自己的袍袖,很是悠闲地说:
    “武昭仪快起来吧,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本后刻意刁难你呢。我走了,回去看看太子的功课。”
    说罢,她就抬步,昂首挺胸,施施然地走了。内侍打了浮尘以作引导。
    众人齐齐躬身相送:“恭送皇后。”
    武柔注意到,萧淑妃只躬身,根本就没张嘴。
    皇后带走了一直当装饰品的郑贵妃,还有跟着伺候她的宫婢和内侍们,一下子少了一大半。
    大殿内,还剩下萧淑妃的人。
    武柔站起了身,将手中的托盘,递给了身后跟过来的彩衣,与萧淑妃四目相对。
    萧淑妃冷冷地瞧着她,那目光恨恨地,甚至有些发酸,过了一会儿说:
    “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陛下从前记着你,是因为你是水里的月亮,他看得着捞不着。
    如今你也不过是这后宫里的一朵,还是一朵快要败了的。你等着瞧吧,你能留在宫里老死,已经是最大的福气了。”
    武柔心中冷笑:我以后怎样用得着你管?面上却说:
    “娘娘所说极是,我到底年纪大了,比不得娘娘年轻貌美。如今我能有机会侍奉陛下,已经很知足了,不敢妄想其他。”
    萧淑妃见她这么听话软面,一时间找不出挤兑她的快感,也想不起下头该怎么接,顿觉无趣。
    于是冷哼了一声,招呼着奶娘带着两个孩子,一行人呼啦啦地走了。
    对,刚刚她们说话的时候,那两个孩子一直在叽叽喳喳地讲话,一点儿教养也没有。
    武柔不禁想起了曾经见到晋阳公主的第一面,晋阳公主是那样的懂事可爱。
    再对比这两个孩子……真是尤其的讨厌可恶。
    但凡李善稍微用一点儿心,或者王皇后能尽到自己的职责,这孩子都不能养得这么没规矩。
    武柔头疼地揉着眉心。
    她才不过离开这后宫一年半而已,这里风气已经成了这般,当真是物是人非,令人嗟叹。
    “才人……不对,恭喜昭仪娘娘。”彩衣欢喜地说。
    大殿内几个分散在各处侍立的宫女,见状也跟着齐齐附和起来,武柔环顾了一周,温柔地笑着说道:
    “一会儿都有赏。”
    说罢,她就往西凉阁的寝阁去了,边走边说道:
    “等陛下下了朝,我们去武德殿去找他。”
    彩衣愣了一瞬,连忙说道:
    “可是陛下说,他下了朝会来看你。”
    武柔听闻,下意识地将袖子遮在嘴边,思索着什么,似乎有些忧心,过了一会儿,应了“也好”,就没说话了。
    ……
    ……
    朝堂上,头戴冠冕的皇帝李善,在玉藻的帘幕下,垂眼看着上头的两封奏章。
    这两封是最近出缺的职位,尚书省和中书省共同拟得推荐名单。
    中书省现在的中书令是柳仕,尚书省总管六部,则以右仆射褚遂良,太尉长孙无忌为首。
    按照道理说,这两部推荐的人才,不应该重合太多才对,可是现在一看,除了两三个是不一样的,其余的连顺序都没有怎么变。
    李善抬了眸子,看冕旒玉藻之下,扫了下头的群臣一眼,沉静温和地说:
    “看来两省大人事先商量过了。”
    柳仕听闻,上前了一步,躬身行礼,他身上紫色的朝服,本来就显得有些臃肿,一弯腰,更显得圆了,直视着李善说:
    “启禀陛下,中书省不曾与尚书省商议过,许是有才名,又符合条件的就那么几个人,恰巧而已。”
    李善心想,你这是将我当傻子了,可是他人说不是,他也不能当面表示怀疑肱骨之臣欺君。
    于是他又垂眸看了那奏章上的名字几眼,问;
    “这里头大多都是功勋之后,考取功名的寒门子弟却一个都没有,重新举荐吧。”
    长孙无忌听闻,出列拱手道:
    “陛下,太宗皇帝任人为贤,不拘一格,从来不看人出身门第。陛下为何以门第为由,要求重新举荐?”
    李善抬眸看着他,眉头微微抬了起来,过了一会儿才说:
    “既然是不看门第,我朝奉行科举制已有三十年之久,难道寒门子弟之中,就没有一个比这名单上强的么?”
    褚遂良上前说道:
    “陛下……科举中举之人,大多都充以县令及以下,从基层做起,以实务充实经验。谁好谁坏,很难说。
    况且,寒门子弟,家学浅薄,眼界不足,做小吏可以,治国方略常有欠缺。
    而勋贵之后,大多都是耳濡目染,从太学、弘文馆精心培养出来的,自然会强上许多。”(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