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我在古代种田修别墅 > 第72章 李子酒
    第72章 李子酒
    一群人坐在院子里吃喝有说有笑的,不断传出欢声笑语,经过的村民以为是家里来了什么重要的客人,也进来看看,结果被拉着喝了两碗汤才肯放人走。
    这顿饭她们吃了将近一个时辰,从傍晚六点吃到晚上八点多,一顿吃饱喝足后,大家帮着收拾好碗筷、打扫干净卫生,临走前,红梅还硬塞了一盘卤好的肥肠给她们带着。
    今晚月色不浓,伸手不见五指。他们离家虽然只有一小段距离,但是没有照明的东西便寸步难行。
    这个年代没有手电筒,出门也不方便带油灯,火竹就成了照明的必选。
    火竹是用拇指粗的竹子制作而成,天气好的时候,带上刀进后山砍够两三捆。
    然后扔进水里拿大石头压住,泡上几天直至发黄后,再拿到日头底下晒爆晒裂,一点上火就能燃烧。
    到了夜里谁想串门,点上一根火竹子,足够在村子内晃悠了。
    李秀菊一手捧着盘子,一手拿着火竹在前方照路,下过雨,泥路仍有些滑,周沉鱼被宝玉搀扶着,小心翼翼地跟在身后。
    “姐,你走的如此慢,我背你吧?”
    宝玉不等周沉鱼回答,露了个背给她。
    周沉鱼也觉得自己走路蜗牛似的,整个人趴了上去,李秀菊放慢了脚步,帮忙扶着:“小心脚下啊。”
    宝玉刚开始那几步还挺稳,走了几米后,两只腿开始摇摇晃晃,周沉鱼跟他差点没翻阴沟里去,吓得紧紧勒住他脖子,“姐姐能把命交给你嘛?”
    “姐,手松一些。”宝玉被勒的喘不上气,死咬着牙关,周沉鱼赶紧松开手,又听见他说:“姐,你方才是不是吃多了?怎么如此重?”
    周沉鱼不悦皱眉,拍他一掌,“呸,别人背我轻轻松松的,你背我就这么吃力?明明是你弱鸡好不好,米白吃了。”
    宝玉盯着还有几步的家门口,眼前直冒圈圈,“别人?谁啊?”
    周沉鱼想到杨犀那张冰块脸,她也不知道怎么就提到他了,情场挫败的阴霾再次笼罩。
    她撇撇嘴,岔开了话题,“树青哥和红梅嫂子真是大方,这么多的肉去肉市买,肯定得不少钱。”
    “可不是嘛,有这样的好邻居,有些远房亲戚都比不上啊。”李秀菊心生感慨,走了两步,顿时想到一件要事:“红梅的儿子也快过百日宴了,是时候该给孩子准备个银手镯了。”
    回到家门口,留在家里看家的小黄豆飞奔扑到门前,门一打开,它便窜出来舔人的腿。
    黄豆临出门前已经喂过一次,这回带了几块骨头给它,它高兴地不得了,叼起一块大骨头趴到门边啃起来。
    三人匆匆洗完澡,夜里雨水又滴滴答答下着,宝玉困得睁不开眼睛,自己溜回房间睡了,李秀菊又端了一大盆熬好的中草药汁到她房里。
    周沉鱼嘀嘀咕咕掀开裤脚,“老太太,我的脚已经消肿了,都这么晚了,不用再麻烦了,你不嫌累,我都觉得累。”
    “你还年轻,脚治不好,那会落下一辈子病根。娘累不累又有什么打紧的?”李秀菊拿着周沉鱼的脚放进药汁里。
    周沉鱼看着她黝黑皴裂的手掌被热水泡的起皮,那得多疼啊,“老太太,我和宝玉长大了,能挣钱养活你,你不要再编这么多竹筐了,自己适当偷会懒,苦了一辈子的人了。”
    李秀菊一点也不觉得累,“有你这句话,娘再累也值了。”
    周沉鱼把脑袋依偎在李秀菊肩头,浅声呢喃:“我以后要努力挣钱,让你过上好日子。”
    李秀菊扶着她的脸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那么大个丫头,怎么还像小孩子一样?”
    在那儿之后,清水镇又接连下了几天的雷雨,春季稻谷已经收割完毕,晒得地表皴裂的稻田又重新蓄满了水。
    因为清水镇的稻谷种的是两季稻,收割完后,播种前的准备很快要提上日程,所以周家村的村民来不及歇息,家家户户得空的人带上锄具出现在田里,光秃的稻田立马又冒出许多耕田的农人。
    趁着稻谷割完,种子还没洒下的间隙,李秀菊把鸡鸭放养到了外面,相比圈养吃的野菜和米糠,水田里散养长大的鸡鸭口感更好。
    没了卖水这个挣钱的活计,眼下又不是摘笋和捡夏至菌的日子,周沉鱼养脚伤这阵子,李秀菊编的竹笼簸箕成了家里唯一的收入来源。
    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周沉鱼便静下心来,跟着李秀菊耐心地学了一阵子,总算把装菜的竹篮编的有模有样了。
    就这样,别人耕田,宝玉进山砍竹子,周沉鱼和李秀菊坐在家门口的树下,听着鸟叫声做手工活,谁也没闲着。
    不过,相比割稻谷,周沉鱼觉得耕田这活计要轻松许多。
    碰上地表松软的稻田,村民只需引水入田,泡上几天,水田就像捣均匀的水泥软趴趴地,光脚踏进田里,轻轻松松便能将一根根水稻根踩进泥里,小孩子最喜欢这个。
    而碰上地质比较硬的稻田,就算补足了水分,地表仍旧是硬邦邦地,光脚踩在上面如履平地,根本无法踩进泥土深处。
    遇到这一类地质坚硬的稻田,村民就要借助锄具的助力,家境差一些的,全家老小扛上铁耙锄头以及铁铲一点一点地翻土,小小的五分田就要翻一整日的功夫。
    而那些家境好的,家里出个青壮年和一头水牛,把犁田的犁绑在牛的屁股后边,靠着鞭子抽打牛的后面,用牛的力气来拉动犁来翻泥土。这样不仅需要的人手少,速度也比手动耙田快上许多。
    耕田的人多了,赶集的人便少了,没了客源,猪肉佬便推着装满猪肉的板车,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的转悠。
    “卖猪肉咯。”
    “刚宰的新鲜猪肉,都是好肉咧!”
    “走过这个村儿,就没这个店了!卖猪肉咯!”
    听见猪肉佬的吆喝,田里忙活的人往回赶,李秀菊放下竹条,“有段日子没买猪肉了,娘去买一斤回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