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带着仓库闯古代 > 第三百一十九章 良性循环
    当李大勇见到李广利及其手下二十多名兵士的壮烈情形时,也感动得热泪盈眶。他扶住李广利,又亲手把自己的披风给李广利披上。
    李广利见陈长生派来大将来解救自己,也是十分激动。坚决要求李广利再给他一千人马,他要带兵去找乌桓报仇!
    “放心兄弟,你就在这里好好休养,你的仇,哥哥给你报!”
    李大勇安排李广利等人就在车师王城休养,然后准备继续向西,找乌桓讨个说法。
    乌桓和车市右国相互勾结,陷害大凉将士这件事已经是十分严重的事件!不对乌桓国施加战争惩罚,已经不足以宣扬大凉国威,平复大凉将士心中的激愤!
    但车师右国和乌桓还隔着焉耆等小国,李大勇也不敢擅自做主。于是派人回去请示陈长生。
    “好好好!”陈长生听说李广利还活着,兴奋的呼的站起。
    至于讨伐乌桓,陈长生想了下,让李大勇因地制宜,见机行事。能打就打,如果条件不具备,那就先等一阵,等条件成熟,他会再派定边军去。争取速战速决,一战解决乌桓。
    陈长生之所以没有急着要李大勇去扫荡乌桓,一是因为李大勇是第一次带兵远征,这次只是耍经验,并没指望他就立什么不世之功。而且他手下的兵士都是敦煌都护府的府兵,不像定边军那样的主力部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第二,他也要看大月氏的态度!
    乌桓是中亚
    大国。
    人口数百万,军队有二三十万。虽然乌桓王长途奔袭打李广利打不下来,可并不代表他们在本土作战就不行。
    只凭一两万西域联军,根本啃不动那么大的国家。
    但如果大月氏肯出兵夹击乌桓,这个仗就好打。
    李大勇接到陈长生的指令后,也知道要灭乌桓这样一个大国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如果出战失利,会严重影响大凉国的声誉和联军的士气。于是决定先驻扎在车师右国。
    车师右国国王不自量力,和大凉作对被斩杀,王太后等贵族也被俘虏。本来李大勇想把车市右国的王族和贵族全灭掉。但李广利说,车师右国的王太后是帮助过他的,所以李大勇就留了王太后和亲大凉的车师贵族,让她们来继续管理车师右国。
    不过,车师右国想成为一个独立国家是不可能了。土地被并入大凉版图也就理所当然。
    这样,陈长生通过李广利和他手下的五百勇士,就在西域获得了一个面积相当于大凉一半儿,人口数十万的立足点。
    陈长生这一举动,可以猜出大凉和车师右国之间的褚小国的心理阴影有多大。
    大月氏陈兵乌桓国边境,让乌桓国国王翁须弥十分害怕。
    他遣使到大月氏,对大月氏王说,大凉王陈长生野心勃勃,有并吞西域诸国之志,今朝你帮大凉灭了我乌桓,陈长生失去了一个强劲的对手,那下一步他对付你可就相当容易了
    。
    大月氏王一听也是这个道理。
    事实上,他对迅速崛起的大凉也是十分忌惮。因此才去和大凉和亲示好。
    所以,大月氏就把兵又撤回去了。
    同时,乌桓国又派人去大凉找陈长生道歉,说这完全是误会,乌桓国国王是听信了车师右国国王的谗言,说车师右国受到了大凉的侵略,看在老朋友的面子才去帮忙。既然事情弄清楚了,乌桓也知道错了。请求陈长生原谅,并愿意送乌桓公主和亲,并赔给大凉十万两银子。
    正在车师右国跃跃欲试的李大勇听到大月氏撤兵的消息后,十分生气,给陈长生送信,要他增派定边军和大将,攻打乌桓。
    陈长生回李大勇说,不必了,乌桓现在已经害怕了,一时不会再与大凉为敌,这笔账先记下来。
    但陈长生并没有让李大勇立即撤兵,而是在车师右国设立镇西将军府,从属敦煌大都护府。升李广利为镇西将军,驻守车师国,管理附近众小国的同时,监视乌桓的动向。
    陈长生并不是信了乌桓的辩解,而是他一下子吃了那么多领土,得消化整合一阵子。
    此前,因为北匈奴右贤王部被打残,居于河西走廊北部的大片土地处于无主的真空状态。随时可能被匈奴右贤王或其他外来游牧民族重新占领。
    为了保证大凉北部边境的长治久安,陈长生在那里设置了安北都护府,任马涛为安北大都护,无耳兔和查理曼
    丹为副都护,管理那些投降的匈奴部落。
    陈长生这样做,也是为了把擅长游牧的匈奴人迁出河西走廊,让移民来的汉族人开发河西可耕种的土地,多打粮食,为帝国的未来发展积蓄力量。
    之前,为了增加河西地区的人口数量,陈长生曾承诺给所有迁来的农户免费分发土地,并且三年不收赋税。这项举措从西北三郡引来了近万流民响应。
    但现在随着西北三郡被纳入大凉疆域,凉州和其他战区的难民大量西迁,河西的土地明显不够用了。
    再按之前的法令免费发地,河西的匈奴人的草场就要被大量的征用,对河西匈奴人来说,是一种歧视和掠夺,不利于民族政策。
    此时,将愿意定居的匈奴人留在河西,愿意游牧的迁往北部草场,并给予大额补偿,也是给河西匈奴人争取更多的生存空间,缓和民族矛盾的举措。
    空置下来的土地,一部分陈长生将优先分给想要退役的军队中的将士。特别是王凤军中那些人。他们本来就不是职业兵,很多心心念念想回家种田。
    陈长生让他们解甲归田一方面是奖励他们为大凉所做出的贡献,一方面也是趁机削弱王凤的势力。毕竟,这些凉州兵卒只认王凤,而不听大凉国王的。
    另一部分将作为官田,租给那些后来的移民使用。
    不得不说,陈长生这一系列政策让汉匈两族的人都获得了不少实惠。
    河西之前
    即便没有人耕种土地,到现在,已经有几十万亩肥沃土地被开垦出来。当年的种出的粮食产量就足够供应给全河西的人吃。
    因为陈长生不收地税,农民除了留够自己吃的粮食,剩余的粮食就全卖给大凉官府换钱。
    到陈长生在河西称王的时候,河西已经开垦出良田百万亩,在五个州设置的粮仓,粮食多得都快溢出来。
    在河西种地的农户都富了。
    除了种地,陈长生还时不时的给治下的百姓发福利。
    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生育奖励。
    陈长生建立大凉国之后,公布法令奖励生育。和所有封建君主制社会不同,陈长生不收人头税,而且还给生育奖励。农户们每生一个孩子,就可以去官府领一两银子的补贴。生两个,领二两银子。生三个,领四两,......以此类推,前提是必须要养活到七周岁。
    这个政策大大刺激了农民生孩子的愿望。大凉百姓千方百计,夜以继日的努力,在第一年就生出了几千个婴儿。
    “十五年后,河西的人口翻两翻,达到百万没什么大问题!”陈长生乐观的想。
    农民手头有了钱,也得花出去才行啊。
    所以陈长生鼓励农民从匈奴人那里买马,买牛扩大生产,买羊来增加生活品质。这些农人粮食够吃,又有足够的畜产品补充营养,体力大大加强,寿命也在增长。这也是增加人口红利的手段之一。
    陈长生又允许农户
    们买军器,买农具。
    这些农人很多都是在陈长生手下当过兵的,或者在大梁服过兵役。所以对刀剑长矛都会用。河西又经常遭受匈奴人的威胁,这些农户手里有了刀剑,除了自保,危急时刻,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也可以动员出一支庞大的民军队伍。买铁质农具可以增加劳动效率。买军器和家用铁器可以促进工业的发展。
    汉人大量买牛买羊,也让匈奴牧民增加了不少收入。手里有了白花花的银子,就可以买更多更优质的日用品和生产工具......
    这是个良性循环。
    但大凉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景象即将被一件事所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