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大明:摊牌了,你爷爷我是朱元璋 > 第七百一十一章 识时务
    这份名单上的人,都是在算数方面有着过人天赋的人。
    郁新不知道太孙为何要这么一份名单,但想来也不是坏事吧?
    至少对于这份名单上的人,应该是一个天大的机会。
    毕竟,这份名单上的人,大多数在户部也只能做个小吏。
    名单上也就是十个人,三分之二的人都是小吏。
    只有三分之一的人,是郁新平时接触还算多的官员。
    但就算是这些官员,也基本不是什么品级高的官员。
    毕竟,但凡是品级高的官员,基本都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的。
    这类官员,四书五经,就算是不能倒背如流,也绝对都有着各自的理解,在这方面,都算得上是一个个的专家了。
    算数也未必就不会,但要说十分擅长,那就不一定了。
    身为户部尚书,郁新用底下的人时,也是要从几个方面去选拔人才的。
    有人擅长管人,有人擅长理论,有人擅长实际操作。
    太孙这次要的名单上的人,基本都是属于第三类。
    小景子上前几步,接过了郁新手里的名单,又转交给了太孙。
    朱英打开名单看了看,这份名单应该是郁新亲自做的,是郁新的笔迹,总结的内容也很详细。
    一共是十个人,也就是这次在算数比赛中获胜的前十人。
    上面不仅有着这十个人的名字,目前在户部的职位,这次在活动中都取得了什么成绩,平时做事的时候,都是什么样的脾气、秉性,家里都有几口人,甚至是详细到了包括这个人在内的一家人的来历,家人都在做什么,等等。
    这个郁新郁大人,初见时,还觉得这个人性格略保守了一点。
    但接触多了,就会发现,这其实个妙人。
    也难怪这样一个做事更倾向于中规中矩的人,能够在老朱的手底下混这么久,甚至还算是鱼如得水了。
    如果他是爷爷,这样一个看似保守,实际上还算知情识趣,也并不怎么与人结党抱团的人,的确能看着比较顺眼。
    郁新感觉到太孙看完名单,突然就开始打量自己。
    这种打量,对于郁新来说,并不算是陌生,但上一次发生这种事的时候,已是有点久远了。
    上一次这样打量他的人,是皇上。
    这一次则是太孙,祖孙二人的反应,竟是有些像的。
    该说太孙不愧是被皇上亲自教导出来的储君吗?
    连打量他时,给他带来的压迫感,都是有点相似的。
    当然了,因为太孙的性格不像皇上那样外露,所以,太孙带给他的压迫感要稍微小一些。
    可悄悄抬眸看过去,却正好与太孙目光对上的郁新,第二个反应就是:太孙可比皇上难对付多了。
    “对付”这个词,用在臣子跟储君之间,的确是有点大逆不道。
    但对于大明,以及大明之前的朝代里的君臣们来说,“对付”这个词,其实也只是将他们之间的某种关系,用更加血淋淋的方式撕开了,给大家看一看而已。
    君臣之间,既有着共赢的关系,也有着对抗的关系。
    自古以来,都是东风与西风一样的关系。
    不是东风压倒了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了东风。
    君主如果强大且强势,那么,做臣子的,就会更加听话,更弱势,也不得不伏低做小。
    君主一方若是弱势,那么,做臣子的,就会强势起来。
    这两方,只要臣子没有不臣之心,都未必会带来什么不好的结果。
    就怕是双方力量差不多,你来我往,今日你压我,明日我压你,始终不能有一方长久占据上风,那么,这个国家,就可能真要出点问题了。
    毕竟,当双方斗来斗去的时候,政见就不太可能相同。
    今日你压我,那你的政见就能得到实施,但被压的一方,因为力量也不弱,就可能进行反对。
    明日我压你,那我的政见,就可以替代你的,成为被实施的内容,但被压的一方,同样也会进行反对,导致实施起来困难骤增,且持续的时间同样不会长久。
    再正确的法令,若是朝令夕改,都很难让百姓获益。
    最终倒霉的,大概还是普通百姓吧。
    但对于大臣们来说,大多数人最喜欢的,还是能够听从他们劝谏的君主。
    正坐在龙椅上的皇帝,作为大明的开国皇帝,那个脾气暴躁得,简直让大臣们闻之落泪。
    稍不留神,就可能来个九族消消乐。
    寄希望于下一任皇帝是个好脾气的君主,能够听得进大臣们的劝谏,这里所指的大臣,特指文臣。
    但显然,这个愿望,也是不可能达成了。
    脾气的确看起来更好的太孙,明显也不是个会任由文臣拿捏的君主啊。
    既然已是看出了这一点,那还挣扎个什么劲儿?
    郁新这个人,虽是做事中规中矩,为人还有点保守,但他有一个优点,还是不少人都没有的优点,那就是,识时务。
    过去他与太孙接触不太多的时候,还没有纳头就拜。
    在太孙来户部一段时间之后,近距离的频繁接触,让他意识到了,太孙外柔内刚,性格其实同样强硬!
    他甚至有一种感觉,太孙这个人,其实比皇上更强硬!
    只不过,皇上的强硬,全都外露了出来。
    而太孙的强硬,是循序渐进被展现出来的。
    等到大臣们都逐渐意识到这一点时,已是被温水煮了的青蛙,再也跳不出来了。
    郁新只要一想到自己的这种猜测,就会忍不住心惊。
    这也是他为太孙做事,更加小心翼翼的原因之一。
    而现在,他就任由太孙打量着,微微低着头,既不显得太过谄媚,也有着属于户部尚书的风骨,但同时,那种臣服的姿态,也表现得很清楚了。
    朱英收回了打量对方的目光,笑着说:“郁大人做事果然细心。”
    “不敢当太孙的夸奖,这是臣该做的。”郁新也笑着回道。
    哎哟,这个郁新郁大人,的确是越看越顺眼了。
    朱英想了想,突然问道:“郁大人的儿子,可是考取了功名?”
    郁新忙回道:“回太孙的话,犬子三人,一人中举,两人还只是秀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