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大司农 > 第二百八十四章 不信任
    三月初的平陵对于北方来的这些将士来说已经相当的暖和了。
    北方寒冷,哪有这样的景,一冬都能见绿,到了三月里庄稼更是一天一个样。不提到处可见的庄稼地,河边的柳,巷口的花,都争先恐后的露头,这白的粉的,那黄的红的,好不热闹。
    驻扎在城外的大军已经拔营去了通源河畔,驻扎在问君崖以南的地方。
    问君崖那片山岭北起梁谷关外,南靠通源河岸,比不得伏云岭,却也不小。山岭之中的树木即便是初春已然焕发生机,一片新绿。
    将养了月余,孟珩的伤倒是好了个七七八八,只是骨头还未痊愈,练武的时候稍微一动就隐隐作痛。
    然而他是个闲不下来的,能下地之后就开始按着自己的方式练起来,即便有些许不适也完全看不出来。
    许靖承见状,便将督造船只一事交给他。
    之所以选择在此扎营,为的就是为接下来横渡通源河做准备,十万大军渡江,他们需要数量极为庞大的船只。
    征用河上面行走的渔船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所以造船势在必行。
    有余钱跟郭要跟在身边,孟珩这个督造相当的轻松,只需要知道每日的进度即可,其余的琐事都由二人来解决。
    相比起来,许靖承和许青起就不轻松了。
    许靖承给许青起拨了五千人,许青起就近征用了渔船操练,上船之后才发现了一个大问题,那就是晕河晕船,别说作战,上
    船之后严重的根本不敢往甲板边上站,看都不敢看河水一眼。
    “早先在横塘关,北上伐夷需要横渡无定河,那会儿用的是木筏,因为无需考虑到在水上作战,所以当时有士兵晕河也没有多在意。”
    许靖承叹气:“过通济河的时候也是如此,但是现在跟那会儿不一样了,你看看河对岸!”
    远远的望去,宽阔的通源河对岸密密麻麻全是船只。
    中州那边显然是一边求和一边在备战,显然是做好了打算,一旦求和不成就会开战。
    通源河就是他们最大的一道屏障之一。
    有幕僚建议:“可否借船只搭成浮桥?用铁索加固,上面用木板相接,这样士兵在上面行走如履平地,自然不会再影响作战。”
    话一出口议事处就是一静。
    “倒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不可!”有人赞同就有人反对,且反对的有理有据:“战场之上,讲究进可攻退可守,不熟悉水战便按着陆战的方式迂回迁就,不仅于进攻无益,若是需要退时,如何退的了?”
    一时间,因为这个争论不休,然而又没有更好的办法。
    “只能尽快让一部分士兵适应。南北地形本就不同,水土不同,初来乍到不适应合乎情理,给了时间适应,最后总会有人能成。”
    总不至于到眼下这个地步了,被一条大河挡住了南下的去路,岂不可笑?
    许靖承想了想:“造船也需要些时日,平桓那边的旨意
    也未到,而今不过是未雨绸缪。从明日开始,士兵分批上船,将晕船最为严重的挑选出来。”
    十万大军,又不是一次全部上,前锋只需要五千到一万人足够。他就不信这么多人个个都晕船。
    说是旨意没到,议事刚刚结束就有信传来。
    “平桓那边拒绝议和,太子代替圣上亲政 率大军二十万已经在来平陵的路上。”
    二十万,这是要一举攻进中州拿下洛都了。
    许青起也在议事处,之前她一直没开口。
    许靖承身边的幕僚不少,皇帝派来的谋士也有,还有什么副将之内的,轮不到她一个三品小将发话。
    等结束众人都散去的时候她缓了一步,留下来问许靖承:“殿下,不知道殿下派出去的人可有回应?”
    他们得将河对岸的情况摸清楚才行。
    否则,人多有什么用。
    这几十万人还不知道有多少要喂这通源河的鱼。
    许靖承叹气:“本王不确定是否将对岸都摸清楚了,只知道对岸有八万兵马,其中有两万人原本就是通源河以南上墉汉阳一带的的守兵,十分精通水战。而且,他们的船跟我们所造的完全不同。
    看似夏国大势已去,但是他们依旧还有与我们一拼之力,这个通源河,不好过。”
    否则他也不会不等旨意早早的就开始做准备。
    眼下看来,其实一点也不早,甚至还有些仓促。
    对方大都是土生土长的河边人,水性十分的好,而他们这些北
    方人,不仅少会泅水,就连坐船都晕。
    “剩余的得等太子殿下来之后再做决断,许家留在洛都的人都由他在掌控,洛都那位到底还有什么倚仗,也只有他才最清楚。”
    许靖坤一行来的并不快,二十万大军,行军声势浩大,许青起他们在通源河北岸每日都要听见好几次关于他们的消息。
    但是这对许青起并没有任何影响,她每日都很忙,忙着训练士兵水上作战。
    跟孟珩同在一个营地都不是每天有时间见面,只有她稍微闲一些的时候孟珩提一些吃食过来寻她与她一道吃个饭。
    一直到大军抵达平陵境内之后她才将这个事情重视起来。
    这一次跟之前作为监军不一样,太子是替圣上亲征,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圣上,即便是随行的司徒瑾,还有在这边一直总揽军务的许靖承孟珩都得以他马首是瞻,更不要说许青起这样的小将。
    许青起这会儿忙里偷闲在孟珩那边看人造船,听余钱说起这个事情就感叹:“看起来,圣上是真的看重这位殿下。”
    孟珩笑了笑:“帝王心思难测,谁知道呢!总归他是统帅,上面有二哥四哥顶着,他们怎么说咱们怎么做就行了。”
    更何况他身体还未完全痊愈,就算是冲锋陷阵暂时也还轮不到他,麻烦的就是许青起。
    他一点也不想让许青起跟许靖坤打交到。
    那人有时候还能看透,有时候完全看不透,除了那份警惕觉
    得他目的不纯,完全不知道他到底有何目的。
    许靖坤此行看似得到皇帝极大的信任和倚重,然而他却知道,他是真的触怒了他爹,代替亲征不过是下下策,听着好听,不过是马前卒罢了。
    看似掌握大权掌控全局,但是他的一举一动都在皇帝的眼皮子下面。
    此番他带了好几个幕僚,还有临行之前皇帝送来的一人,那是跟东宫大管事当年一起跟随皇帝的,是许靖坤的祖父,老定远侯亲自培养的人,两个人先是跟着皇帝在外征战,而后一人留在了雁门关,一人留给了他陪着他一直呆在中州。
    而今一直跟在皇帝身边的那位跟来了。
    皇帝口谕,说是不放心他,此人是他最信任也是最能倚仗的人,由他寸步不离的陪护着太子皇帝才放心。
    然而许靖坤清楚,什么陪护,分明就是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