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大汉永存 > 第318章 历史上的曹操
    第318章 历史上的曹操
    吕布拿着丁原的头颅去见董卓的时候,董卓自然大喜过望。
    随即,吕布便跪了下来,“布飘零半生,未逢明主,公若不弃,某愿拜为义父!”
    “哈哈!”董卓哈哈大笑,“我得奉先真乃天赐英杰也,吾儿快快请起。”
    吕布磕了一个头,及其郑重的说,“义父在上,儿从此以后跟随义父,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相助义父,共图大业。”
    “哈哈,吾有奉先,何愁大事不成?”
    “奉先吾儿,吾封你为骑都尉中郎将,都亭侯!”
    “谢义父!”
    “赐金甲锦袍!”
    “明日,义父要汇集群臣,再议废立皇帝。”
    “孩儿愿意护卫义父。”
    袁绍其实是有点骑虎难下,董卓何尝不是?
    袁隗把少帝刘辩身上佩带的玺绶解下来,进奉给陈留王刘协。然后扶弘农王刘辩下殿,向坐在北面的刘协称臣。
    大家我看看你,你看看我,一时间没有人敢反抗,吕布就带人拿着剑,护卫在董卓左右,谁他妈敢反抗?
    “诺!”
    第二日,董卓诏令群臣,他高坐在上面笑着说,“诸位,天下之主,宜得贤明,每念灵帝,令人愤毒!
    如今皇帝暗弱,不可以奉宗庙,为天下主。今欲依伊尹、霍光故事,废少帝为弘农王,更立陈留王,有不从者,斩!”
    一两個月前,她还是大汉最威风的人,口含天宪,手握权柄,是大汉帝国的太后啊。
    这个时候袁绍站了起来,“当今朝廷初定,召尔等入京是为了辅佐天子,安定百姓,而你却几次三番妄图废嫡长而立庶子,岂不是蓄意谋反吗?”
    诏书说:“皇帝在丧,无人子之心,威仪不类人君,今废为弘农王,立陈留王。”
    “伱想死吗?”
    何太后哽咽流涕,群臣都心中悲伤,但没有一个人敢说话。
    九月初三,董卓用毒药害死何太后。公卿及以下官员不穿丧服,在参加丧礼时,只穿白衣而已。
    董卓又把何苗的棺木掘出来,取出尸体,肢解后砍为节段,扔在道边,他还还杀死何苗的母亲舞阳君,把尸体扔在御树篱墙的枳苑中……
    双方都在找台阶下。
    “刷!”一下,董卓脸色狂变,“呛”一声把宝剑抽了出来,恶狠地说,“尔要试试我宝剑锋利否?”
    董卓心里活动:“袁家四世三公,朝廷大部分是他们的人,我才新进洛阳,对这里的掌控根本就不高,要是他带头反,我有胜算吗?”
    袁绍内心活动:“靠,早知道就不装,董卓这老狗,以前就是我袁家的狗,现在竟然咬人,四周护卫大多都是他的,要是动手可怎么办?打得赢吗?”
    反正两边都是既不能动手,也不能现在撤下去,不然太丢面子了。
    于是,他把何太后迁到永安宫。大赦天下,把年号昭宁改为永汉。
    可就短短一两个月,她几乎沦落为任人揉捏的讨人嫌,甚至随时可能面临生死之忧。
    尚书卢植接着说:“昔太甲既立不明,昌邑罪过千余,故有废立之事。今上富于春秋,行无失德,非前事之比也。”
    而袁绍旁边的几个人也连忙拉住了。
    “呛!”袁绍把自己剑抽了出来说道:“我的剑也未尝不锋利。”
    “本初!”
    “哼,天下之事,在皇帝,在诸位忠臣,你只不过是一篡逆之辈,又待如何?”
    他拉住了董卓,
    无奈,董卓选择息事宁人。
    他让皇帝下诏,任命朝中公卿及以下官员的子弟为郎官,以填补原来由宦官担任的职务,在宫殿侍侯皇帝。
    董卓大怒,他准备杀卢植,蔡邕为卢植求情,议郎彭伯也劝阻董卓说:“卢尚书海内大儒,人之望也;今先害之,天下震怖。”
    幸亏在一旁的李儒看见,连忙来打太极,“现在事还未定,不可妄杀啊。”
    公元188年,九月初一,董卓又在崇德前殿召集百官,威胁何太后下诏废黜少帝刘辩。
    董卓又提出:“何太后曾经逼迫婆母董太皇太后,使她忧虑而死,违背了儿媳孝敬婆母的礼制。”
    当然,董卓也不是全都蛮干,他还是懂得收买人心的。
    好家伙,他一来就直奔主题啊,没有一丝一毫多余。
    同时,率领三公等大臣上书,请求重新审理陈蕃、窦武以及党人的案件,一律恢复爵位,派使者去祭悼他们的坟墓,并擢用他们的子孙为官……
    他毫不犹豫的斥责起来董卓,这一下,董卓脸色都变了,大吼起来,“天下事在我,我今为之,谁敢不从?”
    “我命你带着甲士千余人侍卫义父左右。”
    一念之间,天堂和地狱,莫过于此了。
    此时的何太后心里万分后悔,当初她要是坚决一点,直接灭了宦官,或者解除何进兵权,重用宦官,也不会有如今的后果。
    不仅如此,他还进行一系列动作,到达十一月,董卓成为了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
    袁绍放下了剑,向着几人拱手随即转身离开。
    大家一时间屏住了呼吸,继续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其实都慌的一批。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呀,别看他开始做的不错,但性格决定命运。
    最开始他可能听李儒等人的劝诫,但看到这么轻易就能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仿佛天地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他开始飘了,本性暴露出来了。
    董卓本来就性情残忍,一旦控制朝政大权,全国武装力量和国库中的珍宝等全由他掌握,威震天下,欲望没有止境。
    他对门下的宾客说:“我的相貌,是尊贵无上的!”
    侍御史扰龙宗晋见董卓汇报事情,没有解下佩剑,立刻就被打死……
    当时,洛阳城内的皇亲国戚很多,宅第相望,家家都堆满了金银财宝。
    董卓放纵部下的士兵冲入他们的内宅,强夺财物,奸婬掳略妇女不回避皇亲国威。
    致使人心惶恐,朝不保夕。
    细数一下,董卓进洛阳干的事情,首先,无故废立皇帝,他为了树立威信,可以理解。
    其次,毒杀废帝刘辩与何太后及太后之母,他为了以绝后患,也可以理解。
    最后,任意妄为,放纵士兵在洛阳城奸淫妇女,抢劫财物,这就极大的失去民心了。
    袁绍吓得老早就跑了,他把司隶校尉的符节悬挂在上东门,离开洛阳逃奔冀州而去。
    董卓大权在握以后,大概是想起袁绍对自己拔剑,气不过,悬赏捉拿袁绍,催逼急迫。
    周毖、伍琼等人劝解董卓说:“夫废立大事,非常人所及。
    袁绍不达大体,恐惧出奔,非有他志。
    今急购之,势必为变。
    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于天下,若收豪桀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则山东非公之有也。
    不如赦之,拜一郡守,绍喜于免罪,必无患矣。”
    董卓点头同意了,拜袁绍勃海太守,封乡侯,他万万没想到这是放虎归山。
    随后,董卓继续干他后悔的事情,封袁术为后将军,曹操为骁骑校尉。
    袁术害怕董卓,出奔南阳,袁术害怕,难道别人就不害怕?
    曹操同样改名换姓,从小路向东逃回家乡。
    好家伙,这个董卓气得脸都发红了,大怒,“庶子,不足以谋!下令,逮捕袁术,曹操。”
    曹操经过中牟县时,亭长疑心他来历不明,促起来送到县里。
    当时县里已收到董卓下令缉捕曹操的公文,只有功曹心里知道他是曹操,认为天下正乱,不应该拘捕英雄豪杰,就向县令建议,把曹操释放。
    这一次,曹操差点大业未成,半道崩殂呀。
    所以,所有能成功的人,必然有气运在身的。
    曹操回到陈留郡,把家产出卖,集结起五千人的部队。
    大概是因为曹操作为三大主角之一,所以《三国演义》中有关曹操刺杀董卓的故事。
    在演义中,当时曹操在董卓心中极为信任,可以自由进出董府。
    于是,曹操与王允密谋,利用曹操的职位之便进入董府,并借助王允家传的七星宝刀破除了董卓身上的贴身软甲,准备将其杀死。
    然而,这次刺杀行动最终以失败告终,曹操不得不逃离洛阳,并遭到董卓的追捕……
    可惜,演义是演义,历史是历史,曹操并没有刺杀董卓。
    可在历史上,确实有人刺杀了董卓。
    《后汉书》记载:孚字德瑜,汝南吴房人。质性刚毅,勇壮好义,力能兼人。
    忿卓凶毒,志手刃之,乃朝服怀佩刀以见卓。
    孚语毕辞去,卓起送至合,以手抚其背,孚因出刀刺之,不中。
    卓自奋得免,急呼左右执杀之,而大诟曰:“虏欲反耶!”
    孚大言曰:“恨不得磔裂奸贼于都市,以谢天地!”
    言未毕而毙……
    正是由于这次刺杀事件,董卓开始穿戴贴身软甲,并在外出时有带甲士护卫,从此安全防护更加周密。
    伍孚曾经担任侍中、河南尹和越骑校尉的职位。
    在董卓发动叛乱,百官惊慌失措时,孚身穿轻便的铠甲。
    将刀藏在朝服内,试图找机会刺杀董卓。
    卓察觉到了孚的意图,他送孚到合中后,孚立即拔出刀来刺向董卓。
    然而,卓力大无比,孚的刺击失败,被当场逮捕……
    《三国演义》中还有这么一回章节,说当时中牟县令是陈宫,他也痛恨董卓,爱慕曹操是个英雄,于是就上演了一出“捉放曹”。
    夜里,陈宫悄悄把曹操放了,而且自己辞官不做,并且表示愿意跟随曹操,一同铲除董卓,恢复汉室。
    随即,曹操和陈宫一起出逃,夜晚途径吕伯奢家。
    这个吕伯奢是曹操父亲的好友,于是不幸的事情发生了。
    曹操听到后院有磨刀的声音,又听到有人窃窃私语,怀疑是吕家要加害于他。
    于是决定先下手为强,起身把吕家8口人都杀了。
    等杀完,后来发现杀错人了,原来吕家是想杀猪款待他俩。
    俩人急忙逃走,半路上遇到吕伯奢买酒回来,曹操怕吕伯奢回家后,看到家人被杀,再报官捉拿曹操。
    于是,曹操就一不做二不休,手起刀落,把吕伯奢也杀了。
    当时陈宫怒斥曹孟德残忍自私,薄情寡义,并且从此跟曹操割袍断义,分道扬镳。
    曹操出了那句流传后世的话:“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其实,这些也是有问题的,这个时候的陈宫根本就没有当什么县令,而且他要放曹操,根本就不会选择那样的手段。
    在真正实历史上,曹操任东郡太守时,陈宫才出仕。
    初平三年(192年),陈宫曾通过外交手段,为曹操收取兖州。
    当时的兖州因刺史刘岱跟青州黄巾军作战时战死而处于无主状态。
    而且,陈宫为曹操争取到了济北相鲍信的支持……
    可以说,在曹操崛起的过程中,陈宫充当了很重要的角色。
    而陈宫之所以会反曹操,根本就不是因为曹操杀了吕伯奢,曹操就没有杀吕伯奢。
    至于曹操有没有杀吕伯奢一家的其他人,这在历史上是有矛盾的。
    陈寿《三国志·武帝纪》并无记载,其余的三种版本,陈宫并不在现场。
    《魏书》曰:“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
    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这个记载是吕伯奢家的儿子和宾客先动的手,曹操杀人属于正当防卫。
    这《魏书》是魏国人写的,可能存在美化和偏向曹操的地方。
    《世语》曰:“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
    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这是误杀。
    孙盛《杂记》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
    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遂行!”
    但是《杂记》这些就有点偏向于野史了。
    所以,曹操杀吕伯奢一家是有可能的,但是杀吕伯奢是没有的。
    而陈宫之所以和他分道扬镳,除了性格问题,其实最大的问题是利益。
    曹操上位后大肆打击兖州士族,杀了兖州名士边让等人。
    边让是陈宫的好友又是兖州士族中的重要人物。
    曹操这些行为引起了整个兖州士族的不满,陈宫作为兖州士族的头面人物,自然不会和曹操善罢甘休。
    于是,兖州士族联合起来反对曹操,迎吕布入主兖州,还差点灭了曹操。
    陈宫最开始支持曹操,其实也是想扩大自己陈家的利益,但曹操是不管世家大族,还是平头百姓,他该杀就杀。
    当然,不该杀的人曹操也杀,这便是曹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