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红楼之贾玉京 > 第57章 书院大考
    第57章 书院大考
    因为众多学子离校,书院里一下冷清了许多。
    内舍生走了大半,上舍生一个不剩。
    因此只负责教授上舍生的沈岩,直接就无事可做了。
    于是书院重新分班,将外舍生中学业比较出色的一部分,临时提升到内舍。
    由两位上舍教授和沈岩、唐纶来共同教导。
    正好今年九月时,万松书院收到江南五大书院的邀约,请他们派人参加江南五大书院三年一次的讲会。
    这是一个很明确的信号,那就是江南五大书院已经承认万松书院的地位,以后江南五大书院就要变成六大书院了。
    这次的聚会是由岳阳书院作为东道主,因此地点是在湖南洞庭湖边的巴陵,也就是岳阳。
    洞庭湖美景天下闻名,岳阳楼也是天下名楼,令无数文人骚客向往。
    贾琼刚知道这消息时就决定,这次讲会他一定要去参加。
    因为路程太远,山长年龄大了受不了颠簸,所以打算让沈岩带队前往参加。
    江南五大书院的聚会,是江南士林的一次盛会,每次都会引起天下瞩目。
    这既是各学院互相交流学习的机会,也是学子们展示才学的舞台,自然人人都想参与。
    如果坐船去岳阳,需要从杭州沿运河北上到达长江,接着沿长江逆流而上。
    穿越江苏,安徽,江西,湖北四省,才能到达洞庭湖。
    全程近3000里水路,而且在长江上要逆水行舟。
    所以去的时候如果全程走水路,单单赶路就需要四五个月时间。
    回程时因为顺流而下,速度倒是能快不少,也就需要不到两个月时间就可以。
    沈岩深思熟虑之后,决定去时走陆路,回来时再走水路。
    陆路比水路要快得多,只不过需要长时间骑马,这对体力是一个很大考验。
    沈岩曾经只身游历天下十年,现在身体依然强健,这对他来说不成问题。
    不过沈岩可不是单单要赶路,他要把这次去岳阳当作一次很好的历练。
    一路游学,是极好的增长见闻的机会,而且路上有沈岩单独辅导,机会更是难得。
    公平起见,书院很早就发布公告,将以这一次年考排名为依据,从排名前二十的考生中,选取文采最出众的十人前往。
    为了得到这一次机会,学子们在后面的这几个月那真是玩命了,就差头悬梁,锥刺股了。
    贾琼升入内舍已经半年,集合了浙江省众多精英学子的万松书院,内舍生里就没有一个实力弱的。
    浙江省一直都是科举强省,可以说万松书院的内舍生,到北方的任意一个省份,考个举人功名那都不是什么难事。
    贾琼虽然有过目不忘之能,但真正用心学习也就不到三年时间。
    跟这些动辄寒窗苦读十多年的学子们比,他刚进入内舍时的成绩并不突出。
    但是贾琼可怕的地方就在于他有更科学的思维方式,更先进的学习方法。
    因此当他踏实下来认真学习的时候,他的进步是肉眼可见的。
    贾琼的考试排名每一次都会有所提升。
    从排名内舍后几名到排进内舍前二十,他仅仅用了三个月时间,这是别人三年都未必能做到的。
    如今内舍生中的佼佼者,大部分都去参加今科会试了。
    所以在九月的那次季考中,贾琼的排名就直接前进到了全院第五名。
    排在他前面的,都是实力很强,但是在乡试中发挥失常,或者出现意外情况落榜的老生。
    现在所有书院的学子都知道,贾琼肯定会在入选的十人之中。
    没人会质疑贾琼的文采,所以他们争夺的,其实是剩下的九个名额。
    山中无日月,世上已千年。
    书院的学子们专注于学业,三个月时间转瞬即逝。
    大楚延续宋朝的传统,私学盛行,官学没落,能力出众的学子大都会选择到私学读书。
    万松书院作为浙江最好的书院,是决定浙江科举成绩好坏的重要一环。
    因此每任浙江学政都会重点关注万松书院的教学情况,大考就是最基本的考察手段。
    现任浙江学政名叫李云,是洪武二十八年进士,点学政之前任南京大理寺少卿一职。
    学政三年一任,是临时差遣,品级跟原职相同,所以李云还是正四品官。
    明年这位学政大人就该卸任了,朝廷会根据他这三年来的提学成绩,来决定对他的升降。
    每年书院大考在十二月中旬进行,为表重视,在大考这一天的一大早,李云就已经来到万松书院。
    山长唐纶代领书院全体教授,学生,在广场上列队欢迎学政到来。
    李云这是第三次来了,对书院的教授们都很熟悉。
    他在进士牌坊前下马,对着牌坊先郑重的施了一礼。
    唐纶带领众人上前,向李云施礼道:“我等恭迎学政大人。”
    李云道:“诸位免礼,万松书院教化有方,为我浙江众学院之楷模。
    本官今日到此,立于这进士牌坊之下,也是与有荣焉。
    三月后,这牌坊上要增加几人,松溪先生可有猜测?”
    唐纶捋须笑道:“事不目见耳闻,安能臆断其有无。
    说少了提学大人不悦,说多了有自夸之嫌,所以还是不猜为好。”
    李云闻言拱手笑道:“前辈说的是,凡事都当谨言慎行才是,云受教了。”
    众人寒暄一番,将李云迎进书院,由他现场出题,学子们开始大考。
    大考要进行整整一天,所以李云当晚要住在书院中,进行阅卷。
    唐纶和沈岩都是李云的科场前辈,而且在江南士林中声望日盛。
    百里玄和赵普也是进士出身,地位不比他差。
    因此李云也不敢摆架子,对于学子的排名都是与他们商量着来。
    当他看到贾琼的策论时,不由得击节赞叹道:“这篇策论气势恢宏,直抒胸臆,有苏韩之气韵。
    且见解独到,针砭时弊,有名臣之风范,真乃佳作也!
    众人听到李云的赞叹声,都好奇的放下手上的卷子看过来。
    山长唐纶笑道:“什么文章能得李提学如此赞赏,可否让我等一观。”
    李云笑道:“佳作理应共赏,就让我给大家诵读一番吧。”
    制夷论
    予尝闻倭寇祸乱东海,其势渐为猖狂。
    我朝海域辽阔,水师于其间如沧海一粟,其势难守,久守则必失。
    ……
    喜欢的书友们帮忙推荐一下,谢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