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红楼之贾玉京 > 第38章 鞑靼入寇
    第38章 鞑靼入寇
    一个时辰以后,众臣齐聚南书房,众人很快将魏文通的奏报传阅一番。
    隆庆帝环视众臣一眼问道:“对于这份情报,众卿有何看法?”
    武英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司马显首先说道:“皇上,蒙古部落在这个时间集结确是异常情况,臣以为不得不防。
    应速命宁夏镇,榆林镇,固原镇加强防备。
    调整布防,坚壁清野,以待来敌。”
    文渊阁大学士,户部尚书罗瑾立刻反对道:“司马大人,这情报只是出自徐山,贾琼两人的推断。
    现在还未确定真伪,如何能轻动大军,坚壁清野,
    如果情报有误,岂非劳民伤财。
    皇上,臣以为只要命领各镇加强防备即可,等有更加准确的情报之后,再做应对。”
    东阁大学士,吏部左侍郎谢谦反对道:“罗大人,等有准确的情报,蒙古人恐怕已经打到家门口了。
    到时边镇仓促应战,后果如何可想而知。”
    罗瑾反驳道:“现在敌情不明,如果轻易调整布防,万一蒙古人从其他方向进攻又当如何。”
    隆庆帝看到三个内阁大学士意见相左,一时也拿不定主意。
    于是看向内阁首辅,中极殿大学士张纯阳和内阁次辅,建极殿大学士李世睿。
    “张阁老,李阁老,你们认为应当如何应对?”
    李世睿首先说道:“陛下,臣以为应当早做准备,军情紧急不宜拖延。”
    张纯阳顿了一下说道:“陛下,如今情况尚不明朗,一动不如一静。”
    如今内阁五人之中,司马显和李世睿都是王穆推举入阁的,谢谦保持中立。
    张纯阳为首辅,他的盟友就只有户部尚书罗瑾,他自然要帮罗瑾说话。
    这时五军都督府前军都督,北静郡王水溶出列说道:“陛下,臣以为蒙古人一反常态,于本应畜养畜力之时集结人马,必然所图甚大。
    如不早做提防,恐怕边境百姓会损失惨重。
    不如先让宁夏镇坚壁清野,其他两镇先做预防。
    同时命斥候在贺兰山一带建立临时烽火台,一旦发现敌军踪迹立刻点燃烽火示警,给百姓争取足够的转移时间。”
    新上任不久的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也附和道:“臣以为北静王爷所言极是,另外京营也应做好出兵准备。”
    隆庆帝点点头说道:“此策甚是稳妥,就依北静王和王节度之言,先传令宁夏镇坚壁清野。
    其他二镇、京营,各自做好御敌准备。
    另外命令边镇多派斥候入敌境,尽快探明敌情。”
    大楚朝廷迅速做出反应,但是蒙古大军的动作更快。
    他们劫杀商队就是为了防止走露消息,贾琼三人发现之时,大军已经基本集结完毕,所以并未给边镇赢得太多时间。
    长安城南,渭水码头。
    沈碧云和徐葳蕤坐上王家的包下的一艘豪华客船,开始启程南下。
    王穆乞骸骨之后,已经在京中滞留三年。
    老头儿思乡日重,隆庆帝也不好再强留,终于同意放他回乡了。
    琅琊王氏虽然起源于山东琅琊县,但是在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琅琊王氏自临沂衣冠南渡,举族迁居金陵。
    南渡之后,因对故乡的思念,所以一直都以北土地名为称呼。
    东晋元帝时,特置王氏家族聚集之地为南琅琊郡。
    因此如今王家的祖籍与贾家一样,也是在南京。
    这次王穆回乡,王浑一家也要跟着回去。
    王穆年纪大了,他只有三个儿子,最少需要留一个在身边照顾的。
    大儿子二儿子都在做官,只有王浑能跟着伺候他了。
    因此贾琼安排姨妈和表妹,带着家里的下人们,同王家一起坐船去江南,路上也好有个照应。
    至于桂巷的宅子,只留了几个下人照看。
    在王家的船离开渭水码头的时候,报告蒙古人大举入侵的六百里加急文书,也同时送达。
    一时间,长安城笼罩在了一片战争的阴霾之中。
    隆庆十四年夏五月,蒙古鞑靼部新王察汗帖木尔即位。
    为了树立威信,察汗决定集结全族之兵入寇中原。
    六月,十五万蒙古铁骑在贺兰山下集结完毕,随后悍然发兵攻入大楚边境。
    这是近三十年来,蒙古人发动的最大规模的一次入侵行动。
    只一日,数量惊人的蒙古大军就攻破了宁夏镇薄弱的西北防线,从镇远关杀入宁夏腹地。
    而在五天以前,宁夏镇刚刚开始坚壁清野工作,仍然有一些村庄还未迁移完毕。
    广袤的宁夏高原瞬间成为蒙古大军的狩猎场,损失惨重。
    但是相对于出动的庞大军队,这点收获还满足不了鞑靼新王的胃口。
    在宁夏真没有油水可捞之后,不甘心的察汗命令大军兵分两路。
    他亲率主力一路向南,攻入富饶的中原腹地,固原镇。
    而他的弟弟,右贤王拓阔帖木尔领五万偏师,向东攻向榆林镇。
    十几万铁骑入寇,一时间中原大地狼烟四起,烽火遍地。
    而此时的贾琼三人,正在横穿河套平原,向北方疾驰。
    他们准备先一路向北去到阴山脚下的鞑靼王庭探查,再转道向东直奔太原。
    黄河九曲,唯富一套。
    上天的鬼斧神工,用黄河在神州大地上写成了个几字,也造就了富饶的塞上江南。
    这里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制兴邦之地。
    也是蒙恬屯垦,北筑长城,却匈奴七百里之地。
    苏武牧羊,文姬归汉,昭君出塞,汉武三捷灭匈奴。
    这里上演过一幕幕荡气回肠的汉人史诗,但如今的河套平原却是蒙古鞑靼部的地盘。
    除了刀口舔血的盗匪和追逐财富的商人,很少有中原人敢到这里来。
    贾琼三人之所以这么大胆的横穿河套平原,是因为他们在跟随锦衣卫进入草原探查时发现异常。
    他们发现河套草原上的牧民,青壮年大部分都已经被征调走了,剩下的几乎都是妇孺老幼。
    他们很快做出了一个大胆的推断,那就是鞑靼人已经倾巢而出了!
    这就意味着河套草原现在无比空虚,这些部落为了放牧,都会分散成一个个小营地。
    只要他们小心一些,绕开那些部落聚集的区域,就不会遇到太大的危险。
    这是千载难逢的绝好机会,贾琼和徐山当即决定改变路线。
    先探查河套草原上的情况,然后直接赶往太原镇。
    魏文通带着情报潜回宁夏镇,准备想办法将消息传回朝廷。
    而贾琼他们则打算直接赶往太原,说服太原总兵杨震业兵出雁门关,从背后奇袭河套腹地,以解中原之危。
    如果按照原计划走榆林再到太原,要穿过道路崎岖难行的黄土高原,没有一个月时间别想到达。
    对于杨震业会不会被他们说服,贾琼倒也有不小的把握。
    大楚边镇守将就有很大的自主权,紧急时刻可以不经兵部和五军都督府批准,自行调动兵马作战。
    因为大部分边镇都孤悬在外,向京城汇报需要的费的时间太长。
    如果没有临机专断之权,很容易会贻误战机。
    杨震业虽已年过五旬,却是大楚军中有数的沙场宿将。
    他的战略眼光自不必说,贾琼不相信他会放弃这个立大功的机会。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杨震业出身京营,曾经在贾代化麾下效力过十几年,是贾家旧部。
    他能做到正二品总兵的位子,离不开贾代化的赏识和提拔。
    贾琼宁国公嫡孙的身份,应该也能起到一些作用。
    求支持哦,有票的朋友们请支援一下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