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红楼之贾玉京 > 第28章 兰桥闯关
    第28章 兰桥闯关
    王渝不知道嘉亲王是什么来意,有些头疼的迎了上去。
    还没等他开口,嘉王就先拱手笑道:“哈哈,王大人,不请自来,恕本王冒昧了。
    不过我的随园就在旁边,我也算是半个地主了。
    今日王老大人在这里办诗会,我怎么能不略尽地主之谊呢。
    我这次带来了颜真卿的《湖州帖》,也算为诗会添个彩头吧。”
    王渝一听嘉王这是来示好的,笑着施礼道:“王爷能来是王家之幸,请随我来。”
    小岛本就不大,嘉亲王下船时亭中的众人都已经看到了。
    恭王爷看了眼一旁的王穆,笑着道:“介川先生,本王这个侄子太过孟浪了。”
    王穆不在意的说道:“嘉王一片美意,何来孟浪之说,老夫出去迎迎。”
    恭王爷忙道:“哎,介川先生怎么能去迎他,他哪有那么大的面子。”
    廉王起身道:“介川公安坐,我去迎迎三哥。”
    嘉王跟着廉王到了亭中,众人见礼完毕。
    他对坐在中心的王穆说道:“小王听闻介川公在此筹办诗会,喜不自胜。
    冒昧前来,还望老大人勿怪。”
    王穆摆摆手说道:“无妨,嘉王爷不是还带了厚礼吗。
    颜真卿的《湖州帖》也是不可多得的书法精品,正好让我等也开开眼。”
    恭亲王对嘉王说道:“好了,诗会该开始了,你也入坐吧。”
    溪山先生欧阳贺笑道:“老夫活了七十多岁,经历过无数诗会。
    想起来也只有三十年前,孔玉堂南下杭州讲学时的那场西湖文会,还能让我记忆犹新了。
    不知道今天这场诗会,可能让我等尽兴而归。”
    礼部尚书盛嘉宾捋须说道:“听说这一次三辅之地的青年才俊也来了不少,此次必是一场龙争虎斗。”
    王穆笑道:“那我等就先出前三关之题吧,诸位有什么好提议的吗?”
    李世睿说道:“那就由我先抛砖引玉吧。
    今天是重阳佳节,第一题就以重阳为题吧。”
    盛嘉宾笑道:“那第二道我来出,重阳必要赏菊,就以菊为题吧。”
    恭王爷接着道:“你们两位出的题目都太普通了,我要为难一下那些青年才俊才行。
    我想想,嗯……第三关就以秋思为题如何。”
    李世睿说道:“哈哈,王爷此题甚妙,必要耗费外面的学子们许多心力啊。”
    “好,那就以此为三关之题,我等静候佳作吧。”
    王穆吩咐下人将三个题目送了下去,挂在各关前立着的旗子上。
    巨大的字体,让岸边的人都能看清楚。
    打算看热闹的众多百姓纷纷围拢到桥边,打算参赛的学子则立刻开始思考起来。
    前两道题《重阳》和《菊》都很容易压中,很多人都已经提前有准备。
    只有最后一题《秋思》相对困难一点,大多数人都要在现场创作这首诗。
    因为必须连闯三关才可以进内场,只作出前面两首诗也没用。
    不过还是有一些提前压中题目,或者有急才的,开始聚集到兰桥前面准备闯关。
    桥边被竹篱笆围了一圈,只留了一个入口供人进入。
    一名年轻学子首先越众而出,他向众人一拱手说道:“众位兄台请了,小弟通县张虚先行一步了。”
    围观的人群爆发出一阵喝彩,为这个先声夺人的年轻人助威。
    张虚走进兰桥,第一关就在岸边不远,很快他就站到众位考官面前,开始背诵。
    “黄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
    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这个叫张勉的学子敢第一个出来,显然准备的很充分。
    这首诗顺利过关,又引来一阵喝彩。
    随后陆续有人开始出场,有的顺利过关,更多的却被考官淘汰。
    这次诗会嘉宾要求颇高,不是词句通顺的就能过关。
    过关的诗词都有过人之处,要么文辞优美,要么立意深刻,最少也得有些新意才行。
    前三关出现佳作时,考官就会让人将诗作抄录下来送到内场来,供众人鉴赏。
    嘉宾们喝着茶,吃着果子,欣赏着美景。
    不时还能读到一两首佳作,真的是非常惬意。
    时间流逝,太阳渐渐西沉,揽月亭外的坐席也已经被占据了大半,仅剩十几个名额了。
    贾琼这时才施施然从画舫上下来,在众人的鼓劲声中向兰桥走来。
    才十岁的贾琼,在一群十七八岁甚至二三十岁的参赛者中非常显眼,大家纷纷投来关注的目光。
    “这么小的孩子也能来参加诗会?”
    “估计他连一关都过不了吧。”
    “未必,说不定是个神童呢。”
    ……
    在众人的议论声中,贾琼走到第一关前。
    他拱手像五名考官施礼说道:“学生贾琼,拜见诸位大人。”
    围观人群中立刻响起一阵惊呼,显然他们都知道贾琼的名号。
    “原来是小神童,我说怎么敢来参加诗会。”
    “果然气度不凡,非一般孩童可比。”
    “听传言说,他的诗文是别人捉刀写的啊。”
    “看来传言不实,要是没有真才实学,他怎么敢来出丑。”
    围观人群议论纷纷,考官们却都是精神一振。
    礼部右侍郎朱晨笑着说道:“咱们长安城的神童来了,有何佳作,快请说来。”
    “是,学生献丑了。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好诗!”
    “贾神童果然不俗!”
    ……
    在众人的轰然叫好声中,贾琼通过第一关,继续前进。
    而他的诗作,也被人飞快的送往揽月亭。
    评委们刚才听到喝彩声,已经翘首以待了,廉亲王从小厮手中接过纸张念起来。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好诗啊,这是谁做的?”
    小厮答道:“是贾琼贾公子。”
    “原来是小神童作的,难怪。”廉亲王。
    李世睿赞道:“嗯,这诗确实不错,算得上佳作。”
    盛嘉宾也道:“确实不错,十岁能作出这种诗,不愧神童之名。”
    众人还没讨论完,就见另一名小厮又跑了过来,说道:“这是贾公子作的咏菊诗。”
    “哦,这是又有佳作,拿给我看看。”
    恭亲王从小厮手里拿过纸张,扫了一眼,惊艳道:“好诗,好气节!此诗却不逊于墨梅。”
    欧阳贺笑道:“恭王爷,好诗岂能独享啊。”
    “哈哈,溪山先生说的是,我来给大家读一读。
    开不并百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恭亲王大声念出来,可谓声情并茂。
    欧阳贺赞道:“果然是佳作,此诗堪称我朝咏菊第一诗啊。”
    李世睿摇头叹息道:“实在难以想象,此诗居然是一个十岁孩童写的。
    跟贾琼相比,我以前写的诗都应该烧了才是。”
    正当大家赞叹之时,又有一名小厮匆匆跑了过来。
    众人无不惊异的看向他,莫非贾琼又有佳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