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 > 221.第220章 望远镜的妙用

221.第220章 望远镜的妙用

 热门推荐: 亏成麻瓜从文娱开始
    第220章 望远镜的妙用
    海禁之后,弊病还有很多。
    比如限制明朝与外界的交流与接触,使得大明朝在海洋技术和航海技术方面相对滞后。
    与之相对应的,世界上其余国家不遗余力地通过海上贸易和探索,不断积累和发展新的科技和知识,反而会推动他们的经济发展。
    当然如今有杨宪这个世界文明科技中心在,这些反而是最次要的。
    杨宪在哪,哪就是文明科技起源地。
    交不交流问题确实不大。
    因此对于这些问题,杨宪只是粗略点了两句。
    相较之下,他先前提的那两条弊端,才最为致命。
    尤其是第二条,几乎像是直接洞穿了大明未来的国运。
    朱标听了杨宪的叙说后,额头上满是冷汗。
    他开始意识到禁海令的解除必要了,尤其是在开眼看过世界之后,对这一点就更加坚定。
    而对于杨宪来说,如今明记在吞并沈家后,可以说已经成为大明第一商会。
    海禁一旦放开,整个海贸,杨宪有把握能够直接掌控在自己手里。
    那些江浙财阀在他面前什么都算不了,他本人就能成为那个最大的财阀。
    如今这个世界没有贸易保护,想要占领各国的经济市场,对杨宪来说,简直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
    配合着朝廷远征战略,再加上明记商行的钱财与资源。
    到时候,杨宪保证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比后世白头鹰还要多得多。
    要知道现在可没有什么国际规则,就是完全的丛林法则,弱肉强食。
    也没有什么人道主义,哪怕就是种族灭绝这样的事情,在这个时代,也没有人会跳出来指责他。
    这个时代,他就是自由的,只要他的能力够强。
    朱标并未察觉到杨宪内心的波动,他拿上军工实验室最新生产的一批望远镜,和杨宪告别后,便准备起身返回京城。
    回到京城后。
    朱标第一时间进宫和朱元璋商量解除海禁的事情。
    太和殿。
    朱元璋批阅奏折,抬头看了一眼朱标,开口道:“刚从扬州回来?”
    “是,父皇。”
    “新的望远镜怎么样?”朱元璋随口问道。
    “比之前的更好,能够看到的更远,也更清晰。”朱标如实禀告道。
    “拿来给咱瞧瞧。”朱元璋放下手中的奏折,脸上露出了笑容。
    去年北伐回来后,朱棣和朱元璋禀报望远镜的事情后,朱元璋便是记住了这事。
    在军事上,望远镜的作用毋庸置疑。
    可在朱元璋看来,这望远镜的作用远不止于此。
    自从打下漠北草原,荡平云南、辽东的北元残余势力,之后又准备出兵海外后,随着国土面积不断变大,朱元璋也开始对自己对这个国家的掌控力开始产生了一些焦虑。
    他脑海里已经有一个构想,而这个望远镜能够很好成为其中一环。
    朱标拿出一根制作精良的黄铜望远镜递了过去。
    朱元璋接过摆弄了一番,然后笑道:“来老大,跟我去试试。”
    片刻后。
    朱元璋趴在高高的皇城城门楼上,手持着先前朱标交给他的望远镜,眺望着皇城以南的地方。
    “父皇这是?”朱标脸上露出疑惑的神情,开口道。
    朱元璋放下手中的望远镜,开口笑道:“老大,来,你来看看。”
    朱标带着疑惑的神情,走上前,接过朱元璋手中的望远镜,看去。
    画面中的景象让他感觉到有些熟悉,朱标皱了皱眉,终于是想了起来。
    “这是韩国公府?”
    一旁的朱元璋点了点头,感慨笑道:“杨宪发明的望远镜这玩意儿真神,隔着这么远的距离,李府巷的韩国公府却还是看得清清楚楚,就像是咱就在里头一样。”
    有了望远镜,朱元璋就能清楚知道他手底下这些官员们每天都在家里干什么。
    此时的朱标显然没有领会到朱元璋的意思,他跟着应和道:“杨卿总是能发明出这些神乎其技的东西。”
    对于朱元璋来说,唯一的遗憾,就是望远镜只能看到画面,却听不到声音。
    不过这一点瑕疵在他眼中不算什么,他向来是论迹不论心的人,他只要知道他底下这些臣子要做什么就行了。
    “父皇,高处风大,咱还是回去吧.”
    在城门楼上呆了一阵子后,朱标从一旁的内侍官手中接过一件披风,披在朱元璋肩上,开口道。
    朱元璋笑着点了点头。
    他看向朱标,看出了对方还有其他话要说,开口问道:“老大,还有其他事情?”
    朱标沉默了片刻,直接开口道:“父皇,儿臣请求解除禁海令!”
    “你说什么?”
    这话一出,朱元璋脸色顿时变了。
    要知道禁海令是他亲自制定的国策,如果换了是别人忽然这么说,他早就大发雷霆了,可提出这个意见的人是朱标。
    朱元璋耐着性子,开口问道:“老大,你知道咱当初为何要禁海吗?”
    朱标点了点头,开口回答道:“父皇颁布禁海令,一是为了防止倭寇,同时还能防张士诚旧部这些反明势力与海外势力勾结。同时也有保护大明农业生产的意思在里头,父皇担心万一沿海的老百姓都顺着海上贸易去外面生活发展了,那咱大明的人口岂不是直接流失,也能保护财富不流失海外。”
    在朱元璋看来,海上贸易虽然能够带来不小的经济效益,但出于求稳的心理,还是农业经济更加有保障。
    出身于平民家庭的朱元璋,早年生活颠覆流离,对于有田可耕种,有得温饱的生活方式更加认可。在他看来,农业经济已足以成为明朝经济的根本,只要将农业经济继续发展起来,农业的产值便足够养活大明王朝了。
    还是那句话,再伟大的君王也有他的局限性。
    朱元璋受限于他的出身以及经济,小农以及家天下的思想根深蒂固,他在决策上有时偏向于保守。当初实行海禁,打算以农业为主,也体现了他的保守性。
    朱元璋点了点头,对于朱标的回答很是满意,只可惜朱标的话还没说完。
    “可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