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 > 123.第123章 会试结束
    第123章 会试结束
    翌日。
    第一缕阳光照进考试院李进的号舍里。
    感受到阳光的温度,李进眨了眨眼睛,伸了个懒腰,终于醒了过来。
    这个时间点,整个考试院还很安静。
    只有零星响起的落笔沙沙声。
    也不知道这些正在奋笔疾书的考生是与李进一样刚醒,还是昨夜压根就没睡。
    李进从食盒里拿出一块雪酥放进嘴里,连吃了两块,抖擞了一下精神,开始准备新一天的答题。
    相比于策论卷,第二份综合知识类的考卷,很多问题他也没有很大的信心,只能说尽力去答而已。
    经过杨宪新学熏陶的李进都是这个情况,更不用说其他考生了。
    时间一点点过去。
    这一场科考,对于在场所有考生而言,都是此生难忘的场景。
    明明每一分一秒对他们来说都是煎熬,可他们还得坚持下去。
    “本次恩科,就此结束!”
    “众考生停笔!”
    随着一声锣响,考官大声喊道。
    接下来自有巡考考官负责收走每个考生的考卷。
    考官蒋勇去收卷时,当他收起考卷,看到眼前考生的脸色时差点吓了一跳。
    面容枯败,毫无血色。
    不过一场考试,好像就让这个考生直接老了几十岁一样。
    而且不仅仅是这个考生一人,收考卷的过程中,他发现几乎所有人都是如此。
    不过就是一场考试,竟然就将所有人折磨得没有人样。
    整个考试院充斥着一股超低气压。
    这简直太恐怖了。
    像蒋勇他们这些考官收好考卷后,之后便会有专门人员对所有考卷进行糊名,之后再派另一波书吏将试卷抄成副本,送往内院,供阅卷人评阅。
    这些都是考官和阅卷官们的事情了。
    对于李进他们这些考生来说,科举终于结束了。
    天知道这三天时间,他们这些考生是如何熬过来的。
    原本科举就有够熬人的了,号舍那种抬不开头,伸不开腿的恶劣环境,三天的干粮、白水,再加上睡眠严重不足,对考生身体本就是严重打击。
    再加上这次考题与科考压力的精神摧残。
    肉体精神双重打击下,这些考生们能熬过来,走出考院,已经算他们成功了。
    所有考生收拾好随身携带的物品,排队走到考试院大门前等候,一个个两眼空洞无神,好似看不到未来。
    “奉圣旨,开门!”
    随着看门士兵一声大喝,考试院的大门缓缓打开。
    直到听到开门声,看到外面世界的这一刻,考生们这才有了些生气,仿佛重新活了过来。
    会试结束。
    考生们一出来。
    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大口呼吸,然后便是开始抱怨起今年的考题,互相交流起被虐的经验来。
    “今年的考题真是太难了,我有大半考题根本答不上来,完全都是瞎写的。陈兄,你怎么样?”
    “王兄,你能答上来一大半已经很了不起了,我基本等于交白卷。”
    “今年考题究竟是哪个考官出的题目啊,怎么与之前历朝历代科考截然不同啊,这也太难了吧。”
    “还能是谁啊,当然是主考官李相国啊,听说他在前元的时候科考名落孙山,这是在报复咱们这些读书人呢。”
    “赵兄,你慎言!李相国岂是伱我能够非议的。”
    身处考试院内院的李善长,莫名其妙一连打了好几个喷嚏。
    也有一出考场就崩溃,嚎啕大哭的。
    “爹!娘!孩儿对不起你们,孩儿辜负你们的期望了!”
    这些考生一想到,落榜后回家乡,看见亲人们那一张张关切的脸,就哭的更凶了。
    好在这是明朝科举。
    要是换了宋朝,那些榜下捉婿无望,特意前来提前捉婿的富商们见到这一幕非得懵逼不可。
    眼前这些家伙,没一个人像是能考上的。
    只有一个人是例外。
    李进抬头看了一眼蔚蓝的万里晴空,默默从人群中走出,准备回客栈等待科举结果公布。
    之前马三刀的府邸,因为马三刀出事,已经被朝廷没收充公了,因此他和绝大多数赴京赶考的举子一样,都是住在客栈里。
    即便这次会试中,他同样有一些题目没能答上来,并不认为自己就能考上,可他是发自内心赞同这次科举的改革。
    成为杨宪新学彻底拥护者的他,心中知道,只有这样的科举,才能为国家选拔出真正有用的人才。
    事实上远没有这些考生们想得这么悲观。
    对于考生们来说,真正的难点在于第二份考卷,那个几乎无所不包的综合素质测验。
    这一点在杨宪与朱标讨论科举改革的时候,就已经想到了。
    改革后的科举,为的是选拔专业的有用人才。
    因此第一份考卷才是关键,而第一次恩科主要选的是综合性行政人才,因此考的是策论。
    评判标准也在这,至于第二份综合知识考卷,只要考到合格分就行。
    朱标虽然料到了考生们面对新式科举肯定会有反应,可没有想到反应会这么大。
    为了稳定住考生们的情绪,在会试结束当天,便是让人在礼部衙门大堂前,粘贴了榜文告知了此事。
    这才总算平息了舆论。
    由此便可以看出,这次科举准备的还是有些匆忙了,这些事情本该是在考前就公布的。
    不过有了这次经验,下一次科举就会顺利很多。
    按照杨宪给朱标的提议,到时候朝廷会通过各地考试院,提前半年,甚至一年时间,就宣布今年科举考题的考纲范围。从各级科考,统一落实。
    这样一来,不仅能够让考生们有备考的方向,同时也能吸引专业人才参与到科举考试中。
    不提京城这边科举阅卷。
    扬州。
    杨宪这边第一辆轨道列车终于给他造出来了。
    列车车身制造起来并不困难,整辆列车最为关键的点,便是车轮。
    为了保证列车行进的速度,车轮一定要抛光打磨得绝对光滑才行。
    杨宪单单就列车车轮,就专门成立了一个专业工厂。
    其余零部件同样如此。
    好在因为去年三晋之地灾情的缘故,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工匠来到了南方,最后在扬州落脚生根。
    人才方面还是够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