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新宋·大结局(全15册) > 第722章 人间谁解惜春风(10)
    第722章 人间谁解惜春风(10)
    “这个,奴婢不知。”童贯老老实实的回道,“但杨殿院还在内东门司候着,等官家召见。”
    赵煦稍稍认真了一点,将奏章递给庞天寿,庞天寿拆开封皮,取出奏章,又交还给赵煦。赵煦打开奏章,才读了几行,脸色便涨得通红,待到读完,气得双手直颤,愤怒的将手中奏章掷于地上,口中直呼:“岂有此理!真岂有此理!”
    童贯吓得慌忙趴倒在地,口称“死罪”,庞天寿也垂首躬身,不敢出声。
    李清臣不动声色的捡起地上的奏章,打开扫了一眼,亦是满脸惊愕——原来,杨畏的奏章,竟然是在弹劾石越擅遣吴从龙与辽国秘密议和!奏章中并称石越以前的门客潘照临最近突然出现在雄州吴从龙府上,杨畏怀疑其是奉石越密令,前往幽蓟,与辽人接洽。
    李清臣迅速读完奏章,脑子里的第一个想法,竟是“真快”!杨畏没有资格参加今日的朝议,毫无疑问,这是朝议的内容被泄露了,杨畏一定是早就掌握了这些情况,只是在等待时机,而现在,就是最好的机会!
    投奔过王安石,又得到过刘挚的提携,然后反戈一击造成刘挚下台,杨畏为了向上爬素来不择手段,他绝对不会因为畏惧而放弃一个扳倒石越的机会,而且他又是殿中侍御史,若要从朝中找一个人来对石越率先发难,杨畏的确是最佳人选。但这件事背后肯定不只是杨畏一个人,他的背后至少还有一个翰林学士以上的人物,甚至是宰执大臣,李清臣脑子里迅速闪出一串的人名,想要揣测和杨畏联手的那人究竟是谁,但一时之间,竟全无头绪。
    脑子里闪过这一串念头后,他才想起,原来石越今日所说议和之事,竟早已在暗中筹划至此。他禁不住冒出一个想法——难道今日石越所说的条件,竟是他和辽人不断暗中交涉后得出的结果?甚至,他和辽人之间已有默契?辽主竟然愿意接受那样的条件?
    但赵煦却没有李清臣这样细腻的心思,他愤怒的质问道李清臣:“私自交通敌国,擅遣使者议和,够不够下御史台狱?!够不够下御史台狱?!”
    李清臣心里回答:当年范仲淹就差点因此下台狱。但这把火,轮不得他来点,这个时候,他只需要保持默然就好了。
    “让杨畏来见朕!即刻遣使往雄州,令吴从龙分析!写完奏折,叫他自己去御史台见杨畏!”怒气难遏的赵煦急促的连下几条旨意,犹自余怒未息,又大喊道:“石越在哪里?朕要见他,朕要他当面跟朕解释!”
    熙明阁外的狂风,越来越大,终于,就在此时,大滴大滴的雨点,噼里啪啦的落了下来,紧接着,遥远的天空深处,响起了一连串沉闷的轰隆声,一场倾盆大雨,就这样,漫盖了整个汴京城。
    街东,熙明阁的东南方向,西府枢密院,韩忠彦听到天空中传来的闷雷声,放下了手中的朱笔,走出办公的厢房,来到门外的走廊上,看着淅淅沥沥的大雨,不由一阵心烦意乱。自古以来,人们都喜欢选在秋季进行战争,这是有原因的,冬季寒冷多雪,春夏又经常下雨,这样的暴雨只要下得几天,不仅交战的双方都得高挂免战牌,对运送补给的车队,更是一场灾难。但这北伐,就是想要打辽国一个立足未稳,如果拖到秋天,黄菜都凉了……韩忠彦看了一会雨势,摇头叹了几口气,慢慢的又踱回了自己的房间。
    枢密院的东边,东府政事堂,范纯仁独自一人在厢房内批阅着堆积如山的公文,闷雷声连珠价的响起,范纯仁开始尚不为所动,但雷声由远而近,不绝于耳,他终于不胜其扰,掷笔于案,拿起了桌案上的一册书读了起来。正读得入神,一名堂吏走到门口,向他叉手行礼请安,被打扰的范纯仁,不动声色的将书册合拢,便见书册的封面上,赫然印着“晋书”两个大字,左下角更有一行小字——“卷九十八”……范纯仁随手将手中的书册压到正在处理的公文下面,招呼堂吏进来,一面下意识的瞥了一眼窗外。
    与范纯仁的厢房隔窗相对的,正是石越的房间。范纯仁知道,此刻,石越并不在他的房间中,就在差不多一刻钟前,兵部侍郎司马梦求前来求见石越,然后,两人便一道离开了政事堂,不知道去了哪里。
    6
    开封府中牟县牟山,潘照临墓。
    时近黄昏,大雨滂沱。松林之间的新坟,已被一道石墙围了起来,坟前竖起了一块数尺高的墓碑,碑的正面用阴文简单的刻着潘照临的生卒年月,正中间是“潘公照临之墓”六字,左下角则是“宋云阳侯兵部侍郎司马梦求奉诏立石”一行小字。
    没有营造墓室,自然也没有壁画、陪葬,连神道碑都没有。地表也没有墓园,没有请人写行状,同样也没有墓志铭……即便在讲究薄葬的宋代,也是简陋得连一般的富室都不如。
    石越、司马梦求和石鉴三人,穿着油绢制成的黑色雨衣雨帽,冒雨缓步来到墓前,跟在石越和司马梦求身后的石鉴,一见到墓碑上“潘公照临”四字,便不由得悲从中来,呼了一声“潘先生”,踉跄着几步,冲到墓前,扑通跪倒在被雨水浇得泥泞不堪的地上,放声痛哭起来。大雨顺着雨帽流到他的脸上,雨水和泪水夹杂在一起,哗哗流个不停。
    石越一步步的慢慢走到墓碑前,伸手触向冰冷的墓碑,脑海里回想的,是熙宁三年在戴楼门旁边张八家园宅正店潘照临第一次跟自己打招呼时的情形……那应该是在十月,立冬之前,转眼之间,二十三年便已经过去了!
    自己竟然在不知不觉间,和长眠在此的这个人,认识了二十三年,同行了二十三年!
    在来此的马车之上,司马梦求已经将前因后果,详详细细的告诉了石越,包括皇帝要求他瞒着石越,包括潘照临临死前说的那句“将军”……但是,从别人口里听到潘照临已经死了,让石越始终没有真实感,即便他到了此处,亲手触摸到了被雨水浸得冰凉的墓碑,但石越依然有点不相信,他甚至闪过一丝怀疑——这下面真的躺着那个人吗?
    二十三年来,潘照临,一直是石越所倚重,甚至是依赖的对象,哪怕到了后来,石越知道潘照临一直存着窜掇自己做曹操、王莽的意思,两人表面上看起来也渐行渐远,但实际上,只有石越知道自己始终信赖着这个人。
    他对潘照临的所有小动作都视而不见,也毫不在意他手里掌握着自己数不清的把柄——其中一半可以让他的政治生命随时终结,另一半则可能让他政治生命终结的同时,在这个时代身败名裂……换上任何一个人,石越绝对不会允许他有脱出自己控制的可能,然而,对这个男人,他却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信任,他始终相信他绝对不会背叛自己,不会出卖、陷害自己。他做任何事情,即便石越并不认同,但石越却始终会认为,这个人,是自己人,潘照临,是那种他可以放心托付后事的人。
    石越也同样信任其他人,他信任司马梦求、石鉴、陈良,也信任范纯仁、韩忠彦,当然,也信任着桑梓儿、桑充国、唐棣、唐康……虽然人性的本质充满着谎言与猜忌,不能信任任何人更是政治家的日常,但一切事情,有阴暗的一面,就必有阳光的一面,对石越来说,如果不是许许多多他可以信任的人,他成不了今日的石越,也绝对不可能改变个时代!
    然而,即便如此,潘照临也是不同的。
    对潘照临,是一种完全不同的信任。对司马梦求,他可以托付生死;对石鉴,他可以托付秘密;对桑梓儿、桑充国、唐棣,他可以托付家庭;对范纯仁、韩忠彦,他可以托付国家……然而,惟有对潘照临,他才可以放心托付自己不那么光彩的一面。
    再光彩夺目的人,也有无法让其他人知道的一面。这样的一面,是无法让父母、挚爱、儿女知道的,也同样无法告诉信任的朋友或者有着共同目标与梦想的同僚,这无关于品格,也无关于感情,或者,正因为在意着这些人,才无法让他们知道自己小心隐藏起来的另外一面。
    但这个世界上,偶尔,也会出现那样一个人,让我们觉得,让他知道自己藏起来的那一面,也是可以的。
    潘照临,对石越来说,就是那一个人。
    所以,如果安平事件真的是潘照临策划的,石越真是一点也不意外。司马梦求觉得他是因为自己的身世,因为他是什么周世宗柴荣的后代,因为什么家国之恨,才策划了那样的事情……但石越知道,并非如此,绝非如此!
    这二十三年来,石越在世人眼中,即便不是大宋朝的纯臣,也绝对是可以信任的忠臣,然而,私底下,石越不知道多少次冒出过在这个时代的人看来,绝对是大逆不道的念头。虽然他未曾宣之于口,也没有刻意的做过某种暗示,因此,这样的时刻,这样的心情,连桑梓儿和石鉴这样亲密、亲信的人,都无法察觉,但石越知道,潘照临绝对可以捕捉到。
    所以,潘照临只是在做着他觉得石越心底里想做却被某种东西束缚着而放弃了的事情。
    只不过,即便是潘照临,也无法知道,真正让石越放弃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他大概误以为,石越是被儒家的政治伦理,又或者是被他和赵顼之间的君臣之义、知遇之恩诸如此类的东西所束缚,所以,他才打着自己身世的名义,去暗中策划这样的事情。
    他想解开束缚在石越心上的那条锁链,也不愿意让石越去背负难以承受的污名,所以,他才用自己的身世为借口,来背负一切的污名。
    而石越却没有办法让他理解、相信,他放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想让世人认可的那个自己,和内心深处中真正想成为的那个自己,很多时候的确是南辕北辙的。无论石越对潘照临说什么,潘照临都只会认为,那只不过是想让世人认可的那个石越在说话!
    或许事实也可能的确如此。
    但石越也没有真正过多少心思去说服潘照临放弃,因为,在此之前,他的确从未想过,潘照临竟会做到这样的程度。他以为潘照临也就是找机会游说下自己,最多就是搞点小动作而已……
    但他更没有想到的是,潘照临竟会因此而死!
    潘照临会死,这种事情,石越根本想都没想过这世间会发生如此匪夷所思的事情。那个男人,从来都是他设计别人,玩弄人于股掌之间,他怎么可能如此轻易的就死了?
    简直是荒谬!
    即使站在这里,站在潘照临的坟前,石越也忍不住怀疑,这是不是潘照临和司马梦求合谋串演的一出苦肉计?
    可惜,冰冷的雨点打在石越的手背上,让他此刻的头脑格外的清醒,他的理智清清楚楚的告诉他,司马梦求所说的一切都是真的。
    因为司马梦求和潘照临不同,司马梦求对大宋的忠诚,并不亚于对他的忠诚。他只会努力去弥合自己与皇帝赵煦的关系,而不会做相反的事情。
    然而,石越依然感觉如此的不真实。
    石越默默的触摸着潘照临的墓碑,脑海里不断的闪过这二十三年来的点点滴滴……
    从熙宁三年的冬天,张八家园宅正店的初见,到再次见面,两人一起定策要让自己逐步成为赵顼在王安石之外的第二个选择,到两人反复的推演如何改良青苗法,到他支持自己创立兵器研究院,又和自己一起面对桑充国入狱事件,一起化解白水潭学院生死存亡的大危机,此后,军器监奇案,身世危机……两人不知道共同应付过多少宋朝内外的敌人,解决过多少无法解决的危机,每一次,每一次,不论石越处于什么样的绝境,潘照临都永远坚定的站在他的身后,他的影子里……
    二十三年,无数的回忆,在石越的脑海中回闪,交织在一起,最后,融成了潘照临的那个笑容,那个腹黑的笑容。
    石越没有流一滴眼泪,只是轻轻的掀开雨帽,任由大雨落在自己的脸颊上……
    如此许久,直到石越转身离开,他都没有说一句话。
    下山之后,马车回转汴京,直到牟山在大雨中渐渐隐去,石越才突然对同乘一车的司马梦求没头没脑的说了一句:“除死无大事,潜光兄太痴了。”
    “是学生的错。”司马梦求对潘照临的自杀,本就耿耿于怀,此时见石越如此,更是自责,“是学生失察,学生没料到潘先生竟会如此执着,宁愿一死,也要将他的棋局继续下去。”
    不料石越却是摇了摇头,叹道:“什么棋局?!纯父真当潘潜光是神仙么?在纯父找到李昌济的那一刻,他便已然一败涂地了。”
    “所以潘先生才会死……”司马梦求情绪低落,“他用自己的死,将丞相与皇上的关系,将一切都打上了一个死结。”
    “死结!呵呵!”石越苦笑道,“我和皇帝的关系……呵呵,又何需如此麻烦?纯父虽然掌管职方司,但内心深处,却始终是一个真正的儒臣,始终相信着许多美好的事情。所以,纯父会相信,只要大臣能证明他的忠诚,君主就终将会信任他——可是,潘潜光是不会相信这种事情的。即便他和你说了什么,那也不过是君子可欺之以方而已。在潘潜光的心中,我和皇帝的关系,早就是个死结了!”
    “况且,就算潘潜光真的是想让我和皇帝互相猜忌,也不会选择在这个时刻做这种事。毕竟他所做的一切事情,都需要我能够顺利掌握兵权……”石越苦笑道,“即使我担心皇帝猜忌我,而因此极力的去争取掌握兵权,但皇帝又如何会放心我呢?”
    “但皇上和朝廷,是离不了丞相的。学生听说今日朝议上,皇上……”
    “连我都弄不清皇帝在想什么,明明知道了这件事情,却还极力的想让我再去做率臣……”此时此刻,石越对赵煦的想法完全是莫名其妙,但他绝不会天真的相信,这是因为赵煦突然信任他的忠诚了,或者是因为赵煦以为可以将潘照临的事一直瞒着他……小皇帝一定有其他他所不知道的考量,但此时此刻,他也没心情去猜测那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今日之事,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是潘潜光能事先预料得到的,这只是一个意外而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