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新宋·大结局(全15册) > 第601章 与昔一何殊勇怯(6)

第601章 与昔一何殊勇怯(6)

 热门推荐: 亏成麻瓜从文娱开始
    第601章 与昔一何殊勇怯(6)
    这样的一种心情,若是河朔禁军,就只会觉得可笑。同样的待遇,若是施之于某些河朔禁军,大概换来的回报,只是当停止这种待遇之后的怨言以及随时可能因此而爆发的兵变。
    但对于这些淳朴的西军士兵来说,这却是切切实实的感情。和他们讲什么保家卫国,有时候便如同对牛弹琴。在他们的心里面,会自然而然的将陕西当成家,面对西夏时,他们能理解这一切,并产生一种同仇敌忾来。但要他们将河北这个陌生的地方当成“家”,那却是极困难的。那对他们来说,只是一种虚无缥缈的概念,因为在这个时代,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一辈子都不曾听说过“河北”,当他们到了此处,其实和到了外国也并无区别。因为他们也想象不到“外国”是什么样的,在他们心里,外国就是西夏,而西夏与河北又有何区别?西夏人的话他们听不懂,河北人的话,他们同样也是听不懂。
    对他们来说,与其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说什么“保家卫国”,不如直接告诉他们要“忠君护主”,至少后者的概念,在他们心里还是根深蒂固的,易于理解。虽然同样也难有共鸣。
    他们最真实的感情,都表现在最普通的事情上。诸如有恩必报、乡里之情、袍泽之谊,以及上司、同伴的感染……倘若他们的长官在战场高喊着“忠烈祠见!”并且奋不畏死,他们就算心里面并不真正清楚“忠烈祠”是个什么东西,也会血脉贲张、义无反顾的跟着大喊“忠烈祠见!”然后为此而战死沙场。
    只有受过一定教育的武官们,以及极少数的普通士兵,才会有可能自觉意识到他们是为了另一些事情而战斗。尽管很可能每个人的动机都很复杂,往往都是高尚的与自私的动机混和在一起。对于绝大多数的武官来说,他们战斗,既是为了保护百姓,也是为了效忠宋室,但同样也是为了升官发财。旁人很难知道,在某个时刻,他们心里的哪一种动机会突然占到上风……
    有过抚陕平夏之经历的石越,虽然十余年来身处庙堂之高,却倒还并没有忘记尊重该尊重的现实。何去非与高世亮所到之处,必要杀猪宰羊、问疾给药,宋军的生活,令黄河北岸的武强城里的辽军都感到羡慕。其实就算对于契丹的宫卫骑军来说,他们的饮食,平时在辽国时,也不可能保证天天有肉食吃,只能说是以乳制品与小麦类制品为主,南侵之后,初时还可以常常宰杀劫掠的牛羊牲畜,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但自从八月中旬以后,每日就只能煮点肉汤,啃啃乳酪,连酒都要限量供应。进入九月以后,辽人最爱喝的酒露,除了军中贵人,普通士兵便完全喝不到了,只能勉强保证奶酒的供应。
    何去非与高世亮四处劳军,而石越与宣台另外两个谟臣——折可适与范翔的举动,更看不出马上要开战的迹象。九月十六日,石越先是在冀州大宴,包括当日前来冀州参见石越的宋军将领王厚等人在内,所有文武官员,一律参加,为韩拖古烈饯行。宴会之上,除了石越外,人人赋诗,虽然许多人的诗中多含讥讽之意,但折可适与王厚的送别诗却是中正平和,一派祥和之气。十七日,石越又遣折可适与范翔亲自护送韩拖古烈与韩敌猎至武邑上船,临别依依,几乎令人疑心宋辽之间,已经停战。
    但局势的变化,总是出人意料。
    九月十八日清晨,在神卫第十营、第二十营近两百门火炮的掩护下,武邑的龙卫军在种师中的统率下,突然强行渡河,攻打武强。
    战火重新点燃。
    不过,辽军似乎早有准备。此时驻守武强的辽军不过三四千人,在神卫第十营渡河之后,几十门火炮刚刚架好发炮,辽军便在武强城内四处放火,随即弃城北走。种师中下午便夺回武强城,却直到深夜才算勉强扑灭城中的大火。
    同一天,姚麟亦率云翼军自信都北上,收复了被辽军放弃的深州城。
    尽管深州与武强城都已经残破不堪,但为了谨慎起见,姚麟与种师中都没有进一步的行动,而是选择了在两处扎寨过夜。
    九月十八日的战局发展,令当天抵达武邑督战的石越与王厚略感意外。辽军没有趁宋军立足未稳之时发动攻势,这让二人的心中,都隐隐生出一种不祥的感觉。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更是真正的出乎预想。
    石越最终采纳的是何畏之所献的双头蛇战术,宋军的反击以种师中与姚麟为先锋,分头并进,互相支援,而王厚则率威远军与雄武一军为中军,随后策应。宋军步步为营,互通声气,不给辽军可乘之机,纵然辽军有诱敌之意,亦无计可施。
    但这个万全之策,却象是一拳打在了空气中。
    当十九日姚麟与种师中率军北进,打算向武强以北的辽军大营挑战之时,才发觉在十八日晚上,辽军已经兵分两路,从容北撤。并且可以断定,辽军是由韩宝率领所部主力,北撤安平;而萧岚则率一部分辽军,北撤饶阳。
    宋军原本张开大嘴,露出獠牙,想要一口咬住辽军的蛇尾,没想到一口下去,却咬了个空。辽军仿佛突然之间,完全没有了与宋军在深州决战之意,不仅没有对宋军半渡而击之,反而一击即走,果断的退到了滹沱河以北。
    这比宋军诸将事先所设想的更狠更绝。
    辽军的意图是十分明显的。
    这一切绝不可能是巧合。若非早有预谋,就算早已架好浮桥,一夜之间,辽军数万人马,也断难从滹沱河南撤得干干净净。而若说是宋军的进攻正好赶上了辽军的撤军,就未免更加令人难以置信。因此,辽军几乎是摆明了在引诱宋军追击。
    只不过,宋军本以为深州是双方默契的决战战场,而事实却是辽军不再接受这个战场。
    但事已至此,宋军也不可能再犹豫不决。
    九月二十一日。祈州,深泽镇。
    百余骑披着暗红色皮甲、高举着持盾白额虎头战旗与红底白尾鹞战旗的骑兵,沿着滹沱河北,稀稀散散的拖成长队,朝东边的安平方向行进着。统领这队骑兵的,正是新上任不久的横山蕃军都行军参军刘延庆。
    所谓的命运弄人,莫过于此。就算是刘延庆自己,大概也想不到,他的官运竟然如此亨通。几个月的战争,他如今俨然已成为大宋左军行营中屈指可数的高级将领。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此时也在队伍中的刘法,一个区区的陪戎副尉,在武骑军中,做个都兵使都不够资格,还是刘延庆一力保荐,刘法才得已以权都兵使的身份,来统率这一个都的武骑军。
    刘延庆抬头看了看队伍前面的两面战旗——横山蕃军的红底白尾鹞战旗和武骑军的持盾虎头战旗——心里面不由得觉得十分的讽刺。白尾鹞是一种小型鸟类,在威风凛凛的老虎面前,让人感觉给老虎塞牙缝都不够,可事实上,这种鸟却是迅猛的肉食动物,捕杀猎物,毫不留情。
    看到这面战旗,刘延庆不禁又有些得意,横山蕃军原本是没有这种徽记战旗的——熙宁年间,这种战旗往往是大宋朝整编禁军的标志。刘延庆履新之后,对横山蕃军原来的战旗怎么看怎么不顺眼,便向慕容谦献言,上禀枢府,横山蕃军才有了红底白尾鹞做为自己的徽记。慕容谦选择白尾鹞这种动物,大约是希望自己的这支军队,能够打下与当年西夏铁鹞子一样的威名。不过刘延庆当时想的其实很简单,一是觉得这样更威风更有气派,再者他也是希望可以借此给横山蕃军去去晦气,转转运。尽管这并没有什么依据。刘延庆知道王赡对此很是羡慕,他也想让武骑军改一改军旗来转转运,不过结果却是换来一顿严厉的训斥。说到底,徽记不是想改就能改的,仅仅是要给武骑军的大小武官换腰牌,就是一笔不菲的开销,如今从枢府至宣台,对武骑军是既不抱什么希望,也没什么好脸色,王赡此举,实是有自讨没趣之嫌。
    刘延庆又仔细看了看那面持盾白额虎头旗,端详那白大虫半天,总也觉得没什么杀气。选择白虎做徽记的禁军不少,赫赫有名的宣武一军的徽记,与武骑军的相比,就是少了一面盾牌,可刘延庆每次看到,都会觉背上直冒寒气。
    “也是,明明是大虫,却又拿甚么盾牌!这分明便是露怯了……”刘延庆不由在心里面嘀咕道。
    大败之后重新整编的武骑军,只有四千余人马,也就是两个营略多。更羞辱的是,王赡想在真定一带募兵,补充兵员,结果根本征募不到什么人,真定府的青壮年,宁肯舍近求远去投定州段子介,也不肯进武骑军。一个多月下来,王赡才勉强征募了不足两千人,组成第三营,然而宣台、兵部、枢府,没有一个地方肯拨给武骑军战马,王赡只得从其他两营中匀出一百匹战马,至少让武官们有马骑,因此这第三营有与没有,其实也没甚差别。此番左军行营再度东进,第三营便留在了后方,没有出征。
    这四千余武骑军,在一个多月前,其萎靡不振,士气低落的程度,令人看了都觉得可怜。石越诛杀了一大批武骑军将领之后,这支河朔禁军的骄横之气,的确是彻底消失不见了,但是,他们也一同失去了军队该有的悍勇之气,从各级校尉至普通的节级士兵,若不是变得浑浑噩噩,就是唯唯诺诺。恐怕如今就算找遍大宋,也再找不到一支如此听话的禁军。
    承受着耻辱性的大溃败,主将以下一大批中高级将领被斩首,此外,几乎每天都有未如期自首的武骑军士兵被捕获,然后以通敌罪处死,传首军中……不仅如此,还要被上司、友军甚至普通市井百姓们歧视、嘲笑,仿佛背负着武骑军的名字活着,便已经是一种罪过。这一切,让这些残存的武骑军将士,只要稍有风吹草动,就觉得将要大祸临头。
    对于这样的剧变,武骑军都校王赡是一筹莫展。找不出任何应对之策的王赡,只好向刘延庆求救。刘延庆本人也是毫无办法的,但是他很快想到了刘法。尽管他不是很喜欢刘法这个人,可他心里面还是知道刘法是颇有治军之能的。而王赡虽然老大不乐意,但为了自己的前程,也只能权忍一时,听从刘延庆的劝谏,向慕容谦要来了刘法,让他在武骑军直属指挥中担任都兵使,时时问计问策。
    刘法的确很有些能耐。才到武骑军,他便要王赡给全军士兵放假探亲三日。其时武骑军的家属,除了一些武官,大部分都住在真定城内,当三天假毕,这些士兵归营之后,果然都变得渐有生气。然后刘法又向王赡献策,将武骑军移营到真定府以东定州境内的无极县训练。到了无极后,刘法又要王赡严守营门,将士轻易不能出寨,而外人也无由得入,几乎是与世隔绝。同时,他又让武骑军两个营全部改披皮甲,卸去马甲,每日只管操练骑射,并按每天的射箭成绩将士兵分成三等,上等者分在一营,每顿有酒有肉;中等者在一营,每顿有肉无酒;下等者分在一营,每顿无肉无酒,还要多练两个时辰。十余日后,他又从士卒中选出三百武艺出众者,皆披铁甲,只习练砍杀冲陷之术……如此自刘法到武骑军,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原本众人皆以为无可救药的武骑军,竟然又渐渐有了些模样。慕容谦亲来校阅,很是夸赞了王赡一番,称他治军有方,并向宣台保荐他正式升任武骑军都指挥使。
    可惜的是,天下之事,祸福相倚。
    慕容谦很快接到了石越再次率军东进的命令。左军行营诸军东进深泽,在无极扎营的武骑军,便做了前锋。本来谁也没有料到这次东进深泽镇会遇到什么战事,这“先锋”之名,其实也就是慕容谦鼓励鼓励武骑军而已。哪知道,大军未至深泽,便听到探马传回的辽军韩宝部北渡安平的报告。刘延庆几乎怀疑是不是自己命里和韩宝犯冲,他随慕容谦去深泽前,还满心以为辽军必然自饶阳会合辽主撤兵!
    不出他所料,慕容谦自上次败给韩宝,憋了一肚子的气,听说韩宝到了安平,立即下令全军加快行军速度。原定在深泽镇扎营的武骑军,奉令再进二十里,至祈州与深州的边界附近扎寨。
    深泽与安平相距本就不过五六十里左右,两地之间,一马平川,三四十里的距离,宋辽两军都隐约可以看到对方的营寨了。不过韩宝多半也没有料到,他才到安平不久,会从西边又冒出来一支宋军。武骑军营寨都没有扎稳,便有两千余骑辽军气势汹汹的杀来——幸好辽军见到是持盾白额虎头旗,识得是河朔武骑军,便也没太放在眼里,两军在深泽、安平间激战半日,各自死伤了几十人,等到韩宝醒悟过来,派兵增援,王赡竟然将营寨扎好了。
    这虽然算不得什么胜仗,辽军以半数兵力进攻,武骑军两倍于敌,还有个半就之寨可供防守,武骑军伤亡还要略高于辽军,要换在拱圣军,姚兕多半会气得想杀人,但对武骑军而言,却真是如同打了个大胜仗,全军上下,士气大振。待韩宝再遣兵来攻,一则天色将晚,再则武骑军当真是众志成城,辽军也只好做罢。
    待到次日,慕容谦已亲率轻骑赶到,入寨增援。但韩宝仍欺慕容谦部是新败之军,只是分兵一部,由萧吼统率,围攻慕容谦与王赡。自己则亲率中军,监视滹沱河南蠢蠢欲动的种师中与姚麟——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在韩宝心里,比起手下败将慕容谦,赫赫有名的云翼军与龙卫军,自然是更大的威胁。
    而慕容谦的数千轻骑,再加上四千武骑军,的确也非辽军敌手,九月二十日双方激战整日,面对辽军的优势兵力,宋军可以说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全靠王赡扎的好硬寨,才总算稳住阵脚。但横山蕃军的步军主力赶到,至少还要两三天,慕容谦既担心坚守不住,又害怕辽军牵制住自己,分兵前去截击他的步军,因此便定下计来,二十一日一大早,趁着双方混战之时,由刘法护送刘延庆趁乱出寨,绕一条远道,渡过滹沱河,联络滹沱河南边的宋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