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新宋·大结局(全15册) > 第329章 贺兰悲歌(38)
    第329章 贺兰悲歌(38)
    “因为回去就有机会,不回去则一点机会也无。”
    “机会?”
    “若能达成和议,陛下谨慎事奉宋朝,借助宋朝的威望来镇伏国内。重用仁多澣,利用仁多澣与梁国相的矛盾,维持朝中的平衡。陛下再施行善政,留意人材,未必不能做个中兴之主。”
    “大师这样的人材,遁迹空门,实是可惜。”
    “阿弥陀佛。”明空的笑容依然是那般和谒,“在空门是修行,在官府能行善政,也是修行。贫僧所信奉者,惟‘慈悲’而已。陛下果真能亲政,还盼不望今日之语,能以慈悲为政。”
    慈悲?秉常抿紧了嘴。“我不会忘记。”
    号角与胡笳之声响起,将秉常的思绪拉了回来。
    “臣等恭迎陛下回京。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梁乙埋率领着众文武大臣,向着秉常三呼万岁,大礼参拜。
    “国相与众卿都平身罢。”秉常朗声回了一句。万岁?秉常在心里自嘲着:不知道这“万岁”还能叫上几天?夏国的帝号本来就没有被宋辽所承认,眼见着这“夏国王”的尊号,迟早也要识趣地取消吧?
    “谢陛下。”
    秉常中规中矩的被梁乙埋迎接着,返回兴庆府,仿佛他不是从被幽禁的静州回来,而仅仅是出去打了一次猎。
    现在是装聋作哑的时候。
    秉常望着兴庆府那熟悉的城墙,在心里暗暗想道。
    叶悖麻望着眼前的惨景,脸上肌肉一阵阵的抽搐着,却说不出一句话来。
    这是宋军用火器猛攻西平府的第二天。
    西夏人对猛火油有充分的认识——他们自己也有猛火油这种武器,也知道只有用沙土才能扑灭猛火油燃起的大火。然而,一天前宋军向西平府所发射的猛火油的数量,依然让叶悖麻以及所有西平府的军民感到震撼。
    猛火油并非一种便宜的武器。开采、制造、保管、运输,几乎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高昂的成本。而且,既便你愿意不计代价的付出人力与物力,产量依然非常有限。听说就算在宋朝,如果海夷带来这种火器,也能够卖个好价钱。
    叶悖麻非常清楚汉人在工艺方面的优势。他们精于技术,擅长机械。[121]无论是西夏还是契丹,作坊中的工匠大多都是汉人。西夏以前的泼喜军以及所有与器械有关的军队,基本上也是由汉人组成。而大辽在这一方面,也与西夏无异。
    宋人在这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并不让人意外。
    但宋军在昨天向城内倾泄的几乎点燃了整个西平府的猛火油,还是让人感觉超出想象。
    难道他们将全国所有的猛火油都带到了西平府?!
    仿佛是倾泄着一天前的怒火,西平府到处都在燃烧。
    不仅仅是城墙上。
    宋军肆无忌惮地向所有他们的抛石机能够打得着的地方进行打击。城墙、官署、马厩、驿馆、民居、寺庙……
    叶悖麻现在所看到的,便是宋军这种疯狂攻击所造成的后果。
    昨天晚上,宋军突然发动了一轮攻击,数枚猛火油与震天雷碰巧落到了西夏人的一个草料场。草料场很快燃烧起来,火势迅速漫延,借着西北深秋晚上常有的大风,点燃起一切它们能烧着的东西,从附近的建筑开始,如同一条脱出桎梏的火龙,在城内疯狂的肆虐。收割着一切生的与死的事物,将它所碰到的东西都变成灰烬。西平府的夜空,一片惨红。
    这是一个噩梦般的夜晚。
    尽管颁布了严酷的律令,但这出其不意的大火,仍然让城内陷入一片混乱当中。
    宋军趁乱连夜攻城,两军在余烬未熄的城墙上再次陷入苦战。双方反复争夺着一段段城墙,黑夜对夏军有利,但是城内的混乱让他们士气不振,心神不宁。城墙上的组织乱成一团,好在宋军也好不到哪里去,黑夜是所有人的障碍。他们同样也只能在一段段城墙上面各自为战。
    巨大的混乱当中,一个暗中投降宋军的家族,由家中的男子领着一百多名家丁、奴仆接近了城门,试图趁着混乱打开城门。幸好耶寅早料到了这一点,当火灾一起,他立即率领一百多名心腹赶赴城门,协助守军,牢牢守住了城门。
    几个时辰之后,火势终于得到了控制。而宋军的攻城也再一次被击退。天明后,宋军又开始了攻城炮的轰炸。让人略觉安慰地是,宋军终于没有猛火油了。
    但灵州城内,却已惨不忍睹。
    昨晚的大火,烧掉数以百计的房子,近两千军民葬身火海,还有数万石粮草与近十万枝箭也在这场火灾中被付之一炬。
    城内到处都是焦垣残壁。百姓在军队的指挥下,在废砾中清理着,一具具被烧成焦炭的尸体被抬走,既便是宋军震天雷爆炸的巨响,也掩盖不住城中悲凉的号啼之声。
    绝望的情绪彻底笼罩着整个灵州城。
    “昨晚是哪一家想趁乱打开城门?”叶悖麻冷冷地问道。
    “是贺兰家。”回答叶悖麻的,是默默跟在他身后的耶寅。
    叶悖麻霍地转身,盯着耶寅的眼睛。
    耶寅平静地望着自己的父亲,叶悖麻的眼中全是不愿相信的震惊。
    他也不愿意相信。贺兰家的三儿子贺兰全是自己的好友,但几个时辰之前,是他亲手一箭射穿了贺兰全的喉咙。
    “是党项人?!”
    叶悖麻并不象是在问耶寅,而更象是在自言自语。
    “是。”
    “为什么?!”
    耶寅左右环视了一眼,周围的将校全部心虚的避开他锐利的目光。“想学贺兰家的,这城中只怕不少。功名利禄,谁不想要?”
    叶悖麻脸上不停地抽搐着,握着刀柄的手背青筋毕露,目光慢慢变得如同野兽般的凶狠起来。
    “贺兰家别的人呢?”
    “都被抓起来了。”一个武官讨好似的回道,被耶寅冷冷地扫了一眼,他竟吓得一哆嗦,猛地把头收了回去。
    “不论妇孺老幼,全数押上城墙守城。”叶悖麻咬着牙,恶狠狠地说道。说到“守城”两个字时,他似乎是要将这两个字都咬碎了一般。
    “父亲!”耶寅抬头望着叶悖麻,沉默了一会,低声道:“无谓的残暴,无补于大局。”
    叶悖麻没有理会耶寅,他缓缓走回自己的坐骑旁边,按绺上马,向城楼走去。部将们连忙纷纷跟上。只有耶寅没有移动,他望着自己父亲的背影,在惨黄惨黄的天穹下,恍惚如一棵枯老的树干,孤独、倔强、无力的挺拔着,支撑着自己无法支撑的重量……
    耶寅细不可闻地叹了口气,靠着一断焦木坐下,低声哼道:
    “黔首石城漠水边,
    赤面父冢白高河,
    高弥药国在彼方
    ……”
    耶寅很少唱夏人自己的歌,但此时此刻,却再无另一首歌,更能表达他心中的悲怆与无奈,还有深深地眷恋。
    李宪大营。
    中军帐中,只坐着李宪与王厚两个人。
    李宪皱眉望着帅案上面的书信,脑海中不断现出书信的内容。“某顿首启。冬序始寒,不审台候动止何似?四月奉诏,某与公分道并进,以讨不臣……赖祖宗之德,兴灵克捷可期。然某闻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既得陇,复望蜀!既得陇,复望蜀……”李宪轻轻摇着头,苦笑。
    王厚抿着嘴唇,半晌,方长长吐了一口气,叹道:“就是有些不甘心。”
    “然石越说得亦不算错,夏国一亡,西蕃确是不可不防。董毡老矣,然那个阿里骨,若不早为之备,终久必为后患。”李宪将石越的书信收起,起身走到一幅地图前,沉声道:“若果真如石越所言,党项败亡已是迟早之事,则灭夏之后,朝廷的确无法久驻大军,否则国帑空矣。”
    他拿起一根铁鞭,挨个指着地图上一个个地名,“平夏与兴灵,乃是西贼巢穴,他们经营百年,树大根深。且外有契丹觊觎,内有仁多澣之隐患,纵然平定,无重兵驻军,难以安宁……”他一面说着,一面苦笑。
    王厚早已起身跟至地图前,默默望着地图。
    石越的信虽然写得很文雅,却把事情说得很清楚。
    伐夏之役在军事上到目前为止的确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而且从战情通报来看,这些胜利也是建立在巩固的基础之上的。但在财政上,对于宋朝而言,却是一个灾难。灭掉西夏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从长远来看,对于彻底解决宋朝的冗兵与冗费问题,进而彻底解决财政之问题,都极为关键。这些道理,稍有见识的人,都不难看出来。然而这些好处都是比较长时间以后的。以现实的情况来看,无论是战争之前的准备;还是战争之中的转运;亦或是战争之后占领,宋朝已经为此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势必还将继续支付庞大的开支,在短期内却看不到多少收益。当战争还在进行的时候,无论财政有多困难,朝廷都会设法保证供给。但一旦战争结束了,问题就会暴露。如果还要并不宽裕的国库支付大量的军费来供给军队以巩固对西夏的占领,朝廷就难免变得斤斤计较,欠饷欠粮难以避免。为了尽量节省开支,也为了减少政治上的阻力,在西夏旧地的驻军也一定会削减。如此一来,为了避免分散兵力,宋军有限的兵力,一定会集中在平夏与兴灵两个重点地区。
    这样的后果,就是会州、兰州以及以西的地区,都势必成为宋朝势力薄弱的地区。如果西蕃势力借此机会大肆扩张,不出十年,必将形成尾大不掉之势。人的野心是随着力量的增长而增长的,今日的联军,一旦力量达到一定程度,谁敢保证说它不会是第二个西夏?
    所以石越特意写信给李宪,委婉地表示,战局与开战时已经不同,李宪部是否继续向兴灵进兵,已经不如开战之初那么重要,并希望李宪能够“见机行事”。
    石越的意思是很明白的,他认为折克行与种谔足以平定兴灵,李宪应当从长远考虑,设法替宋朝在兰会地区甚至更西的地区打下一个好基础,特别是要防止他们此时的联军——青唐吐蕃坐大。只不过石越说得很客气,他顾忌着李宪的面子与情绪。李宪的副帅身份与特殊地位,是石越不能随便命令他怎么样便怎么样的;而且攻下兴庆府,对于所有宋朝的将领们来说,都是梦寐以求的事情。李宪与王厚自熙河进兵,本来就没有赫赫之功,唯一的盼头便在兴庆府之战,石越也无法说不让他们打便不让他们打。所以,他在信中并没有对李宪提出任何强制性的要求,是继续按原计划进军,还是改变策略,由李宪自己决定。
    这是一个艰难的抉择。
    没有人不希望是自己的军队第一个登上兴庆府的城头。
    折克行歼灭了梁永能;种谔不出意外,功劳薄上也将记下灵州城这重重的一笔。而李宪与王厚,无论是兰州还是会州,在折克行与种谔的功勋面前,都显得黯然失色。
    对于李宪与王厚来说,唯一的机会便在兴庆府。
    没有任何功劳比得上将梁太后与秉常押送至汴京。这是这场战争中最大的彩头。
    “两天前,石越遣使说,若禹藏麻未降,便以剑令其降。某整军与之连战两日,夺七寨,斩首数百,眼见着禹藏已遣使求和,忽又来这么一封信……”李宪忍不住发着牢骚。
    “太尉。”王厚忽然打断李宪,“末将倒有一策,可期两全。”
    “唔?”
    “禹藏狡诈多谋,数月来我军与之对峙,他从不肯交战,每每稍触即退,却恃着他熟悉地形,如附骨之蛆,始终在我军附近游荡,使得我军战亦不得,进亦不得,退亦不得。遣使说降,则又欲降不降,为首鼠两端之计。我军虽累胜,然终无大用。若如此僵持下去,只怕折克行、种谔辈将兴庆府打了下来,太尉尚未至青铜峡。而若我熙河军须取道灵州而入兴庆,脸上也没半分光彩。而今之计,莫若分兵……”
    李宪与王厚对禹藏麻的确有点无可奈何。
    禹藏麻与李宪、王厚“对峙”的策略,只能用“无耻”来形容。他从不与宋军正面对抗,而是广布斥侯,双方只要稍一接触,他立即逃窜,却随时与宋军保持三十里以内的距离。他也根本不考虑整个战局,甚至对于防守兴灵都没有兴趣——因为据情报表明,禹藏麻的主力根本不在宋军的北面,而是在南面!也就是说,禹藏麻只是远远尾随着李宪部向兴庆府进军。宋军从石越到李宪,派出过无数的使者试图劝降禹藏麻,禹藏麻对这些使者一律热情款待,殷勤地向石越与李宪回赠着礼物与书信,但无论你是威逼还是利诱,他都不做任何表态,既不说降,也不说不降。
    与其说禹藏麻部是夏军,还不如说那是独立于宋夏之外的第三种势力。但饶是如此,禹藏麻这么居心叵测地跟在李宪后面,李宪与王厚立时就束手束脚,二人战争开始时定下的策略,眼见着便变成了镜中、水中月。
    但李宪与王厚明知道禹藏麻是在玩弄政治手腕,一时半会却也无计可施。
    因为梁永能还是有底线的,禹藏麻却是没有底线的。
    “……太尉可依旧领兵北进,取青铜峡,趋兴庆。末将别率三千兵马,与禹藏相持,经营兰会……”
    李宪望着王厚,似乎颇有些意外。“王将军便舍得下兴庆府么?”
    王厚笑着摇了摇头,道:“命里有来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李宪微微点头,转过身,用铁鞭敲打着地图,叹道:“无论招降或大破禹藏,挟威而进,则青铜峡固不足虑。今禹藏尚存,青铜峡之贼必据险死斗,我军前临天险,后有强敌,大局将定之时,当为万全之策。为贪一将之功而陷军于险境,非所以报国家皇上者。况且你我兵马本来便少,分兵之后,将军领区区三千之众,何以当禹藏?青铜峡未破,某亦不能与折克行比快……”
    “那太尉之意?”
    李宪背对着王厚,悠悠叹了口气,自嘲地笑道:“看来你我终究没有那个福份。”
    王厚没有接李宪的话,在心中默默念着:“灵州、兴庆……”
    西平府府衙。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