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贯穿大明的百年世家 > 第四十五章 殿试
    此时的贡院外已经挤满了人,来自各地的士子们拥挤推搡着,等待着最后的结局。
    “吱呀”一声,大门敞开了,一时间,万众瞩目。
    两个公人走了出来,他们手里拿着榜单,不断地推搡开身边围着的士子们。
    “闪开,闪开!”
    他们手里拿着三张红色的榜单,一张张往贡院的墙上贴去。
    从低名次,到高名次。
    严济着急地挤了过去,还没站稳,就已经往上方望去。
    他的心情很矛盾,既希望自己的名字在上面,又希望不在。
    在的话,那么自己就是贡生了,但是这也就意味着名次相当靠后。但要是不在,那就还要继续心焦地等下去,落榜也是说不定。
    草草浏览了一遍,没有自己的名字,倒是一边的严世钦“嗯”了一声:“中了,第一百零一名。”他的样子颇为欢喜,显然会试能够通过已经满足了他的预期。
    待到第二张榜单张开时,严新成也欣喜地露出了笑容,他是第四十九名,这个成绩超乎了他的预料,让他很是兴奋。
    但是依然没有严济的名字。
    只剩下最后一张了,这也就意味着,要么严济落榜,要么,就是在前四十名之中。
    榜单由下到上缓缓张开。
    第四十,不是!
    第二十,不是!
    第十,还是不是!
    很快榜单往上卷,只剩下最上面的三个了。
    在场所有士子都捏了一把汗,有些士子其实已经知道了自己的成绩,但是依然还要一睹前几的名字。
    “二爷,怎么还没您的,您该不会是落榜了吧。”严世钦没心没肺地说道,话未说完,就已经被严新成敲了一下脑袋:
    “胡说!二爷难道还会不如你?指不定咱二爷中了会元,该最后一个露名呢!”
    很多人都听到了这句话,但是却没人说什么,新朝第一次科举,也没有什么名满天下之类公认的大儒,所有人都有可能是黑马。
    严济叹息一声,如此多士子中拿下前三,他可没有什么把握。
    难道,真的落榜了?
    红纸缓缓上卷。
    第三名,吴伯宗!
    一个约摸二十来岁的青年轻轻叹了口气,竟然只是第三,他的目标可是会元,看来连中三元是没有指望了。
    第二名,严济!
    严济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还以为自己注定落榜了!却不曾想,竟然能在全国如此多的士子中得到这样的名次,这简直就是意外之喜!
    旁边两人已经你一句我一句地恭贺了起来,但是他什么也听不到了,完全沉浸在喜悦之中。
    虽然不是会元,但这个成绩,也已足矣!这本身在读书人之中,就已经是极大的荣耀!
    第一名,张唯!
    人群的某处,传来了巨大的欢呼声,有人在把大把的铜钱往街上扔,大半士子都挤了过去,他们不缺钱,但想沾沾喜气,就连严世钦也忍不住去捡了一个,再度吃了严新成一个挂落:
    “二爷在这里呢,要沾喜干嘛不沾二爷的?”
    他憨憨地笑道:
    “沾了二爷的,二爷不就少了嘛……”
    三人顿时一静。
    严济笑了笑,眼中有着泪花闪现,也不知是上榜的激动,还是别的什么,他拍了拍严世钦的肩膀:
    “沾吧沾吧,二爷赏你的……”
    至此,会试结束。
    共一百二十人,为贡生,可入殿试。
    没有让他们等多久,仅仅是三天之后,朱元璋正式召开殿试。
    这是最后的较量!进士的含金量可不是之前那些可以比拟的,贡生们相互之间的眼神中都充满了警惕,如同生死仇敌一般,这关乎到他们将来的前程,别的不说,光是一甲和二甲之间,那就是天壤之别,而一甲那三个名额,更是竞争的焦点!
    士子们在宫人的引领下,走过高大的午门,走过金碧辉煌的皇宫,来到了一处大殿,上面牌匾上写着醒目的三个大字“奉天殿”。
    严济也在其中,他们哪见过这般景象,一路上虽然口中不言,但是心中早已震惊不断。
    奉天殿上,朱元璋早已高居皇座。
    众士子行完大礼,他才开口,声音低沉而威严:
    “免礼,赐座!”
    殿下,早已有排排桌椅准备,上面文房四宝齐全。
    “此番廷试,由朕亲制策问,尔等作论,取其优者为进士。”朱元璋的目光扫过众人,将他们的样貌大致地记在心底,明代科举连相貌都是考察的要素,心中已对几人有了好感:
    “听好了,朕的题是‘元以宽仁失天下’,予尔等两个时辰作答。”
    元以宽仁失天下?这是什么鬼?
    所有的考生一时都怔住了。
    元?宽仁?陛下您是怎么把这两个词连在一起的?还是说您想要自己打自己脸?
    然而朱元璋说完了这句话之后,便自顾自地翻阅起奏章,再没有搭理他们的意思。
    众考生只得低下头,冥思苦想,而且由于时间紧迫,他们必须尽快开始自己的策论。
    有考生认为,这是朱元璋在为明朝的正统性进行解释。毕竟他曾经说过“帝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他是承认元廷的。既然如此,那明取代元,自然他也是正统之帝。于是他洋洋洒洒,从宋运告终开始,到元被明取代结束,论证着正统地位的转移,至于宽仁,他想了想,继续写道:“元虽宽仁,然不及陛下英明之万一,遂遭代之。”
    也有士子觉得,元朝确实是宽仁,但却是对统治阶级宽仁,而压榨普通的百姓,朱元璋此举是觉得不仅应当对官僚们宽仁,还应当善待所有的百姓。于是他写下“当以史为鉴,待百官以松弛,待百姓以减赋轻徭,无为而治方为正道……”
    严济也是这么一种想法,毕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大多数人都是懂的,破题之处当在此。
    他提起了笔。
    “夫天子者,承天命以驭万方。天下之民有如陛下之子,天下之臣有如陛下之手足,安能仿前朝重百官而轻万民?当放宽刑罚、赦免罪恶、减轻徭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