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季汉大司马 > 第424章踞孤于炉火上邪!
    邺城,铜雀台下,漳水河畔。
    曹操以犒劳许昌诸卿为名,将众人招至铜雀台。
    魏卒披甲持矛,立于旌旗之下,在铜雀台周围严密布控。
    数十名许昌百官站在铜雀台下,见魏王曹操久不露面,神情多有担忧,在那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似乎在聊着什么事。
    “魏王将我等招至邺城,言欲设宴款待我等,怕是其中有诈?”杜禧脸色难平,说道:“莫非是因吉本、韦晃、耿纪等人谋反,疑朝中尚有余党,欲细究深查?”
    扫视周围警戒的魏卒,韦衡微叹了口气,说道:“吉、耿、韦等人叛乱,夜攻长史王必。王必身负重伤,趁夜逃至金祎家,因夜色难分,才知金祎叛乱,故所以逃过一劫。”
    “像那金祎应和者,因夜色难分,盖不知多少人。今王必重伤不治而亡,大王盛怒之下,必会追究应和余党。毕竟当下许昌动乱,多由我关中士族引起,此必被魏王所忌。”
    “希望魏王真有犒劳之意,而非以设宴之名,追究许昌叛乱之事。”韦衡说道。
    杜禧沉默少许,忽然问道:“如实所言,君与吉本有联络否?”
    韦衡摇了摇头,说道:“我常年闭门不出,何来与吉本、韦晃联络之说?”
    说着,韦衡看了眼杜禧,说道:“倒是君当小心行事,以免被小人污蔑。”
    杜禧攥紧手心,心中暗叹。
    许昌城门大火,他曾有发族人以救火名义,暗中相助吉、耿等人,可惜几人为乌合之众,参与动乱者,见到天明,因未擒住王必,纷纷害怕而走,导致起义失败。
    “若知有今下,必不让曹操入京!”杜禧暗忖后悔。
    刘协被曹操迎奉时,并非是无兵无权的大汉天子,而且具备一定权利的大汉天子。手上有不少的士兵,亦有追随刘协的文武百官。
    仅是当时蝗灾大起,干旱无谷,刘协无粮,加之自身缺乏权威,故而引起将士的桀骜不驯,欺凌尚书侍中。然即便这样,刘协作为大汉天子,依旧拥有相对的权利。
    至于曹操为何可以迎奉刘协,盖有双方内外的共同需求。
    除了缺粮之外,尚有护驾的杨奉、韩暹二人,干乱朝政。刘协左右的文武不甘现状,见自己无法驱逐杨、韩二人,则欲引入新的势力,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利。
    彼时之曹操,因刚与袁绍翻脸,将吕布驱逐出兖州。自身势力薄弱,所能控制的地域不过济阴、陈留、山阳、任国、陈等数郡之地,而非众人印象中控制兖、豫二州。
    为了强壮自身,且有足够的筹码与占据河北的袁绍抗衡,曹操采纳董昭的意见,联络上朝中的梁、沛乡人,得以入洛阳,迎奉刘协。
    郎有情,妾有意,双方一拍即合,刘协与曹操形成短期的联盟,从建安元年起至建安三年,两三年间,得益于刘协的天子招牌,曹操势力迅速扩张,破袁术,擒吕布,败刘表,收段煨。
    即三年后,因曹操势力扩张,且展现出权臣的表象,刘协所属势力,忍无可忍,决意反叛。即以董承、王子服、种辑等人为代表,持衣带诏言讨曹操。
    衣带诏政变流产,许昌内部明面上已无势力抗衡曹操。然暗地里却有以关中士族为主体的汉官,他们郁郁不得志,空有官名,并无实权,故而渐渐渐联合起来。如扶风耿氏、京兆金氏、冯翊吉氏、京兆韦氏等。
    许昌百官在忐忑的心情中,讨论了许久。不知过了多久,曹操身袭便服,在武士的簇拥下,走上台阶,出现在众人面前。
    “肃静!”
    许褚持剑立于曹操身前,气沉丹田,高声喊道。
    “魏王到!”
    闻言,许昌诸官静默下来,用那或仇视,或谄媚,或淡然,其各有不同的眼睛,齐刷刷的看向个子不高,却怀有迫人气息的曹操。
    不知在谁的带头下,许昌百官向曹操施礼而拜。
    曹操手搭在剑柄上,用那双仿佛能看透众人内心的眼睛,扫视着在场的每个人。
    少顷间,曹操冷峻的神色微微放松,露出和善的表情,说道:“吉本、耿纪、韦晃等率仆反叛,火烧许昌城郭。得赖诸卿帮衬,方能让王长史速平吉、耿等贼叛乱,盖诸卿多有辛劳。”
    “近年以来,得天子恩幸,孤受封魏王,多在邺城。许昌之事,唯赖诸卿负责。今孤借平许昌之乱为机,招诸卿至邺城,是为设宴以劳诸卿,望诸卿兴尽而归。”
    “多谢魏王!”
    见曹操似乎没有追究吉、耿叛乱之意,许昌诸官长出了口气,那些如金祎暗中应和的官吏,也放下忐忑的心。
    转身上阶间,曹操向孙权使了个眼色。
    领悟曹操之意的孙权,上前一步,笑道:“吉、耿乱许昌,时有城郭被焚,据王长史所言,是夜当有不少卿吏出仆人以击贼救火。今大王念有功当赏,欲奖出仆人击贼救火者。”
    “击贼救火者,立于红旗之下;闭门无功者,立于白旗之下。”
    说着,孙权加重语气,强调说道:“大王虽不愿细察,望诸卿自凭功绩择旗,不可虚报功绩。”
    “这~”
    望着渐行渐远的曹操,许昌诸卿多有迷茫,互相攀谈,盖不知怎么选择。
    韦衡自觉地站到白旗那侧,那晚许昌混乱,他闭门自保,没有参与吉、耿叛乱。
    至于为何不选红旗,显示自己那晚有功,韦衡觉得没必要。区区钱财封赏,连那曹操都走了,站红旗那边没有多少意义。而且站在旗下,被人知道自己没有击贼救火,岂不让人笑话。
    韦衡的选择倒是痛快,杜禧则是犹豫不决。
    那晚叛乱,杜禧有发仆人参加,今不属于任何一边。为了以免引起曹操的猜忌之心,也为了更好与仆人的口供对上,杜禧选择站向红旗那边。
    几个呼吸间,许昌诸官各自立于红白二旗下,却见站在红旗下者寡,立于白旗下者众。
    站在白旗之下的汉官,有宗正刘艾、大司农王邑、卫尉韩斌等早年与曹操互通的高官。
    见红、白二旗泾渭分明,孙权笑容愈发灿烂起来。
    少顷,曹操所派的侍从,顺着台阶下来,传令道:“立于白旗下者,魏王有令,登台赴宴。”
    “诺!”
    刘艾、王邑、韩斌等人领着许昌诸卿,排列整齐,徐徐登台。
    半响后,在红旗汉臣的眼神中,孙权露出森白的牙齿,说道:“奉大王令,将红旗下则全部拿下,交由校事负责审讯。”
    “什么?”
    杜禧神情大变,今时的他方是醒悟过来。
    曹操哪里是欲犒劳他们,而是名为犒劳击贼救火者,实则要找出如金祎那般,暗中相助许昌叛乱之人。
    毕竟用脚趾头想想也知道,那晚许昌动乱,叛军有千余人之众。那三、四家的仆人、杂役相加,其之数目根本达不到千余人,势必还有其余士族暗中襄助。
    那晚情况复杂,正常人都会躲在家里,唯有事先之前谋划之人,才敢出门帮助。
    当然真有帮助曹操击贼救火之人,王必在病逝前,早呈上一封名单,上面写了两、三家真正助曹之人。
    校事审讯红旗诸官,对助曹之人多是走个流程,不在王必名单上的人,当会严加审讯,揪出参与叛乱之人。
    至于何为校事?
    是为曹操手下的情报部门,如明之锦衣卫,是为曹操之爪牙,专门用于抓捕违法乱纪之人。如彼时曹操下令禁酒,徐邈暗中喝酒,被校事所察。得幸鲜于辅劝谏,曹操才饶过徐邈。
    盖或是得知难逃一劫,杜禧破口大骂道:“曹贼恨吉本无能,不以聚众人。若是换我而来,刘备已入许昌尔!”
    “啪!”
    校事赵达用那刀鞘狠狠地打在杜禧的脸上,瞬间口腔出血,疼得杜禧说不出话来。
    贾诩望着台下发生的这一幕,心中感叹不已。
    魏王虽文治武功昌盛,且又功盖中夏,威震四海。但可惜崇诈权术,官畏其势,民畏其威,不怀其德也。
    今下之形势,盖是魏王自求自得,怨不了他人。挟天子以令诸侯虽好,但未下诸侯,必被天子所噬。
    恍惚间,贾诩不禁想起十年前金口之战,他劝曹操别着急打。若曹操听从他的建议,南安荆楚,施以官爵,恩抚士民;西平巴蜀,降服刘璋,集益州之力。
    南土臣服,如学刘秀进位称帝,再铲除公孙述的做法。派几十万大军夹击吴楚,纵十个霍峻,或是韩信、白起二人在世,也改变不了大局。然急于求成的曹操,非要以己之短,战彼之长,遭致大败。
    一步错,步步错!
    今时为了铲除忠汉官吏,屡次使用政治手段迫害,实在令人难说什么。
    感叹归感叹,但世间之事已无法推倒重来。
    当下帮曹操称帝方是重要之事,且要看曹丕的带头了。
    铜雀台上,红旗下的那批官吏被校事抓走,吓得登台宴饮的许昌官吏多是惶恐。反倒是曹操神情温和,劝众人宴饮进酒,丝毫不受影响。
    举着酒樽,曹操唉嘘而叹道:“自灵帝以降,汉室衰微,乱党专权。孤奉天子之命,征四方之寇,还中国之清平,怎还有叛人为非作歹?”
    “启禀大王,恕洪斗胆。汉自灵帝以来,盗贼蜂起,董卓乱政,国统数绝,至于今者,唯有名号。幸得大王辅佐,得有中国之安。然汉帝残害功臣,非明君之貌。”
    曹洪从案几上起身,说道:“洪与军中将士窃为大王而不平,今愿荐大王行效三代之事,顺天应民,继位称帝。”
    闻言,曹操勃然大怒,说道:“此语为无君之言,孤念你往日战功卓著,宜当速速退下。”
    “大王!”
    陈群从席上起身,诚恳说道:“公孙远降,西域臣服。汉末以来,中国得幸大王,方有今时之太平。谶语之言,‘汉行气尽,黄家当兴’。今十分天下而有其七,大王当顺天应命,进天子之位!”
    来自许昌的百官见此一幕,目瞪口呆,原来曹操叫他们来,当是想借机称帝。
    曹操放下酒樽,不满说道:“诸卿欲踞孤于炉火上邪?”
    说完,曹操转身便走,留下铜雀台上的众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