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三国:一切皆可游戏化 > 156.第156章 蔡邕的改变
    第156章 蔡邕的改变
    大概在中平元年,也就是184年前后,管宁就有迁居的想法,只是迁居哪里还不确定。
    当时主流的迁居地点是交州,比如训诂家刘熙,带着弟子许慈、薛琮和程秉等,就迁居到那里。
    还有一部分迁居到江东,荆州此刻还不是迁居的首选,毕竟也闹黄巾。
    郑玄知道此事,就过来劝他多等几年看看,毕竟如今青州也还算太平。
    这多亏刘备,把徐和管亥等全部诛杀,导致青州黄巾残部大幅度削弱。
    历史在这里出现变动,青州相对太平了两三年,管宁就暂时没有迁居。
    最近想法又重新起来,只因为青州的黄巾残部又开始蠢蠢欲动。
    这个时候郑玄就找上门来,说昔日解救青州的刘备,如今任凉州牧,正需要几个人才。
    如今凉州安靖,要不你过去看看?
    感恩刘备对青州的奉献,同时凉州安定,管宁就决定迁居过去。
    好友邴原和王烈听说此事,就跟着一起迁居。
    “能得三位相助,备如虎添翼!”刘备很激动,这三个可都是大才。
    其他姑且不说,就冲着三人从青州,不远千里跑到凉州投效,就让他非常感动。
    问题也有问题,那就是三人都没有孝廉在身。
    也没有实际出仕过,空有名望和才学,这让刘备多少有些犹豫。
    主要是蔡邕在河间的事情,让他多少明白这道理。
    倒是张和有些诧异:不应该是如鱼得水吗?
    转念一想明白了,少了二十年毒打,刘备可能有些飘了……
    “大哥,如今武都,金城和陇西都需要属官,同时州里也需要几个属官。不若先让三位屈就两三年,到时候举孝廉,同时也更熟悉州郡事务,再安排到高位也不迟!”张和主动出面。
    刘备点了点头,张和这番话,重点还是熟悉州郡事务这点。
    大汉最近二十年有些病态,看重的是名望,或者在经学方面的地位,却忽略实际治政能力。
    蔡邕那肯定是有才学的,可根本玩不过那些世家豪族。
    自己推广的许多便民政策,到他手里,就逐渐被废除,或者削弱。
    还是说在他眼里,世家豪族才是‘民’,而那些底层的百姓就不是人了?
    如果这是士人主流的看法,那么刘备都不知道,这世上谁是人才,谁是祸害。
    张和反而看得比较开,就说王修,国渊和孙乾,刚在河间国上任,不也是生涩得很。
    如今跟上来了,也能领悟刘备的治政理念,这就好。
    从这个角度出发,不熟悉治政就多给三五年机会,让他们好好熟悉熟悉。
    实在学不会,那么就表示没有培养的价值。
    至于蔡邕,张和就觉得他的天赋,可能都点在治学上面,治政可能没什么天赋。
    首先他政治智商就堪忧,否则历史上也不会颠沛流离,最后还把自己玩死了。
    三人也没意见,到底没有孝廉在身,也没有实际出仕过,的确需要先熟悉一下政务工作。
    “说起来,我有些好奇……”眼看刘备要设宴招待三人,张和找到管宁,“管兄声名在外,且才华横溢,为何至今没有举孝廉?”
    管宁今年已经三十一岁,可还是白身,空有‘龙头’的名声,混得还不如华歆。
    “我乃管仲后裔,以家学为主,对经学涉猎不多。”管宁说出答案。
    管子后裔,学的都是家学,治经方面学得不多,被儒家排挤,就那么简单。
    这也是邴原和王烈,到后来都有出仕,可管宁却因为各种原因,真就乖乖当了隐士。
    这倒是让张和高看一眼,这年头要找到儒家以外的其他学派,那可真不是一般的难。
    就算是荀子的后裔颍川荀氏,自家祖宗的学说继承多少姑且不说,对外肯定是治《左氏春秋》。
    被左氏儒当做‘教化’最成功的例子,三代人在士林里面都有很高的名声。
    至于是不是儒皮法骨,就另外说。
    可能很多学派为了生存下来,少不得要给自己披上儒皮。
    “管兄放心,我们这边看重的是真才实学,而不是出身。”张和笑道。
    就说刘备虽然是卢植门生,本质上他完全不治经。
    经常劝张和学习,本身却没有看过多少书。
    在用才方面,因为出身的问题,不像袁氏那样一大堆门生故吏可以挑选。
    有人来投奔,有才能他就用,也不管你是寒门还是豪族。
    用人的标准,自然也是量才适用,唯才是举。
    名声也看重,却不是特别看重。
    “如此甚好。”管宁很清楚这点。
    他们三个并非直接拜访刘备,而是在凉州转了一圈,确定许多的事情之后,才决定拜访。
    否则大概率只是找个地方隐居下来,最多开课教导一下百姓就算了。
    时间悄然来到189年,大汉中平六年初。
    蔡邕调到陇西为太守,愿意过来的原因,不仅是女儿在这里,也是豪族发现蔡邕没什么用了,就开始架空他,以获得更多的利益。
    意识到什么的时候,为时已晚,蔡邕也不明白,为什么大好的局势被自己搞砸。
    只知道与其当个有名无实的太守,还不如在陇西重头来过。
    经过这件事情,对他的刺激很大。
    要说他本来也是豪族出身,对豪族天然亲近,可没想到最亲近的豪族,却在算计自己。
    河间国去年的政绩为差,在蔡邕看来,这是一生最大的污点。
    “要依靠,也要防。说到底岳父大概忘记,这一郡的土地就那么多,可豪族的人口却在不断增加。不够吃了,就要看着别人碗里的东西了。”张和叹了口气。
    蔡邕好歹也是世家出身,家里怎么扩张的,难道就没有一点印象。
    还在他的眼里,这个过程被无限的美化了不成?
    可不管再怎么美化,家族需要发展,那么自然要靠兼并来完成。
    只要涉及兼并,那么过程就不可能是美丽的,必然有人要家破人亡,最多全家沦为家奴。
    等自耕农全部没有,那么剩下就的几个豪强之间的争斗。
    最后的最后,看谁有人在朝中当官,谁是最终赢家。
    可一旦不当官了,或者其他家的更进一步,风水又会轮转。
    不管什么朝代,动乱的苗头,都是从资源分配已经完成开始。
    阶级开始固化,职业开始通过血缘关系来传承,真才实学上位的人越来越少……
    蔡邕想不明白,把自己关到书房里面。
    张和家的书房属于加大版本,差不多两间房子那么大。
    不仅有抄录自田丰的书籍,也有蔡琰默写出来的部分。
    张和也是后来才知道,蔡琰在洛阳那段时间,蔡邕的好友不忍她没有收入,私下招募她为兰台校书郎,期间几乎把兰台三成的书籍都给看完。
    也就太早嫁给张和,若放个两三年,大概兰台的书籍都给她看完。
    在河间国等待张和期间,大概是无聊了,就把这些书默写出来。
    这次也给带了过来,算是便宜了张和。
    最终蔡邕在书房里面待了十多天,从历史和文献里面,左看右看,终于是看出‘吃人’二字。
    于是幡然醒悟,表示想要重新来过,然后前往陇西上任。
    张和不知道蔡邕改变没有,希望他能有所成长……
    蔡邕原本在修汉史,本来他就应该是个学者,而不是个政客。董卓伏诛,居然还在宴会说起和为董卓叹息,最后惹怒王允把他下狱,最后被折磨死在狱中。
    王允据说后悔了,可已经太晚了,事实如何谁知道呢?
    只是经过这次的任职,蔡邕领悟许多,所以也逐渐变成一个政客,可能还稍微转变为酷吏,这个难说。
    可不把河间情况搞糟,那么就没办法把十几万人带到凉州来,同时后续放弃也会觉得挺可惜的。
    只是蔡邕不当学者了,汉史可就换别人来做了。
    后期可能还是要让他干回老本行,如今主要是让他别再那么天真,免得以后做傻事牵连主角。
    今天可能就三章了,连续两天四更也有些吃不消。
    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