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大宋泼皮 > 130.第130章 0127【定是去投了韩桢】

130.第130章 0127【定是去投了韩桢】

 热门推荐:
    第130章 0127【定是去投了韩桢】
    日头升起。
    温度也徒然变高,烤灼着大地。
    县城外的尸体散发着阵阵恶臭,无数苍蝇纷飞。
    上百民夫口鼻处绑着麻布,强忍着恶臭,处理城外的尸体。
    谢鼎作为知县很忙碌,既要安抚百姓,又要扩招乡兵弓手,以防敢炽军再次来袭。
    其次,州府又开始催丁身钱了。
    谢鼎其实很清楚,这笔丁身钱,北地百姓根本负担不起。
    即便能够缴纳,也需卖儿卖女,卖田卖地,才能勉强凑出来。
    以往州府强行征税,谢鼎怜悯百姓不易,都是直接拒绝。
    他虽只是个七品知县,但碍于富阳谢家的名望,赵霆等人也不敢找他的麻烦。
    但是这一次不同,乃是官家下旨,王黼一手操办,别说征不齐税了,哪怕是拖延几日,也会受到军法处置。
    谢鼎如果再敢拒绝,那就是抗旨。
    名不正,言不顺。
    哪怕州府官员以军法斩了他,谢家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县衙大堂内,谢鼎看完州府的催税公文后,长叹一声:“唉,今年夏季已大旱多日,迟迟不见雨水,只怕秋末的粟米会颗粒无收。王黼身居高位,不为官家排忧解难,爱民恤物便罢了,竟还在全国征收丁身钱,岂不是火上浇油。”
    闻言,一旁正在埋头书写的卓本抬起头,反驳道:“谢知县此言差矣,如今国库空虚,燕云之地又正值用钱之际,官家日思夜忧。为民者,当要为君父分忧,我大宋亿万万百姓,只需一人少吃一口饭,便能使国库充盈。”
    谢鼎懒得理他,只当没听到。
    两人共事一年有余,比这更离谱的言论,谢鼎也不是没有听过。
    起初,谢鼎还时常与他争论。
    后来发现卓本此人迂腐至极后,便不再争论了。
    与一个蠢笨之人争论,除了耗费口舌,徒增烦恼之外,没有任何益处。
    见谢鼎默不作声,卓本微微一笑,觉得他是被自己说的哑口无言。
    处理完政务,时间已至正午。
    谢鼎不吃午饭,不过午间会吃些糕点果脯垫垫肚子。
    起身回到后院,他忽地问道:“柱儿呢?”
    柱儿是刘锜的乳名。
    老仆面色疑惑,反问道:“小衙内昨个儿夜里说以防反贼再来,主动去了城墙值夜,阿郎巡视城墙时没遇上么?”
    “昨夜去了城墙值夜?”
    谢鼎先是一愣,待到反应过来后,眼前顿时一黑。
    不好!
    “阿郎,阿郎!”
    老仆见谢鼎身形晃动,几欲摔倒,赶忙冲上前一把将其扶住。
    谢鼎神情恍惚道:“柱儿定是去投了那韩桢!”
    见状,老仆赶忙安慰道:“阿郎何需如此,小衙内性子跳脱,兴许只是去顽几天,说不得过几日便回来了。”
    “你懂甚么!”
    谢鼎呵斥一句,苦着脸道:“那韩桢鹰视狼顾,岂是好相与的,柱儿性情醇厚,只怕是羊入虎口。”
    老仆一惊,讷讷道:“这……这该如何是好!”
    深吸了口气,略微平息心情,谢鼎喃喃自语道:“吾且修书一封与那常玉坤,望他能卖于吾几分颜面。”
    说罢,他也顾不得吃糕点了,匆匆回到大堂。
    大堂里,卓本握着一封信正要出门,谢鼎只是匆匆瞥了一眼,换成以往定会问一嘴,但眼下哪里有心思问这些。
    ……
    ……
    一觉睡到下午,刘锜打了个哈欠,坐起身子。
    到底是少年,昨日刚刚经过一天激战,又熬了一夜,仅是睡了两三个时辰,便又变得精神饱满。
    转头看去,却见韩桢正盘腿坐在通铺床上,闭上眼睛,缓缓呼吸。
    嗯?
    刘锜疑惑的挑了挑眉,随即立刻便意识到,这可能就是道法秘术。
    仔细观察了片刻,他发现韩桢的呼吸与常人完全不同,呼吸绵长,且分为三段。
    随着每一次呼吸,腹中都会隐隐发出一阵阵响声。
    似虎啸,又似豹吼。
    就在这时,韩桢缓缓吐出一口浊气,睁开眼睛。
    一睁眼,便见刘锜瞪大眼睛,一脸兴奋地凑上来,口中神神叨叨地说道:“虎豹雷音,这定然是虎豹雷音!”
    韩桢挑了挑眉,疑惑道:“你在说甚么?”
    “虎豹雷音啊!”
    刘锜似乎发现了不得了的事情,整个人处于一种亢奋状态,解释道:“俺师傅曾说过,练武其实练的就是胸中一盏气。这盏气是武人的命门,若是练到高深处,催动气劲,腹中便可发出虎豹雷音的响动。”
    “方才俺观你呼吸之间,已隐隐有了虎豹雷音的雏形。”
    闻言,韩桢不由笑了:“伱那师傅怕是游侠儿话本看多了罢。”
    他方才确实听到自己腹中传来一阵阵声响,不过只当是肚子饿了。
    刘锜顿时不干了,一脸严肃道:“俺师傅乃是武道大家周侗,定然不会诓俺!”
    周侗?
    韩桢一直以为这个人物是《水浒传》这类话本小说虚构的,没想到竟还真有啊。
    念及此处,他忍不住问道:“你师傅很厉害么?”
    刘锜立刻答道:“那当然,眼下快八十岁了,还能耍得了大枪,挽得动三石弓。”
    八十岁的老人还能如此,确实厉害。
    韩桢好奇道:“那你让周侗教你便是,未必这么惊讶。”
    “俺师傅也不会。”
    刘锜面色尴尬的挠了挠头,而后眼中又燃起兴奋,问道:“县长,你方才练得可是道门秘术?”
    “没错!”
    韩桢点点头。
    “俺如今也入了军,能否教俺了?”刘锜神色期待。
    “可以是可以,不过眼下我没空,过几日让魏大教你,他乃是真正的传人。”
    一听还要再等几日,刘锜心里顿时如百爪挠肝一般。
    不过想到那魏大是秘法的真正传人,他也只得强行按下心头急躁,点头道:“那好罢,俺便等上几日。”
    “往后你便入骑兵营,暂归聂东手下。”
    交代一句后,韩桢起身走出营房。
    寻来聂东,他吩咐道:“召集昨日参战士兵来库房,发放赏赐!”
    “得令!”
    听到要发赏赐,聂东顿时兴冲冲的转身去了。
    不一会儿,昨日参战的步卒以及骑兵们,兴高采烈的来到校场上集合。
    他们最喜欢韩桢的一点,便是发放赏赐时从不拖延。
    基本上打完仗,隔天就会发。
    够爽快!
    而且从不克扣赏钱,该多少就是多少,一文都不会少。
    仅凭这一点,就足以让将士们奋勇作战了。
    手握军功名单,韩桢高声念道:“小武,斩首二十三级,指挥有度,统筹有方,赏钱一百一十贯!”
    “聂东,斩首十八级……”
    哗啦啦!
    烈日下,黄灿灿的铜钱反射出耀眼的光芒。
    远处校场上,正在操练的士兵,一个个羡慕的眼珠子都红了。
    昨日他们驻扎县城,结果等了一天一夜,连个敢炽军的影子都没看到。
    如今,只能眼巴巴的看着去千乘县的弟兄们领赏了。
    刘锜已经看傻了,军中赏钱是这么发的?
    他自小出入军中,见到过发赏钱的场景,屈指可数。
    而且就算发,也是发个几贯钱意思意思。
    可韩桢呢?
    动辄几十上百贯,眼睛都不带眨一下。
    一筐筐铜钱,重的让这帮士兵都快拖不动了。
    这伙食,这赏钱,别说国内的反贼了,就是面对西夏和辽国,也能打得对面满地找牙。
    待到赏钱发完,韩桢正色道:“先别急着走,宣布一件事儿。”
    闻言,领到赏钱的士兵们纷纷收敛笑意,站直身子。
    韩桢高声道:“如今不少弟兄没了家人,长期住在军营,赏钱存放不方便。因此我决定开放库房存取,平日里可将钱财存于库房中。”
    军营里是大通铺,几十号人挤在一个营房里。
    有家人的还好些,可以趁着休沐将钱带回家。
    但没有家人怎么办?
    就比如聂东这群西军。
    放在营房里肯定不方便,人多手杂,指不定哪天就被偷了。
    听完韩桢的话,士兵们一个个面面相觑,一片沉默。
    见状,韩桢哪里还不明白他们的心思,冷笑道:“呵,不是看不起你们,这点钱我还瞧不上。存于不存,全看你们自己,我不会强迫。”
    这番话,让士兵们恍然大悟。
    是啊!
    县长家大业大,哪里会看得上自己这点钱。
    而且就算县长想贪,那又何必还给自己发赏钱呢?
    想通了这一层,不少士兵心头升起的警惕瞬间消散。
    “县长,末将要存!”
    聂东第一个表态。
    在他看来,县长所谋甚大,怎会贪这些小钱,因小失大。
    所以,他丝毫不担心。
    有了聂东做表率,小武也出声道:“县长,俺也存。”
    很快,十几名西军纷纷表示要存钱。
    他们是逃军,在临淄县无亲无故。
    这段时日已累积了不少赏钱,放在营房之中,着实是不方便。
    这时,一名士兵迟疑道:“县长,俺想问一问,若是存了,想用的时候可以取出来么?”
    韩桢答道:“随时可以取用,到时寻军中账房登记便可。”
    他前几日便寻县里官营作坊的匠人,制作了一套防伪标识。
    首先,取钱时需出示存款票据,票据上有防伪标识,这是第一层防护。
    其次便是核对身份信息,这是第二层。
    最后是对口令,这是第三层。
    每个存款的士兵,都有一个口令,只有他们自己与账房知晓。
    如此一来,便可保证不会出现冒领之事。
    至于账房会不会贪墨,这一点韩桢也考虑过。
    届时,军中账目他会寻县衙书吏抄录一份,作为备份。
    每月核对一次账目,到时若是对不上帐,就得问问他手中的屠刀利不利了。
    “好了,散了罢。”
    韩桢说罢,也不理会那些个士兵,交代了聂东几句后,骑上战马,一路出了军营。
    这种事情急不得,越是急躁,反而会让士兵心中疑虑。
    如韩桢这般爱存不存的态度,反倒提升了可信度。
    况且,有聂东几人打样,取个几次钱之后,剩下的士兵们自然而然也就信了。
    ……
    进了县城,先是回了趟家,跟韩张氏报了声平安,随后韩桢又赶到县衙,继续跟进账目清查的进度。
    在簿厅坐了还不到半个时辰,一名衙役匆匆走了进来,将一封信交到他手中。
    拿起信封瞥了眼,发现是赵霆的信,韩桢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昨个儿,他回了赵霆一封信,拿起屠龙刀对着军械价格就是一顿砍。
    一套半身铁甲二十贯,皮甲五贯,长刀长枪三贯,强弩两贯。
    末尾,又极为强硬的表示,爱卖不卖,不卖拉倒。
    经过这几日的书信往来,他算是明白了,对赵霆这种人就得强硬些,否则这厮为钱,还能继续掰扯下去。
    正如常知县所说的那样,赵霆此人心中早已没了文人节操。
    所以,谈及钱的事儿,不需要顾及什么脸面不脸面。
    拆开信封,打开信件。
    果不其然,赵霆并未因韩桢的措辞而发怒,反而还在军械价格上做文章。
    不过这一次总算靠谱些了,每样军械只加了两贯钱。
    韩桢在心中默默盘算了一遍,觉得可以接受,多出的两贯钱,就当是赶工的加急费用了。
    抽出一张信纸,笔走游龙的写下一封信,吩咐衙役送到驿站后,继续埋头办公。
    不知不觉间,日头西落。
    感觉到簿厅内光线变暗,韩桢这才起身道:“时间不早了,你们将这些剩下的账目对完,便也下差回去罢。”
    “是!”
    胥吏们齐齐应道。
    除了县衙,韩桢踩着落日余晖,回到自家宅子里。
    “阿郎辛苦了。”
    刚进大门,管家便拿着一条马尾掸子迎上来,殷勤地掸了掸韩桢衣衫上的灰尘。
    韩桢随口问道:“夫人呢?”
    管家答道:“家里来了客人,夫人正在作陪。”
    客人?
    韩桢心下疑惑。
    一路穿过垂门,就见二院客厅里,韩张氏与安娘正说着话。
    “二郎回来啦!”
    见他回来,两个女人纷纷站起身,迎了上来。
    只是刚凑到近前,两人便皱起眉头。
    他昨日奔波了一天,又与敢炽军厮杀,鲜血混合着汗水,经过高温这么一发酵,那味道着实有些冲人。
    韩张氏催促道:“二郎且去洗洗罢。”
    韩桢倒是没觉得,只是当他抬起胳膊闻了闻后,面色顿时一变。
    好家伙!
    就这味儿,县衙里那帮胥吏竟也能强忍着办公,着实不易。
    ps:今天有事去了趟县城,忙活到晚上才回来,本来想请个假的。但是有作者朋友说,请假也要发四千字。
    实在不好意思,欠的明天补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