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派我当间谍,接头人竟是女帝 > 188.第187章 柳掌院,你可否还记得,三十五
    第187章 柳掌院,你可否还记得,三十五年前的寒门学子孙良?
    青山儒院江伯玉,能说出的确不多,这说明还是有。
    四年一届的四海文会,称得上是汇聚了这个世界所有的杰出文人墨客,儒家门人。
    基数量大,能出几首名篇大作,也属正常。
    只不过,本督肯定不会告诉秦王小世子。
    其实,这首《春夜喜雨》后面还有四句。
    “江兄,我知道你说的是哪一首。”
    翰林院杨松柏点头说道:
    “八年前,大景儒生韦庄先生,在那一年的四海文会写了一首咏雨首。”
    “乱云如兽出山前,细雨和风满渭川。”
    “尽日空濛无所见,雁行斜去字联联。”
    “韦庄先生的这首《望雨》,写出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一种淡淡忧伤,让人深有感触。”
    “不过,从诗词的意境考量,我还是更喜欢小世子的这首《春夜喜雨》,让人感觉喜庆。”
    “特别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两句,让人越品越有味道。”
    真没想到秦王小世子会突然开窍,灵思泉涌,写出如此名作。
    这一届的四海文会,前有易安居士的词集名篇,现有小世子的咏雨诗,我大魏的排名肯定能进前三甲!
    “我认同杨兄的观点。”
    柳府柳杰很认真地点头附和: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句可以让人无限联想,能适应很多场景,真的是越想越妙。”
    秦王小世子赶紧趁机对许守云说道:
    “许兄,现在轮到你了,快说快说。”
    本世子今天非得从你肚子里掏出点好东西不可。
    不然下次都没法再去见柳太妃了。
    “好吧,江兄,杨兄,柳兄都谈了他们的心得,本督也来凑凑热闹。”
    许守云收敛笑容,正色说道:
    “江兄刚才提到的大景韦庄先生写的《望雨》,确实是传世佳作。”
    “诗人的家国情怀,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忧伤,喜庆,都是诗人写诗创作时的情绪表面。”
    “人生在世,开心最重要。所以,本督赞同大家的观点,还是喜庆好。”
    “从《春夜喜雨》字里行间表达出来的情绪来看,小世子热情地讴歌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
    “这首诗意境淡雅,意蕴清幽,诗境与画境浑然一体,称得上是一首传神入化,别具风韵的咏雨诗!”
    五万两银子不能让伱白掏。
    做人得厚道,看书得投票啊!
    “哈哈哈!知我者,守云兄也!”
    秦王小世子朗声大笑,抚掌说道:
    “许兄真是完全说出了我写这首诗时的心境。知音难求,当浮一大白!”
    还得是原作者才行。
    这下本世子又可以去见柳美人了。
    “许督主对这首《春夜喜雨》的点评,真可谓是入骨三分,我等不如也!”
    江伯玉双手端起面前酒盏,向许守云敬道:
    “许督主,这杯我敬你!”
    没想到太监当中也有如此贤才。
    如此年轻,真是可惜了。
    许守云端起秦王小世子亲自给他倒满的酒盏,很客气地对江伯玉遥敬。
    “江兄,谬赞了,请。”
    ……
    青山儒院。
    位于大魏帝都南城大青山山脚下。
    倚山伴水,周边环境清幽维美。
    此地,是大魏儒生们心中向往的圣地。
    只不过,能进青山儒院的儒生,必须儒道修为入了品才行。
    这道入品的门槛,不知道了阻隔了多少大魏寒门学子的求学之路。
    儒学难,儒道更难。
    此时此刻。
    通往青山儒院院门的这条,全部由汉白玉铺成的九十九级台阶阶底,楚国半圣楚国子衣襟飘飘,负手而立。
    三十五年前,楚国子不叫楚国子,而是姓孙名良。
    当年,年仅十八岁的他,儒道修为距离入品只差临门一脚。
    他希望能得到大儒的指点,在青山儒院这道台阶前面跪了三天三夜,也没能打动青山儒院的大儒,收他入门。
    原因很简单,没入品,就不能入青衫儒院。
    规矩就是规矩,不能破!
    最终,孙良一怒之下指天发誓。
    此生此世总有一天会让青山儒院摆出最高礼节,恭迎他踏上这九十九级台阶。
    对于他的誓言,当时所有人权当是一个笑话。
    但谁都没想到,孙良离开大魏帝都之后,省衣节食游历天下,完全沉浸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求知境界当中。
    苍天不负苦心人。
    孙良在离开大魏的三年后,于一个偶然的机会,遇到一名楚国大儒。
    这位大儒在了解了孙良的际遇后,心生善念,收了孙良当弟子。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孙良凭着坚定的信念,在儒道修行路上从此一日千里。
    在孙良四十五岁这一年,他一举突破成为半圣!
    也就是在这一天,他心念楚国对他的大恩,改名楚国子。
    楚国半圣来青山儒院,儒院的大儒们自当以礼相迎。
    得到通报后,以青山儒院副掌院柳守仁为首的一众大儒,带着儒院的门徒,以最快的速度摆出最高规格的礼仪,全院出动,列队相迎。
    一百九十八名蓝衫儒生,神情庄严肃穆地分成两列,将一卷宽有三米的羊毛红毯从儒院门廊开始俯地铺开。
    二人一阶,这阶铺好后,二位儒生肃然分立。
    直到最后两名蓝衫儒生,在最底端的那阶台阶两旁挺直腰板站好。
    鲜红的迎宾地毯,在白玉台阶的显衬下,格外醒目。
    等地毯铺好后,柳守仁带着三名青衫大儒,满面春风地踩着红毯一路下来。
    “楚半圣光临我们青山儒院,实乃必须载入我们青山儒院史册的大事。”
    “只是很不巧,我们儒院的掌院大人今天不在。只能由老朽代掌院迎接楚半圣。”
    “如有失礼之处,还望楚半圣大人大量,不要罪怪。”
    据说这位楚半圣之前,并没有来访青山儒院的行程安排。
    他怎么会刚到京都,就来青山儒院拜访?
    柳守仁实在有点琢磨不透,面前这位楚国半圣的来意。
    楚国子眼中精光一闪,脸上带着似笑非笑的笑容,打量着眼前这位青山儒院的副掌院柳守仁。
    “柳副掌院,不知道你可曾记得三十五年前的寒门学子孙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