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穿越古代落地生根 > 第530章 到达达瓦尔
    实际上,林父的腿,当时如果能及时正骨,是不会瘸的,如今骨头已经长歪了,想要掰正,只能断骨再接。
    只是林父现在的身体情况太糟糕了,必须要养上一段时间才能重新接骨。
    林家小子的眼盲,是头部淤血压迫了神经。
    只要条件允许,针灸半年以上,也是有康复的希望的。
    林母的情况则实在是消耗过度,只能补药外加好吃好喝补养才行。
    总体来说,有希望就是缺钱。
    胥东升这个做县令的给了银钱,该抓的汤药还是要抓的。
    林家三口人怎么都没想到,有朝一日还能喝上县令大人给抓的药。
    翌日升堂审案,白胜喜自是各种抵赖。还妄图让村民作证。
    而站在大堂外的杏花村村民,早就恨死了这个前任村长。
    尤其是他们一家子都进了大牢,不抓紧时间落井下石,更待何时。
    因此之前不敢说的,全说了。
    甚至于他们曾经道听途说的猜测也说了个七七八八。
    最后的结果,白胜喜及其大儿子,斩立决,其他的白家子,根据情况量刑,5-20年不等。
    清算白家产业,先补偿百姓,剩余部分充公。
    女子也不是完全无辜的,曾经享受了白家带来的好处,
    如今白家东窗事发,那女人们也得跟着吃瓜落。
    也不罚别的,就罚这些个女人们做洒扫婆子,
    只是洒扫的不是县衙,不是杏花村,而是县衙的街道。
    至于这些女人是否会想办法脱身,那就看他们自己是不是够聪明了。比如说和离。
    那自然是不用受白家连累。
    处理了白胜喜的事情,村里投票选出了村长。
    此人曾经是个童生,只因被白家小子妒忌,额头上被打破,留了疤,故此一生无缘仕途了。
    杏花村的事情,只是一个小插曲,
    肯青城在赵家父子(女)的帮助下,很快各项措施落实了下来。
    各村镇的武装力量,大大加强。
    同时,农人们得到了高产粮种,对当年的春耕报以极大的希望。
    胥东升同样上书,说明肯青城现状。
    人口流失过大,老百姓饱受外敌骚扰之苦,百姓食不果腹,苦不堪言。
    话里话外就是很苦,非常苦,请求减免赋税,以达到让老百姓得以喘息的机会。
    同时,借此机会,把曾经流失出去的老百姓,尽量吸引回来。
    随着肯青城这边各项事宜的落定,分别的时间到了。
    尽管胥东升多有不舍,可是达瓦尔城,赵青嫣还是要去的。
    至于慈幼院里,赵青嫣给留了足够的粮食、布匹,银钱。
    具体的管理人员的安排等,就得交给胥东升负责了。
    同时为了帮助他能够顺利打开局面,赵青嫣给胥东升留下了上万两的银子。
    这倒不是说赵青嫣对胥东升爱得有多深沉,而是胥东升的钱,都在她这里。
    只是把人家的钱还回去一部分而已。
    是的,自从胥东升跟韩旭日相认之后,好东西没少得,银钱更是少不了。皇宫里那位也给了不少的赏赐。
    胥东升自然是所有的东西都交给媳妇保管。
    赵青嫣一行人离开之后,肯青城生意最好的反倒是卖砖瓦的,手艺人自然是泥水匠。
    毕竟谁家得了好办法,好点子不是要第一时间让家里人受惠呢,
    因此,在你瓦匠们,给家里同样搭了火炕跟火墙之后,左邻右舍知道了,纷纷效仿。
    孩子们得知黄奶奶跟赵家姐姐们要去达瓦尔城,很是忧心。
    一个个的开始诉说着达瓦尔城的可怖。
    居然有一个孩子说,达瓦尔城的北城墙那里有一个狗洞,
    他曾经就是靠着爬狗洞才躲避过一次杀身之祸的。
    而这话听在赵家人耳朵里,问题就大了。
    北城墙,北面那不是就是北蒙了吗,
    若是那些狗子们找到了狗洞,悄无声息地爬进了城,想要里应外合占了达瓦尔城易如反掌。
    难怪历任的县令都没啥好结果呢。原来漏洞在此。
    正是因为这个消息,赵家一行人才比预定的时间提前离开了肯青城。
    花了一天多的时间到了达瓦尔。
    城门口守门的是边防营。
    得知赵明庚是新任县令,一个个的都在用同情的目光看向他。
    待赵明庚一行人进城后,守城兵甲说道,
    “哥们儿,你说这县令是不是得罪了谁?
    明知道这达瓦尔都死了好几个县令了,咋还往这里派人呢?”
    守城兵乙摇了摇头,
    “这我哪里知道呀,不过我看那个大人,长得可是人高马大的,那身板子不像文人,倒是更像一名武将。”
    守城兵甲拍了一下脑袋,
    “还真别说,他们一家子的个头好像都不矮呀。我好像看到了那小公子身上,背着一张弓来着。”
    赵明庚一行人来到了县衙。
    只是看到县衙的样子,还真是让赵明庚一行人大吃一惊。
    县衙门前的石狮子缺了一只脚,歪斜在县衙门前,
    县衙的大门掉了一扇,留下半扇,很有马上下一秒,就要挂掉的味道。
    县衙的房子,打老远一看,就知道曾经它经历了什么。
    靠西边的部分房盖早就不翼而飞。东边的围墙那里还有一个大窟窿。
    在县衙门前,摆了两张桌子,
    一个年约五十多岁的老人家,正在写着什么,旁边一个破衣烂衫的老翁,正在边上絮絮叨叨。
    走近才听清楚,那老翁正在给自家儿子写信。
    而那个奋笔疾书的,则是个代笔的。
    待到二人的交易完成,赵明庚才开口问道。
    “这位老人家,这就是县衙吗?如此残破,里面可还有人当值?”
    那个写信的抬头,看见一个身形高大的汉子,也没在意,
    “哎,一听你这话茬,就知道你是外地来的吧?
    咱们这县衙里连个县太爷都没有,哪里还有什么人当值呀?老百姓能跑的都跑了。
    剩下的都是实在是无处可去的,或是家里有这样或是那样的事情。
    老头子我曾是这里的主簿。
    如今呀,只能靠着帮人写信维持生计了。
    鬼知道哪天那个北蒙的狗子,又来攻城,我老头子是否还有命在都不一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