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穿越古代落地生根 > 第208章 牌匾
    段大人的举措是有效的,大量从其他州府购买药材。
    预防汤药免费发放,抓鼠捕鼠如火如荼。
    为了百姓能够配合此次鼠疫防控,知府衙门特意组织了一个宣传队,每天在东西南北四城各处演讲。
    百姓们端着免费的汤药热泪盈眶,配合灭鼠行动更是积极。
    至于这免费的汤药钱谁出的?自然不是段大人掏腰包。
    募捐呀,包括赵家也是给捐了三百两呢。
    加上修那个巨大的坑,又捐了五百两,赵家一共捐了八百两出去。
    这个度应该说是刚刚好,赵家算是小有资产,可也不算多。
    买了宅子,再捐款,计算一下整体收入,在段大人眼里,赵家现在已经是倾囊相授了。
    很是感动,对于每个捐款的人家,都赠送了一个由知府亲自手书的“仁善之家”的牌匾。
    好吗,有了这牌匾一挂,走过路过的都知道,这家人心地善良。
    因此,家里经营的铺子生意都比之前好了很多。
    而舍不得钱的捐款的,自然是没有这牌子。
    同样做买卖,人家是知府大人鉴定过的,你不是,那说明什么,你家德行有亏。
    既如此,为啥我们不去到德行好的人家买东西呢?
    反正都是要花钱的嘛,多几步路不算啥。
    后面这些个想要捐款的大户主动给段大人送钱,段大人最初没收,
    只道“百姓生活稳定,灾后事宜基本完成,暂时无需捐款。”
    无奈这些个“良心”大户情真意切,真情实感打动了段大人。
    捐了比之前预计翻倍的银钱,才获得了一个“人善之家”的牌匾,这是仁跟人还是有些区别的。
    这一看就是第二梯队的,问为啥不一样,很简单。
    “一共做了两批的牌匾,那批的被人先挑走了,先到先得嘛,将就将就,等以后有机会,我再给你们换一换。
    咱们知府衙门的银钱那都是要精打细算的,这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也没什么区别嘛,只是差了一个字而已,音同就行,这不挺好嘛?”
    段大人就是这么无赖跟小心眼。
    岭南府下辖的所有县镇以最快的速度从府城辐射下去,差不多半月的时间,灾后重建等各项事宜安排妥当。
    考虑到下面的官员会有贪墨等问题存在,段大人是特意派了不少亲信下去的,跟着各个县令一起搞定重建工作。
    故而,段大人给下辖县令均有密信,内容很简单,好好干,别贪财,老子少不了你的好处。
    事实上也是,在灾后重建汇报总结这块,对于下辖县令们赞许有加,明确列举各自功劳,顺带帮着要了奖赏。
    可是把下辖的这些个县令给感动坏了,三年一任,谁不希望自己的考评上的批语好些?
    不过啥时候都有不怕死的鬼,县令们倒是清廉了,可是底下的镇呀,村的可就未必了。
    灾后村民,每户每人均有15斤粮食的补助,不论大小,对于整个岭南府来说,可谓是大手笔。
    庆饶县下属的一个叫春风镇的亭长胡恩科跟他小舅子的百花村村长陈小全被列入了特别观察的对象。
    胡恩科是最会哭穷的一个。
    比如每年的交税的时候,总是会比别的镇子要少上一些,理由千千万,反正就是百姓苦,劳力少,欠收等等。
    顺带还要为百姓请求各种的帮助,例如要修路了,挖渠了,反正各种项目报上来。
    表现得那叫一个爱民如子呀,县令柏伦对他很是信任。
    段大人派下来协助县令柏伦的差役叫邓新州。
    这人是个会看些相的,柏大人在上面给下面的这些个亭长村长开会,邓新州就在下面观察这些人。
    相由心生,可不是说说那么简单的,这邓新州把所有人都过滤了一遍,第一个要去巡查的村子便是春风镇跟百花村。
    柏伦认为邓新州这纯粹就是看走了眼,这个胡恩科可是他这些年最看好的一个亭长了,说谁德行有亏都可能,唯独这个胡恩科不会。
    为此还赌气要跟邓新州打赌,被邓新州拒绝了,查还是必须要查的。
    既然是巡查,便是不能走马观花,柏伦跟邓新州等人均是农家的粗布打扮。
    即便赶了马车,也是每到一个村子便要在距离村口很远的距离下车,然后步行至村子里。
    找到老乡开始打听他们想要了解的。
    到了百花村,以同样的方法进村的。
    结果到了村里,发现这村子是真的穷,倒塌的房屋还没修缮完全,小娃儿们赤着脚在乡间地头的挖野菜。
    邓新州是个娃娃脸,看起来像是个十几岁的大男孩。
    看到一群小娃子们背着筐,脏着小脸,走上前微笑道,“小朋友们,你们好呀。
    我是隔壁的百树村的,你们这是要去干啥呀?”
    一个叫崽崽的男娃儿很是大胆,回道,
    “我们去挖野菜呀,不挖野菜根本不够吃的。家里现在就靠野菜汤活着呢。”
    “哦,官府不是给发了粮食吗,你们家没领到吗?”邓新州问道。
    小娃撇撇嘴,
    “领到了,昨天发下来的,一家就十斤的粗粮,还是没脱壳子的,你说那东西够喝几顿稀粥的?”
    邓新州一听就知道不对,拦住了小孩要走的脚步,递上了一小包的麦芽糖,
    “小朋友,你给我说说,怎么就一家子才十斤带壳子的粗粮?我们村可是一口人就是15斤的粮食呀,
    我家一共有12口人,一共得了180斤的粮食呢。你们这怎么这么少呢?”
    邓新州的话把崽崽给弄蒙了,
    “不会吧,那是我听差了,可是我爹就只领回来那么一个小袋子呀。
    我家有二十口人呢,那是不是起码得好几麻袋的粮食呢?
    我回家问问。”
    跟着一起要去挖菜的娃娃们,最小的五六岁,大的能有个十一二岁的,也是什么话都听得懂的,于是一窝蜂地就要往家跑。
    被邓新州拦住,
    “小娃儿,我可以跟着你们一起回家看看吗?要不你爹说你胡说八道可咋好?”
    说着视线还朝着崽崽怀里抱着的麦芽糖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