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重生1976从知青开始 > 第三百一十二章 乡镇调研(2)
    刘岩见状,忍不住笑了。
    他心里感到有些纳闷,天然林?天然林有这么小吗?
    南山的松树比北山的柏树多得多,也高大得多,为什么南山的树林不竖立“保护”的牌子呢?
    “那片是天然林吗?”刘岩指着北山的柏树问陈韬。
    “不是。那是鼓平区苏坑林场最近几年栽植的。
    担心这里的农民在里面放牧,就用铁丝网圈了起来。”陈韬说道。
    “放牧?这北山没多少草,放什么牧?南山的草那么茂盛,瞎子也不会把牲口赶到北山去的呀。”刘岩感到不解。
    “这就是工作的出发点不同。
    南山上的树是村里栽的,是粗放式经营。
    林场就不1样了,主要是做给领导看的。”
    陈韬继续解释道:“形象的比喻,这南山的树是实事求是,北山的树就是形式主义。”
    “你不觉得,这里可以发展养殖业吗?”刘岩说道。
    “当然可以,后面深山里的条件更好。但是,这里农、林、牧之间的矛盾,已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
    “怎么个水火不相容?”
    “这个苏坑林场,仰仗自己是国营林场,禁止农民在林区和林缘区放牧。
    他们把原来的牧场,差不多全给占用了,栽上了树。有些农民的耕地也给占了。
    而农民势单力薄,单个或者少数几个人,根本无法与国营林场对抗,只有忍受的份儿了。”
    “村干部都干嘛了?难道村1级的组织也不管吗?”刘岩问道。
    “村干部?好多村干部就从来不学习、不看报,不掌握国家政策。
    不知道中央对‘3农’有多重视,对林场的做法不闻不问。
    再加上林场通过卖木料,有很大的收益,就经常给村干部1点甜头。
    村支书或村主任,拿了人家两瓶酒两条烟,还谈什么发展畜牧业啊?”
    刘岩不解的问道:“那上面下达的畜牧业发展指标,怎么完成?”
    “这还不容易?编呀!”陈韬苦笑着说道:“反正区里也不会真正下来检查。即使下来,也是吃饱喝足抹了抹嘴,就走了。谁也不会到实地察看。”
    说话间,车子爬上了1个山梁,山梁明显比其他山高了许多。
    陈韬建议下车,看1看这里的风景。
    陈韬指着前方对1行人说道:“这里是整个扈州的制高点,海拔两千1百米,被誉为扈州的泰山。
    环顾4周是鸟瞰,有1种1览众山小的感觉。
    伟人当年在宁夏固原的6盘山上,写下了1首非常有气魄的诗词,想必刘书记你1定能背诵出来吧。”
    刘岩1边走下车,1边张口朗诵道: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2万。
    6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刘岩没有到过6盘山,对这首诗词的宏阔意境,没有切身的体会。
    不过,站在这个山梁上,真的有1览众山小的感觉。
    往前看去,远方虽然还有比它更高的山峰,但看过去非常遥远,遥远得只是1座座山的轮廓。
    天是浅蓝的,阳光是淡黄的。
    在浅蓝天空下的淡黄色阳光里,山丛是淡淡的灰蓝色。
    山与山连接的地方,有着明显的层次对比。
    此时此刻,刘岩不由得想到了山水画,就是这么画的。
    之前以为,这是画家为了把山与山区别开来。
    在这里,他终于看到了艺术的源泉。
    刘岩看了足足2十分钟。
    车子沿着山梁继续朝前走,眼前是1条平坦的乡村土路,感觉挺不错的。
    刘岩兴奋的说道:“没想到,在这样的山村里,能有这么1条虽然不上等级、但可以行车的公路。”
    陈韬说道:“公路两旁全是耕地,种着5谷杂粮。”
    车子沿着山梁向西南继续行进。
    到了尽头,1个优美的弧线,山梁落了下去。
    南边出现了1条不是很宽敞的道路。
    道路两旁的耕地,也明显比前面那个村好1些。
    有几个在地埂上放牧的农民,有男人,也有女人。
    刘岩叫司机停车,下了车后,径直朝着人群走去。
    刘岩问道:“老乡,前面这个村子叫什么名字?”
    “牛岭村。”1位老人说道:“看样子你们是来转山的城里人吧?”
    “是。我们来这里转1转。”刘岩笑着对老人说道。
    “你看你们多好,拿着旱涝保收的工资,又不用干活。
    还到我们这山旮旯游山玩水,真是太幸福了。”1旁的1位中年农民说道。
    “是啊,我们知道自己幸福,你们农民这几年也挺不错的嘛。
    负担没有了,公粮也不缴了,挣的钱自己花,这不是挺好的嘛。”刘岩笑着说道。
    “是挺好的,共产党好啊!知道我们农民的辛苦,对我们好啊!”
    “老乡,你们为何不把牲口赶到草坡上去放啊?”刘岩问道。
    “哪有草坡啊?原来的牧场都被林场占光了,都成了人家的封禁区,不让进。
    人都不让进,更不用说牲口了!”中年人说道。
    “老人家,您在这儿生活多久了?”刘岩问老人。
    “我们祖祖辈辈就在这地方生活。
    耕地刚放下来的那些年,我们庄里的牲口翻了两番。
    每家都养好几头骡马,有的农民养十几2十头牲口。
    现在这么1封,堵死了。
    牲口养不成了,有些耕地也叫林场给占了。”老人感叹着说道。
    “你们村有退耕还林的耕地吗?”刘岩问道。
    “有啊!这就是啊。”几个农民同时指着眼前的荒地。
    荒地里只有荒草,远处有几株东倒西歪干死的落叶松,似乎显示着它们的悲惨命运。
    “你们退耕还林补偿的粮食和钱,发到什么时候呢?”陈韬问道。
    “发到4年前,之后,就再也没见着了。”中年农民说道。
    刘岩沉思片刻后,对老人说:“明天我还会来跟你们聊的,再见吧。”
    几位农民朝刘岩他们笑了笑,挥了挥手。
    车子从这里开始下山,再向南走1段,来到了清水乡。
    1行人在1个小餐馆里吃了面条。
    刘岩对小余说:“你现在马上给市委办公室打电话。
    让办公室务必通知各县区委、政府,明天上午召开全市退耕还林现场会。
    县区委书记、县区长和林业局局长务必参加。
    市里的4套班子领导全部参加,市林业局参加,鼓平区的财政局局长也参加。
    通知鼓平区委书记和区长现场发言,作经验交流。”